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体育课培养学生创造力

时间:2022-10-04 11:25:08

如何利用体育课培养学生创造力

摘要:新课改后,各阶段教学理念发生改变,尤其是初中和高中,更加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含多个方面,比如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体育作为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课程,它发挥的功效仍有待提升,特别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体育有其他学科所不及的优势。笔者认为,教师在体育课上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能够最大化实现对学生创造力培养。

关键词:初中体育 现代教育 创造力

近年来,初中体育课的实际授课过程与广大教师所设想的有很大不同。在其他学科教师以及外行人眼中,体育课或许是学生最喜欢的科目,学生可以尽情运动以及从事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最终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然而,现实和人们广泛的认知有着较大差距。现阶段的体育课主要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体育教师比较认真负责,整堂课都安排的满满当当,从学生跑步热身,到课堂练习内容,都有着详细地安排。这样能够保证学生的体育运动量,然而,众口难调,在教师看来是对学生有益的体育运动,实则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乐意参加的,加之学生处于叛逆时期,容易产生厌烦。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师既定的常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难以产生积极的作用。第二种,授课情况则是教师在学生慢跑热身后,就直接让学生解散,看似是尊重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爱好的选择,实则是教师的不负责任,很多学生懒得运动,这样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学生连基本的运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采用现代教育手段,改进体育授课的方式。

现代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创造力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在这期间,每个学生都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思考问题、观察事物、解决困难的方式,在某些方面,这些也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因此,体育教师授课时,也要考虑到这一点,仔细研究青春期学生的心理活动,设计课程。

比如,笔者在授课前,就仔细分析过,青春期的学生叛逆,敢于挑战规则,同时也富有好奇心。因此,笔者就一改过去传统的授课方式,在体育课的前面十分钟,先在教室中上课。笔者上课的内容是篮球,然而,常规的篮球教学,就是让学生投篮、运球,对他们来说较为枯燥,也提不起兴趣。于是,笔者就在这室内课中,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职业篮球的视频,视频中有男子篮球运动员扣篮、投篮的劲爆画面,同时也有篮球拉拉队员通过篮球运动,向运动员呐喊助威的画面。男同学看了瞬间有了学习篮球的激情,女同学则能发现篮球带来变化,这样一来就都有了参与到篮球运动中的兴趣。在户外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笔者先不教给他们正确的投篮动作,而先让每一名学生自己拿球投篮,找到一种自己投着顺手的方式;然后笔者再将投篮交给他们,让他们在这两者中找到一种平衡,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形成属于自己的投篮动作。对于女生,笔者的要求则更加宽泛,让她们将篮球作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自己设计动作,给男生加油助威。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课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对于体育课的意见,让他们以课堂参与者的视角提出建议,更能促进体育教学设计。

再比如,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在向学生展示足球后,可以先不向学生介绍足球中每个位置的人应该怎样,不要给学生套上规定的套路,让学生自由组合,随意地踢球,在这种没有框架的束缚中享受运动快乐。学生在几次足球练习后,自然能发现怎样踢球更加实用,然后向那方面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学生创造力的展现,通过这种回归原始的运动,没有了规则的指印,学生才能在这种氛围中自发地创造。

新教育模式激发学生创造力

如果仅仅依靠多媒体设备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那么,初中体育的教学则要变得很复杂。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唯有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之中,才能有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了提高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广大体育教师需要认清,现代教育手段不仅仅包含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新型教学理念促进下,一些新型教学模式同样可以被用于初中体育课。

初中体育教师不妨换一种教学思路,从新的教学方法入手,如情景教学法、认知教学法、师生合作学习法等,以其为媒介,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了解,笔者发现,我们的学生见惯了篮球、足球、排球等等传统的体育器材,常规的体育课堂也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因此,在一次体育课临近尾声时,笔者向学生展示了诸如藤球、板球等少数民族的民俗运动器材,学生们都是第一次见到,笔者就让每一组学生从中挑选一件,然后根据器材的特点,自己创造一种体育运动。通过笔者的这种激趣和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法,学生的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初中体育教学确实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广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初中部)

上一篇:瑞安“十三五”信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下一篇: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协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