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海洋战略视角下的东海油气开发合作

时间:2022-10-04 03:48:37

中日海洋战略视角下的东海油气开发合作

[内容提要]在战略互惠关系的框架下,中日两国从国家利益出发,从各自海洋战略的高度,突破性地确立了东海划界前的临时安排,东海资源合作开发进入实质性阶段。但是,东海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尚待时日,需要中日双方高度的战略智慧。在这个过程中,中日海洋战略合作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中日海洋战略 东海油气田合作开发 现状与趋势

中图分类号:D822・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8)6-0067-08

近年来,随着中日关系的不断改善,为使中日之间尚未划界的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根据2007年4月中日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以及2007年12月中日两国领导人达成的新共识,2008年6月18日,中日双方一致同意在实现划界前的过渡期间,在不损害双方法律立场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划出两国之间2600平方公里的共同开发海域。对于中国已开发的春晓油田,日本公司可进行投资,并按照持股比例分享油气产量。从而展开了两国东海油气田能源开发合作的实际活动。此项协议在解决过去几年中一直阻碍东海资源开发的所有权分歧上迈出了一大步。

实际上,东海油气田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中日两国的海洋战略。那么,近年来围绕东海油气田的争论焦点在哪里?为什么2008年中日两国政府能够达成共识,决定实际合作开发呢?开发前景又将如何?围绕上述问题,本文将从海洋战略角度,试作详细梳理。

东海开发的谈判背景和过程分析

中日两国围绕东海的石油天然气开采问题的争执,事关两国的能源战略,其实质是领土和海洋权益之争。东海问题表面上是划界问题,但深层次上则反映出中日两国在能源、安全战略等领域的竞争性。

东海是一片由中、日、韩三国领土环绕形成的半封闭海域。由于其最宽处仅为360海里,如果中日各自划定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exclusive economic zone,简称EEZ),自然会出现重叠。中日在东海的专属经济海域发生争议的地区,正是这种重叠部分,而这部分又是油气资源最集中的地区,因此两国在划界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

在东海划界问题上,中方主张按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解决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日方则主张“中间线”原则。日方认为,日中之间海洋专属经济区的界限,应依照陆地间等距中间线来划分,并于1982年由驻华使馆向中国交通部递交了一份地图,第一次明确提出“中间线”的划界原则。这两种不同的划分原则,形成双方海洋专属经济区面积差约3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浙江省的面积。但由于《联合国海洋法》对这两种划界方法的解释模棱两可,中日之间的分歧和争议也就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另一方面,中日还存在关于列屿的领土争端,这是中日东海问题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其在东海划界中的地位,存在着两个关键问题:第一,列屿能否拥有自己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第二,在领土争端难决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列屿问题?

列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此一议题已经被许多国际学者所论证。就连日本专家自己也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故在此不再赘述,但是中日两国一直存在着争议并没有得到解决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因此,近年来,中日两国从双边关系的大局出发,在东海划界时,一般不将的归属问题一并考虑解决。因为领土争端属于更高层次的国家利益,只能先搁置不谈,留待将来另辟蹊径加以解决。

在东海问题上,中国政府始终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就多次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倡议,日本一些有识之士曾对此表示赞同,双方民间也曾进行过一些探讨,但终因涉及很多复杂问题,并且受中日关系制约,未能成为现实。

2004年,中日启动了东海问题磋商,共同开发的设想再次被摆到了谈判桌上,双方随后就共同开发的具体方案进行了艰苦的磋商。迄今为止,中日已进行了11次外交磋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轮至第三轮)。2004年10月25日,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崔天凯与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薮中三十二在北京举行了第一轮东海问题磋商。双方阐述了各自在东海划界问题上的立场和关切,认为中日尚未就东海进行划界,两国在划界问题上存在分歧,应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谈判求得公平解决。2005年5月30日,中日在北京举行了第二轮东海问题磋商,一致认为应按照中日两国领导人雅加达会晤达成的共识,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和解决东海问题。日本向中方索要勘探数据。2005年9月30日至10月1日,在东京举行了中日第三轮东海问题磋商。中日双方原则上都同意共同开发,同意加快磋商进程,但中日在具体的共同开发方案上存在巨大分歧。日方接受了中方一贯主张的共同开发原则,但仍提出在“中间线”两侧开发,要将日本单方面划定的所谓东海“中间线”以西、中方正在采掘的春晓等4个油气田纳入共同开发范围。对此,中方坚持认为,“共同开发”的范围应是“中间线”以东的区域,春晓等油气田则是在没有争议的中方领海,拒绝了日方的要求。因此,前三轮的磋商并没有实质性的结果。

第二阶段(第四轮至第七轮)。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2006年1月9日,中日双方在北京进行司局长级非正式工作接触,这次磋商是自2005年10月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首脑、外相会谈中断以后的第一次官方接触,讨论了包括东海问题在内的中日关系有关问题,磋商共同在东海开采天然气的问题。2006年3月6日至7日,中日第四轮东海问题磋商,双方着重就共同开发等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日本希望以共同开发为目标,磋商是务实的和建设性的。第五轮磋商于2006年5月18日在东京举行。由于东海问题争论已久,又是中日关系的关键问题之一,加之其他原因,会谈被迫推迟了两个多月才开。这次中日就东海问题磋商达成了共同开发的初步意向,双方终于确定了今后共同开发的方向,并就制定危机防范对策达成共识。2006年7月8日至9日举行的第六轮磋商,双方就建立应对东海不测事态的海上热线联络机制达成原则共识,并设立由地质专家组成的谈判小组。通过多轮会谈磋商,双方都看到了共同开发谈判难以取得进展,应当首先采取建立“对话框架”,防止冲突发生,努力维护东海海域稳定的原则,这表明双方都认识到了维护东海地区稳定的重要性。第七轮谈判于2007年3月29日在东京举行。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胡正跃和日本外务省亚大局局长佐佐江贤一郎分别率团参加。双方就共同开发问题建设性地交换了意见,但双方就可能进行联合开发的地区的界定问题,仍存在某种程度的分歧。这一年,两国关系的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中日两国领导人实现互

访,中日关系从“破冰”、“融冰”走向“迎春”、“暖春”,两国领导人两度达成重要共识,明确提出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的共同努力目标,中日双方都期待双边关系全面发展。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向内阁会议提交了2007年版外交蓝皮书并获得通过,蓝皮书对中日关系改善作了较为积极的阐述。4月11日,正在日本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举行了会谈,双方发表了《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就妥善处理东海问题达成了五点共识。即,中日双方在妥善处理东海问题上一致认为,要坚持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作为最终划界前的临时性安排,在不损害双方关于海洋法诸问题立场的前提下,根据互惠原则进行共同开发;根据需要举行更高级别的磋商;在双方都能接受的较大海域进行共同开发;加快磋商进程,争取在2007年秋天就共同开发具体方案向领导人报告。可见,这一阶段中日双方就共同开发问题不仅达成了一致,而且进入了实质性安排阶段。

第三阶段(第八轮至今)。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是:在中日双方的高层特别是领导人的推动下,东海问题磋商加快了步伐。第八轮东海问题磋商于2007年5月25日在北京举行,积极推进磋商进程,探讨双方都能接受的共同开发方案。中方重申,“中间线”是日方单方面的主张,中国不接受以“中间线”为前提讨论共同开发。第九轮中日东海问题磋商2007年6月26日在日本东京举行,主要围绕共同开发的有关方案继续进行探讨。中日第十轮东海问题磋商于2007年10月11日在北京举行,双方就共同开发的对象海域等议题进行了商讨。2007年11月14日,中日第十一轮东海问题磋商在东京举行。双方就共同开发等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中方在磋商中充分表达了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分歧,实现共同开发的积极态度和诚意。此后,国务院总理2007年12月28日与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会谈时,就东海问题交换了意见,并达成以下共识:(1)继续坚持两国领导人2007年4月达成的五点共识精神,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2)双方已提高磋商级别,就东海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进行了认真和实质性的探讨,取得了积极进展。(3)双方同意在保持司长级磋商框架的同时,根据需要继续进行副部级磋商,从中日关系大局和国际法出发,在迄今进展基础上作出共同努力,尽早就解决办法达成一致。(4)妥善解决东海问题符合中日双方利益,双方同意在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的进程中争取尽早解决这一问题。

综上所述,从2004年10月至2007年11月的三年多时间里,中日就东海问题共举行了11轮艰难的磋商,中日双方磋商人员,特别是双方领导人均抱有诚意,以积极的态度来推动东海问题的解决进程。在此基础上,根据2007年4月中日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以及2007年12月中日两国领导人达成的新共识,经过认真磋商,中日双方于2008年6月决定,在不涉及权益问题的情况下,做出过渡性安排,进行相应区域的共同开发,避免这一问题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稳定发展的障碍。在共同开发的这个区块内,不依照中国法律,也不依照日本法律,而是根据两国政府商定的办法和原则来进行开发。至此,双方在解决东海问题上迈出了历史性的第一步。

东海油气田开发现状

早在1966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就调查出,东海大陆架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甚至有专家断言,列屿附近海域,“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据日方数据,东海油气储量约达72亿吨,其中石油大约1000亿桶,天然气约2000亿立方米,价值数万亿美元,“够中国未来用80年,日本用100年”。

近年来,我国勘探人员先后在中国东海大陆架上发现了“平湖”、“春晓”、“残雪”、“断桥”、“天外天”等7个油气田和一批含油气构造。为维护两国关系,自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就开始对春晓油气田位置进行长达十余年的勘探考察,但一直没在争议海域进行资源开采活动。中国开采的油气田全部在日本单方面提出的“日中中间线”西侧,即中国一侧。即使按照日本的说法,中国的“平湖”油气田也距离“日中中间线”有100多公里远,连最近的“春晓”油气田距离“中间线”也有5公里以上。

但是,日方认为中方所开采春晓油气田等的地下构造有跨越“中间线”的可能性,要求中方提供有关春晓油气田和其他油田的相关信息,并停止中方的单方面开发活动。2004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说,中国建设东海春晓天然气田可能违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希望中方提供油气田开采数据资料,并暗示说,如果中方继续漠视日本的要求,日本要在中国东海大陆架进行油气田开发。此后,日本外相川口顺子也指出中方开采东海资源有“越线之嫌”,担心日本的权益受损。

在“春晓”于2005年10月输气之前,2005年7月14日,日本政府首次批准日本帝国石油公司在东海争议海域开采油气资源,并拨出数十亿日元进行援助。由于该试验开采区域位于中国正在建设的“春晓”油气田和“断桥”油气田南侧水域的三个矿区,因此引起中方的强烈关注。

同时,日本还提出吸管效应,日方认为“春晓”、“断桥”两个油气田与“日中中间线”东侧的油气田属同一矿脉,中方在这两座油气田投产以后可以利用吸管原理吸走东侧的石油和天然气。日方继而要求中方停止开采这两座油气田,加剧了中日关系的紧张程度。

此外,日本动用海上自卫队游弋于东海大陆架油气资源开发区,甚至使用海上保安厅来进行海上行政执法工作,例如,日本自卫队的飞机与巡视船已经多次从石垣或冲绳那霸出发,越过冲绳海槽和所谓“中间线”,频频骚扰“春晓”油气田。此举使中日在东海争端中可能擦枪走火导致危机发生的几率增加。

实践表明,在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方面,应该避免恶性竞争,避免由此引发的海洋权益争端,努力摸索东亚国家之间联合开发有争议地区能源的途径。到目前为止已有20多个国家通过协商搁置争议,就海上争端作出了临时安排。中日双方这次达成的协议虽不是第一个案例,但是在东亚地区建立了一种有效的成功合作模式。

目前,作为中日在东海共同开发的第一步,双方推进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确定以下区域为双方共同开发区块:(1)北纬29°31′,东经125°53′30″。(2)北纬29°49′,东经125°53′30″。(3)北纬30°04′,东经126°03′45″。(4)北纬30°00′,东经126°10′23″。(5)北纬30°00′,东经126°20′00″。(6)北纬29°55′,东经126°26′00″。(7)北纬29°31′,东经126°26′00″。

第二,双方经过联合勘探,本着互惠原则,在上述区块中选择双方一致同意的地点进行共同开

发。具体事宜双方通过协商确定。

第三,双方将努力为实施上述开发履行各自的国内手续,尽快达成必要的双边协议。

第四,双方同意,为尽早实现在东海其他海域的共同开发继续磋商。

此外,中国企业欢迎日本法人按照中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的有关法律,参加对春晓现有油气田的开发。

由此可见,从战略层次上,以东海油气田的合作开发为突破口,中日已经选择了以合作为重的战略。但是,共同开发是一个临时措施,按照《海洋法公约》第83条规定,争议双方可采取临时对策来处理划界分歧,直至第二次磋商。

到目前为止,中日双方已经开始了东海油气田的实质性开发阶段。但问题是,日本公司考虑到成本、效益的关系,对合作开发依然存有疑虑。正如日本资源能源厅一名高官表示,“虽然从成本来讲,从中东进口石油更划算,但现在担心中东可能因为资源民族主义停止供应,因此,在近处有个可以开发的油田比较能让人安心”。

另一方面,“6・18”东海问题共识只是中日政府间协议的临时安排,开发工作的具体细节有待磋商,划界问题、列屿领土争端等问题尚未最终解决。因此,中方主张,在东海划界问题一时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先搁置争议。中方一再强调,东海共同开发的前提是不承认日方所主张的“中间线”主张,中方在东海的权利和管辖权不受影响,日方也不能把共同开发作为其强化“中间线”主张的依据。

中日就东海问题达成原则共识后,日本不少石油企业跃跃欲试,欲参与共同开发。日本政府建议帝国石油公司和新日本石油开发公司参与合作开发。日本帝国石油公司在20年前就已经在福岛县海域水深154米处开发过海底油田,因此对于东海,该公司表示:“岩质无特殊之处,开发完全没有技术问题。”新日本石油与中国之前也有密切合作。在中国国家主席2008年5月访日时,新日本石油与中石油签署协议,双方将合资组建一家专门从事石油精炼业务的公司。这是中日石油公司之间首次在石油精炼领域联手组建合资公司。

最近,日本正在制定特别法,来保证东海油气田的共同开发。今后的工作是,制定条约,在此基础上通过特别法加以应对,日本将着手制定规则,对开发的制度、手续方面的问题做出规定。中日两国将进行详细勘探,制定企业参与计划。

中日海洋战略比较分析

作为海洋战略的相位模块来看,有三种,即,海洋领土归属、海上通道安全、海洋资源开发。从解决问题的难度顺序来看,依次为海洋领土归属、海上通道安全、海洋资源开发。其中,海洋资源开发是相对来看最容易解决的方面。每个国家的政府在领土、领海问题上妥协的可能性很小,但在资源的开发上双方达成妥协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由于东海不仅存在巨大的能源资源,而且还是中国海上的天然屏障,对于中国的海权利益息息相关,是中国向海洋大国迈进的重要基地。

21世纪是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新世纪。随着海洋资源的逐步开发与利用,世界各主要大国均已制定了新世纪的海洋战略与政策。

近年来,随着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围绕历史认识等的政治摩擦相对趋缓,中日关系开始进入一个相对良性的发展阶段。但是,两国在实际的国家利益方面依然存在许多分歧。特别是,海洋权益作为两国各自的核心国家利益,尤其触动中日两国民主主义的情绪,因此,此问题具有极大的原则性和复杂性。

中国是一个海洋地理相对不利的国家,大陆架面积有限,并且全都和邻邦日本、韩国、朝鲜、越南、菲律宾、印尼、文莱及马来西亚的大陆架相连接。根据2004年发表的中国国防白皮书,保护对外海上通商,维护公海自由,维护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管辖海域等海洋权益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可见,维护海权和海上疆域,已成为中国国防安全的核心目标之一。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以来,中国通过《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等,中国军队的任务在历来的防卫的基础上加上了海洋权益的防卫。因为,中国拥有1.8万公里长的海岸线,居世界第四;可管辖的海洋国土面积也达300万平方公里。尽管从陆地面积平均拥有的海岸线长度或是按照可管辖的海域面积与大陆面积之比,亦或是从人均海洋面积来看,中国也许都称不上是海洋大国。但是,如此之长的海岸线和如此之大的海洋管辖面积,无疑对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走不出海洋,开发不了海洋资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许就无从谈起。但是,中国的海洋战略基石是和平发展,中国对东海开发的最终目标是将其变成和平、合作和友谊之海。

与此同时,日本一直十分关注中国海洋政策的发展。日本防卫厅《东亚战略概观2005》中指出,中国的海军逐渐从“沿海防卫型”转变为“近海防卫型”,正在积极向海洋扩张。日本密切跟踪中国在日本周围海域活动的情况,包括中国的潜水艇、中国海军舰艇与海洋测量船等的活动情况。日本认为,中国正朝着“远洋海军”的建军目标发展,将海军作战能力从沿岸外推至1500公里的远洋。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资源贫乏,发展空间狭小。因此,日本人一直认为海洋资源、海域环境与安全直接关系到日本国家利益与国家发展前景。因此,自近代以来,日本围绕国家战略,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政策主张。即,“海主陆从”战略与“陆主海从”战略。前者主张以海洋扩张为主,以大陆扩张为辅;后者则主张以大陆扩张为日本主要的发展战略。而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日本实行大陆扩张政策,最终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并以战败告终。二战后,日本调整了战略,吸取战争教训,以和平发展为国家的核心发展目标,致力于国内的经济建设。

80年代以来,日本通过《海洋基本法》、《海洋建筑物安全水域设定法》等,确立了海洋立国的目标,把维护海洋权益作为国家战略极为重要的内容,提高了海洋政策在国家内外政策中的地位,从而导致亚太地区海洋格局与海洋秩序的重大变化。

日本的海洋战略,包括许多综合因素,其中包括综合性的海洋政策,制定海洋政策的相关行政机构的设置、海域管理法、水产资源管理、渔业与其他海洋利用的调整、教育研究体制等,特别是针对、东海海域存在的领土纠纷,日本制定了排他性经济水域(EEZ)以及大陆架的综合管理细则等。认真分析日本海战战略,其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日本“海洋立国”的战略具有长期性特征,经历了很长的战略准备期。从近代以来,日本就开始探索海洋立国的具体政策,并形成了一套为之服务的决策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无论是在战略决策系统以及战略目标、内容、发展前景方面均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战略实施的实践性痕迹越来越明显。

其次,日本的海洋战略具有全球性、区域性影

响。日本以《海洋基本法》等法律法规为基础,已经制定了长期的海洋战略,并且已经与美国联手,在美日同盟的框架下,日益加强对在亚太地区海洋权益的争夺与确保,加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日本的海洋战略具有综合性特征。即,不仅包括传统安全领域的军事力量的设置、安全机构的调整,也包含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经济、文化、教育机构等资源的运用与配合。

第四,日本的海洋战略具有高度的战略性影响。海洋权益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国力,对海洋权益的定位与利用方式直接影响到未来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

最后,日本的海洋战略对中国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由于中日之间存在列屿的领土争端问题、东海油气田共同开发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最终解决依赖于亚太地区的海洋安全合作体系,依赖于日本海洋战略的进一步发展,依赖于中日在海洋安全合作方面战略互惠关系的进一步突破。

从中日两国的海洋战略的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日本的海洋战略相对具有进攻性和扩张性,而中国的海洋战略更具防卫性和和平性。而恰恰是日本的这种海洋战略特征,正好在东海与中国的海洋战略相碰撞,加之领土争端问题的存在和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海洋资源开发问题日益彰显。

当然,由于国家利益目标追求的不同,围绕东海海洋资源的开发,中日双方斗争激烈亦属自然。实际上,中日围绕东海油气开发问题的第一次纷争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不少日本右翼分子极力在东海海域划界问题上煽动反华情绪,但日本政府考虑到“如果在东海开采海底资源,将可能背上无用的政治风险”,因此一直采取比较温合的立场。此后,尽管中日之间围绕东海油气开发不时出现纷争,但中日关系并未受到根本性干扰。1996年前后,根据中国方面的邀请,日美企业曾准备在东海与中方进行联合开发,但最终因日本行政当局迟迟不表态,而导致这项计划落空。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理事长内藤正久曾感叹道:“如果当时日本方面态度积极,那么今天中日联合开发早就成为现实了。事到如今,要解决东海问题只能以联合开发为底线,与中方进行艰苦的磋商。”

日本2005年4月13日决定开始办理授予民间企业对东海“中间线”以东油气试采权的手续,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当天称此举为对“中方权益和国际关系准则的严重挑衅”,并表示中国已就此向日方提出抗议,并“保留作出进一步反应的权利”。因此,很多国外媒体认为,这是中日两国在东海资源开发问题上发生争执以来,中国对日本作出的最严厉的批评。

2006年3月23日,日本政府在首相官邸召开“关于大陆架调查和海洋资源的相关省厅联络会议”,确认2006年度预算拨出118亿日元对大陆架进行调查,主要在伊豆半岛和小笠原周边海域进行地壳结构调查工作。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收集数据,以便向联合国提出有关大陆架海底资源开发的依据,

由于东亚在经济与安全上对日本的极端重要性,保持东亚的和平与稳定是日本战略利益的重要要求之一,因此,在日本的海洋战略中,与中国合作的因素依然存在,合作空间也在扩大。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曾指出,“不能仅仅因为目前提议的方案不甚理想,就认为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我们迄今为止已经举行的磋商是整个进程的一部分”。“中日两个亚洲邻国应该努力耐心寻求和平解决这个不断激化的方案”。日本外务省出版的2006年日本外交蓝皮书中写道,“共同开发的可能性正在进入视野,今后要继续通过对话与中国解决这个问题”。

尽管目前全球面临着能源短缺问题,但实践表明,在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方面,恶性竞争毫无出路,必须探索和平发展、合作互利的新途径。2006年,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二阶俊博接受《读卖新闻》采访时,曾就节能战略强调指出:“缺乏资源的日本,有必要重新考虑能源政策。”

中国的能源政策是,“节能优先,结构多元,保护环境,推进市场”。日本认为,中国的能源政策或战略对世界造成了政治性、经济性影响。但是,中日间几乎没有能源合作的机构或组织。虽然有太平洋能源合作会议研讨会(SPEC),但中日间缺乏政府合作组织。日本著名智库PHP综合研究所也强调指出,中日必须“强化环境保护和基于节能领域的合作”。

为此,关于东海开发,将排他性经济水域问题通过国际司法裁判的方式,解决中日双方均不积极。此外,将中日两国间的问题通过美国等第三国来解决的话,中日又担心节外生枝,美国也不愿意火中取栗。最终,只能通过中日两国的妥协来解决,实施共同开发,既顾全两国的面子,又可实现两国的实际利益。

综上所述,尽管中日海洋战略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对抗性,但并非不可调和。尽管东海问题复杂,两国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出于避免引发东亚安全局势紧张的长远战略考虑,中日双方海洋资源合作开发自然成为中日两国的共识。有理由相信,随着中日两国对能源安全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中日之间在东海能源开发问题上的合作必将逐步得到推进与发展。因为,东海油气田的合作开发并不是中日关于海洋资源的第一次合作。早在1972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根据在北京发表的两国政府联合声明,为保护和合理地利用黄海、东海渔业资源,维持海上正常作业秩序,在不有损于缔约双方关于海洋管辖权的各自立场的前提下,经过友好协商,达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渔业协定》。这个协定的达成,无疑可成为目前东海油气开发合作的基础乃至榜样和模本。

结语

综上所述,东海问题由来已久。东海问题涉及到国家核心利益,如不妥善处理好这个问题,将导致两国的民族主义日益升温,影响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顺利发展。

中日达成的东海共同开发谅解,是一项互利共赢的安排。首先,它缓解了两国东海争议,有利于稳定东海局势,化冲突为合作,化挑战为机遇,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第二,如果通过联合勘探能找到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油气资源,将为双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造福两国人民。第三,中日通过谈判,妥善处理东海争议这样复杂的问题,也有利于两国增进互信,推动两国在能源、环保等其他领域开展互利合作。另外,中国春晓油气田的项目将继续依照中国法律予以实施。中方有关企业也欢迎日本企业或法人按照中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的有关法律,投资参加对春晓油气田的开发。至于参与的细节安排,两国有关企业或法人已经按照中国的有关法律进行谈判,缔结商业合同。

当然,中日这次在东海共同开发上迈出的第一步,只是一个“过渡性安排”,双方的立场并没有因此而发生变化,中日双方还需要通过谈判,不断地积累共识,循序渐进,为最终解决东海争议积极创造条件。中日两国只有从本国海洋战略的发展远景出发,继续稳定地发展战略互惠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双赢的海洋资源合作开发,在此过程中,需要中日双方高度的战略智慧。

随着日本新一届首相麻生太郎执掌日本政府权力和其对中日关系的态度和表现看,相信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不会遇到太多问题。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无论对中国还是对日本均有现实的重大影响和潜在危机。在此大背景下,作为亚洲的两个极为重要的国家,中日更需要加强合作,以确保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经济的安全稳定,并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中日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可能会进一步深化。具体到东海油气合作开发问题,无论是从政治层面还是从经济层面上看,都可能作为应对经济安全和深化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已经迈出历史性一步的基础上,在两国领导人的再次大力推动下,在较短的时间内细化、完善成型并付诸实践。

上一篇:分工演进、交易深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下一篇:论当代西方政府管理改革价值选择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