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语境对动物类词语象征意义的影响

时间:2022-10-04 02:05:20

中西文化语境对动物类词语象征意义的影响

摘 要: 英汉两个民族在生态环境、民族心理、、传统习俗、文学底蕴等文化语境方面都存在差异,其投射在动物类词语上的象征意义也存在冲突。本文通过实例来比较分析在文化语境各类因素影响下的英汉动物词汇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的差异及其根源。

关键词: 动物类词语 文化语境 象征意义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人们也常常借助动物来寄托和表达感情。动物词汇的含义逐渐超越其本身而获得一定的象征意义。比如,中国古代的府第、庙宇、宫殿等建筑物前常常会有石龟的雕刻,这正是人们祈祷获得长寿的表现,因为“龟”(turtle;tortoise)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长寿。再如,在西方文化中,“wolf”(豺狼)象征着贪婪残暴的人,“ass”(驴)象征着愚蠢的人,“bee”(蜜蜂)象征着忙碌的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著名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任何一个词的价值都决定于它周围的环境,如果不首先考虑它的环境,甚至连这个词的价值都不能确定。”[1]伦敦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词汇意义的筛选与提取需要与其语境相结合。语境可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其中,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事情、习俗、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2]笔者认为,动物形象积淀着特定的民族心理,负载着人们的感情,蕴藏着各民族丰富而独特的动物文化内涵,反映了各民族的社会文化。

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英汉民族往往对同一形象的动物类词语有不同的认知,赋予不同的情感和联想,形成蕴含其各自文化底蕴的有差别的象征意义。比如,对于“龙”(dragon)这一词语,中国人认为龙象征吉祥,毫无贬义,如“望子成龙”就是指家长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所成就。而在西方人看来,龙象征着邪恶,是魔鬼的化身,具有贬义。在美国电影“The Woman Wears Prada”(《时尚女魔头》)中那个孤僻,苛刻的女老板就被她的员工私底下叫做“Dragon Lady”,喻义为一个女魔头般的人物。下面笔者通过实例来比较分析在文化语境各类因素影响下的英汉动物词汇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的差异及其根源。

一、英汉动物词汇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的差异源自其生态环境的差异。

生态环境对文化语境的影响深远,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经验,也影响着动物类词语的象征意义。中国在自然环境上属于封闭性的大陆型,几乎没有内海,辽阔的内陆远离海洋,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农耕型社会,倾向于固守耕地,较少流动,表现出农业文明的稳定持重性。[3]在汉语中,人们常常用与农耕劳作相关的动物类词语来指代形形的人,创造了许多动物类习语和谚语。比如中国农民一般用牛来耕地,于是将辛勤劳作的人称之为“老黄牛”,将大口大口的喝水称之为“牛饮”,将固执己见、不懂变通的脾性称之为“牛脾气”,等等。西方在自然环境上属于开放性的海洋型,欧洲大陆实际上被地中海、黑海、波罗的海等内海所分割,古希腊和古罗马属于海洋—商业文明,远古时期,欧洲有许多游牧民族,随处迁徙,流动性大,西方社会呈现出海洋商业文明的开拓外向性[3]。在英语中,人们常常用与海洋动物相关的词来象征形形的人,创造了许多动物类习语和谚语,比如“The best fish swims near the bottom.”(有价值的东西不会轻易得到。)“like a fish out water”(不自在),“It is a silly fish that is caught twice with the same bait.”(聪明的人不会两次上当。)因此,在用动物类词语表达“豪饮”这一概念时,英语为“drink like a fish”,因为西方人认为鱼一刻也离不开水,用鱼来形容一个人喝得多最为贴切,而汉语为“牛饮”,因为用牛来形容豪饮再恰当不过。

二、英汉动物词汇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的差异源自民族心理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人们对相同的事物和概念可能表现为个人好恶的截然不同的心理特征,反之,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的象征意义的褒贬能够折射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态及价值观念。

在中西文化中人们对“狗”(dog)的好恶情绪基本上可以说是相反的,因此在英语和汉语中“狗”(dog)的象征意义是截然相反的。在中国,人们历来对狗没有什么好感,“狗”的“恶劣”形象在中国文化里根深蒂固,要为狗“正名”是很不容易的。即便现在学习西方,养狗的人多了起来,人们对狗的看法也在变化,但总体依然是对狗没什么好感,仍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在语言里,所以汉语习语中“狗”(dog)大多带有贬义的特性,比如:“狗崽子”、“丧家狗”、“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将狗被视为人们的忠诚朋友,对于狗的感情不亚于对人的感情,所以英语习语常以狗的形象比喻人的行为,其代词也是用指人的“he”或“she”,此时“dog”是指代某一类人的普通用语,大多带有中性词或褒义词的特性,比如:“lucky dog”(幸运儿),“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雪中送炭),“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三、英汉动物词汇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的差异源于反映该民族文化背景的宗教传说、寓言故事和经典文学作品。

首先,中西方宗教传说的差异对动物类词语形成差异性象征意义都有重大的影响。在历史长河中,宗教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支配作用,这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认知方式,从而对人们对动物类词语形成差异性象征意义都有重大的影响。中国的宗教文化大多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文化,于是,作为其社会文化主流的基督教文化对动物类词语的象征意义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根据《圣经》和其他基督教著作,“龙”(dragon)、“蛇”(serpent)和“猪”(swine)象征撒旦极其同伙;“羔羊”(the Lamb of God)象征耶稣(Jesus);英语短语“beard the lion”(太岁头上动土);“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皆出自《圣经》。

其次,中西方寓言故事的差异对动物类词语形成差异性象征意义都有重大的影响。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础。比如,“the dog in the manger”(占槽之狗),the lion’s share(最大的一份,比喻能从遭遇不幸者那里吸取教训)皆出自《伊索寓言》;“an ass in a lion’s skin”(披着狮皮的驴子,比喻色厉内荏),出自《伍德寓言》。再如:对于“蝙蝠”(bat)这一动物,中国人认为“蝠”与“福”谐音,象征幸福,毫无贬义,国画和传统雕刻里常有蝙蝠,以示吉祥,红蝙蝠更是大吉大利的先兆,取音“洪福”或“鸿福”;可是英语中的“bat”则与幸福毫不相关,非但如此,西方人还认为蝙蝠是一种丑陋、凶残的动物,还是个两面派。根据西方童话,在鸟兽大战时,蝙蝠见鸟将赢,便自称为鸟,前往助阵,不久见兽将赢,又称己为兽,前往助阵,最终鸟兽不分胜负,停战言和,蝙蝠逐被鸟兽双方所唾弃。[4]

最后,中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的差异对动物类词语形成差异性象征意义都有重大的影响。比如:自从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亨利二世》中用过“as merry as crickets”(快乐似蟋蟀)之后,英语国家的人们就接受了这种比喻,并沿用至今。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蟋蟀是凄凉、悲哀、烦恼的象征。在传统汉文学作品《诗经》、《七月幽风》等中,“蟋蟀”是“忧伤,凄凉”的象征,在《诗经》中,蟋蟀的叫声被用来喻指年末农民悲惨生活的映衬。此后,蟋蟀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其凄苦悲凉的形象出现在汉文学中,如“独申且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宋玉《九辩》)。[5]

综上所述,英汉两个民族因其在生态环境、民族心理、、传统习俗、文学背景等文化语境方面都存在差异,投射在动物类词语上的象征意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和冲突。译者必须了解在不同文化语境影响之下动物类词语的象征意义的差异,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仔细分析隐含在动物词语背后的容易引起语义冲突的文化因素,根据具体语篇,在不违背原文语言的表达基础上再现原文动物类词语的文化意蕴,达到忠实原文的目的,真正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王燕,董力燕.浅议动物词语翻译与文化语境[J].外语教育,2008(2):90.

[2]文旭,罗洛.隐语,语境,文化[J].上海: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3.

[3]张春柏.英汉汉语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5.

[4]张春柏.英汉汉语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2.

[5]柯彩平.英汉动物词语在国俗语义上的镜像折射及其翻译[J].海外英语,2010(2):110.

上一篇: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故都的秋》 下一篇:让语文课扬起人文主义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