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来如此“简单”

时间:2022-10-04 01:25:20

教育原来如此“简单”

寻根之旅

2014年春暖花开之际,我们沙河二小一行人来到北京昌平实验小学考察其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梳理知识,质疑问答,孩子们自信大方,好像错误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儿似的,显然,我们都被这样的课堂吸引了,感觉这才是真正的有生命的课堂。可昌平实验小学的苏鹏校长却对我们说:“全国生本课堂的根在广州,因为那里有郭思乐教授。”怀着对生本课堂的憧憬,我们又于是年年底来到了广州,我把2014年称作“寻根之旅”。这一年,我校投入“生本课堂”实验中,由5个实验班增加到11个,实验教师从12个增加到20个。

这一年我们走得累并快乐着。

累,是因为刚开始实验,分组,选组长,组间均衡,如何合作交流,如何展讲,展讲后如何质疑补充,教师什么时间介入,怎样评价,尤其还有前置作业的设计……太多的问题摆到我们面前,当时真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想想第一学期,真是摸爬滚打走过来的。很多实验老师,哭着和校长说“不做了,做不下去”,“每天这样搞,正常的教学进度完不成不说,常规作业再加上前置学习单的批改,有时候中午还得判作业,你说最后老师累趴下了,练习量上不来,成绩掉底了,我们图个啥”。记得当时老校长只说了一句话:“我不和你要成绩,你大胆地去做吧!”即使校长放出这样的话,我们还是不敢懈怠。就这样,遇到问题大家一起想办法,我们互相搀扶着走了一年。

快乐,是什么呢?就是孩子们的变化带给我们的成就感。

我带两个班的数学,两个班的学生状态却迥异。一个班整堂课大家都跟着节奏走,回答问题积极,想到就说,溜号的极少。而另一个班,越到高年级越沉闷。每天回答问题的就那么几个人,很大一部分人知道也不举手。为了提高他们的兴趣,我除了备课时找他们感兴趣的素材外,课堂上很多时候我就像个小丑跑来跳去地给发言好的同学发“鼓励星”。可自从开展了生本实验,我发现:原本在课堂上心不在焉、目光呆滞的孩子们,都为了给小组争光,小脸发红,小手常举,落落大方,敢于表达不同见解,课下结对帮扶,曾经那些很自私的孩子也在生本实验中变得大气,懂得为他人着想。

关于成绩,用郭教授的话来讲:“成绩,就是生本实验中的附属品。”开始,我们还担心整堂课孩子合作、质疑问难,会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确实很多问题自己还没有想到,学生想到了,提出问题就得解决,有时候没有进入练习环节就已经下课了。当时,我们几个实验老师就互相打气:“反正校长不要咱们的成绩,是骡子是马总得遛遛看啊!一定要坚持。”但是你们轰轰烈烈分组合作,搞了半天,如果学生能力提高了,成绩反而退步,也不行啊!两个学期的成绩测试,我的实验班成绩真的没有下滑,反而上升了。

学生成绩的提高,更坚定了我们走生本之路的信念。这个学期,我校44个班全部加入生本的行列,由语数外三科搞生本,延伸到音体美综合等各科教学。我想:转变教学方式不等于能提升教学质量,但要提升教学质量必须要转变教学方式。

扎根之路

我们行走的这一年多,每做一件事情就在想:是不是为了学生,是不是尊重学生,是不是依靠学生。因为一切从人出发,教育就变得简单!

1.人都有安全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当别人突然要求你去交流关于你不熟悉的事物时,我们会很慌乱,因为陌生,心里没有底。当让我们交流自己熟悉的城市,就会放下绷紧的神经系统,因为这时我们有话可说。此时,我们也就有了所谓的安全感,舒适而坦然。

学习中我们要求学生上课前要进行课前参与,即有准备地学,这里的有准备是指鼓励学生先学,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了解学习内容,以便课上交流时,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不至于慌乱,有话可说。为此,我们设计了专门的“课前参与学习单”。

探究单的设计是生本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将直接影响学生课前参与的质量和课堂合作探究的效果。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解读教材、学情分析、课堂驾驭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挑战性就更大了。尤其关键问题的设计又决定了课堂是否抓住了学习的根。如:《最大公因数的应用》,这节课的难点是什么?

学生已经会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可最大公因数又和这个题目有什么关系呢?怎样建立最大公因数与铺地的关系就是这个内容的根本,即“问题的提出”。所以,在设计前置作业单的时候,我们要努力解决学生理解题意的盲点。

前置时出示图,要求学生用自己选择的砖铺地,只需要铺满一条长和一条宽即可。

这样学生在自己亲自铺地的过程中,尝试用不同地砖铺地,学生在不断尝试中感受到地砖的边长必须是12和16的公因数,才能正好铺满整个地面。顺其自然会很好地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与本题目联系到一起。就这样,学生知道了问题是什么,就学会自己创造问题去思考,每个人再举出一个类似的题目交给同学去猜想,去计算。

把握住了数学的根,也就把握住了前置作业设计的方向――简单、根本、开放。所以我们在设计前置作业的时候先想这个问题够简单吗?抓住根本了吗?是否开放呢?

2.每个学生都希望被重视

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生命,是一个家庭的百分之百,他们也都有被重视,被尊重的需求。但我们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可以把他们分成若干个小团队,这样在小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角色,每个人的作用都决定着团队的建设,他们的社交需求增强,每一个学生都会在团队中体现自我价值,学习热情高涨,主动学习的愿望尤为明显,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生本吗?

3.每个学生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心理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挖掘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而小组合作正好满足了孩子们的这些需求。

小组合作不同于平时的小组交流,最大的特点就是给了孩子们展讲的机会。展讲时不仅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敢于表达、自信大方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在展讲的过程中我们才可以了解到学生真正想的是什么,他们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在组组补充质疑的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才可以不断升华、碰撞,以真正抓住数学的根――思维训练。

要想在展讲中表现他们自我价值实现的诉求,教师得亲自教给学生展讲的方法,如展讲前一定要分工明确,主持人该说什么,其他人谁负责动手操作,谁负责讲第一种方法,谁负责讲第二种。听到组内同学在讲解时有遗漏或讲错的内容时一定要及时补充纠正。台下的小组同学,可以针对展讲小组随时进行补充并提出不同意见,其实最终的课堂就是全班若干个小组的大展台。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不就是生本吗?

4.每个学生都有贡献自我的心理需求

最初的展讲,我们规定必须组长当主讲人,以强带弱。进行了两个月的时候,谁讲得好让谁当主讲,如果都好可以都当,分工讲解。这样每个孩子的自我贡献需求就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满足,最大程度地面向全体。

到了高年级,做完作业后没时间讲评,所以练习课还可以上成展评课,开始的10分钟,是小组内部讨论,看看自己的答案与别人是否一致,不一致的,谁的对?教室里响起了一片嘈杂的争辩声,有的学生企图说服别人,有的在反驳。被说服了的,拿起橡皮擦掉了错误的答案;互相不能说服的,用红笔重重地画上标记。孩子们互相质疑,自我纠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徒弟”不会,就多学,多做。这个过程满足了“师傅”贡献自我的需求,在讲解展评中又满足了徒弟被认可、被尊重的需求。

从人的需求出发,满足学生的需要,教育就如此简单!

上一篇:不可忽视儿童家电的检测标准 下一篇:浅析地铁牵引供电中靴轨授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