人才红利视角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探究

时间:2022-10-04 03:51:27

人才红利视角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探究

【摘 要】“人口红利”强调数量,“人才红利”强调质量,实现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积极创新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入手,能有效推进我国“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

【关键词】人才红利;人口红利;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文明显著提升,创造了世界上一个又一个奇迹,使得我国能够坚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取得这些成绩的主要支撑是“人口红利”。随着科技高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加速,我国的“人口红利”日益缩减,“人才红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纵观全球经济,“人才红利”在逐渐成为主导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要正确认识“人口红利”,大力开发“人才红利”,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为此,加强“人才红利”、“人口红利”的研究,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人才红利”的内涵

“人才红利”一词的由来与“人口红利”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人才红利”是“人口红利”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人口红利”一词始现于经济学家安德鲁・梅森的论著《亚洲――太平洋人口与政策》,他指出“人口红利”即凭借庞大的人口数量、较高的中青年人口比重、较低的劳动力价格等形成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1]。调查显示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人均 GDP 增长率中有27%的贡献来自于“人口红利”[2]。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及世界范围内科技的进步,“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在逐渐减小。同时,国家、社会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科技、高素质劳动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力,于是“人才红利”的呼声日益高涨。“人才红利”即指通过人才的规模增长及其充分利用所产生的超过同样数量简单劳动力投入所获得的经济收益。“人才红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高创造性劳动参与率,具有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也是衡量一国人口智力素质和人力资本总体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条件下,人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新技术、新思想的提出上,同样也表现在把若干领域的技术成果加以综合利用等方面,人才正在逐步成为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二、“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必要性

“人才红利”与“人口红利”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二者的侧重点却大不相同。“人口红利”强调数量,“人才福利”强调质量,实现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劳动力质量直接决定着经济发展质量。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我们可以将人力资源进一步分解为具有不同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资源,高技术含量的人力资源能创造出高产品附加值,这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得到了印证。二是国家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高质量的劳动力。我国经济处于换挡时期,发展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有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支撑。从国际经验来看,凡是人口众多、土地和资本稀缺的国家和地区,其产业结构都要经历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演进的过程[3]。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也较为紧缺,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三是人才资源的短板严重限制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是劳动力大国,但不是劳动力强国,“大而不强”的现象较为突出,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面临的真正挑战来自于人才和技术,所以人才尤其是大量的具有较高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才是决定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但是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结构不甚合理的“短板”问题日益凸显,实现由劳动力数量向劳动力质量的转变是克服发展“短板”的必然要求。

三、依托“人才红利”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

“人才红利”的增加,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增强“人才福利”,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一是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这一重要论断构成了科学人才观的基核,也为我们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我们要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敢为事业用人才,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同时,国家在财政预算时,要增加在人才上的投入,并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主动性。二是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人才培养,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大而不强”局面的形成与教育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要加强基础课程和普通课程的建设,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管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要积极开发自主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同时要建立政府 、企业 、高校和大学生四方联合互补反馈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积极创新人才培养制度体系。人才培养作用的发挥与人才培养制度完善程度呈正相关,我们要完善学生评价制度,丰富评价方法,注重考评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精选专业必修课模块,在保证基本的专业培养规格基础上,扩展通识课模块,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总之,“人才红利”的凸显,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等多主体的通力合作,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我国全面小康的实现添砖加瓦。

作者简介:卫柏江(1986―),男,汉族,四川达州人,四川达州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要从事招商引资工作。

参考文献:

[1]夏新颜.“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嬗变的保障――创新人才培养制度[J].江西社会科学,2012(6):191-194.

[2]任才举.加快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J].中国人才 2012(1):1.

[3]陈井安,王学人.人才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J].经济学动态,2012(5):33-36.

上一篇:武汉市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研究 下一篇:油画的特点与表现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