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课堂教育之差距

时间:2022-10-04 11:05:58

中美课堂教育之差距

中国有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教育文化,确实值得我们一代人去传承,去发扬光大,但是同时也要敞开国门,借鉴国外优秀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国际化的优秀人才。

教学模式美国教育中国教育差距2013年上半年,我们荣幸地参加了由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主办的、杭州第二中学等承办的《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研讨暨教学观摩》活动,会议邀请到了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教授给我们作了精彩的演讲,有乔治亚大学的Mark.Runco教授的《简约的创造力理论――教育的视角》、纽约州立大学的戴耘教授作的《创造力培养的三种理论取向和实践策略》、美国内华达大学的王箭教授《美国的数学与写作教学改革及其对教师学习提出的挑战》,都给我们名师班的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思考。

先看了美国的一堂小学数学课的教学视频。

教师:学生们,情人节快到了,我们班级共有24位同学,如果相互之间赠送卡片,一共要交换几次?

我的思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课的开场白部分很重要,它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美国的教师言简意赅,直奔主题。而且切入的话题着实把我吓一跳。上课的小朋友的年龄,也就是十几岁的样子,按照中国的传统,情人节至少是步入青春期后的孩子谈论的话题,但教师毫不忌讳,把它作为教学背景用在课堂上,这体现了两国文化习俗上的差异。

其次,用赠送卡片作为教学题材,既简单易懂又具体形象,这样的引言值得我们借鉴。我们现在有些公开课或观摩课,包含太多的做秀成分,引言部分过于高深繁杂,所谓物极必反,过多的前缀把人绕得云里雾里,偏离了主题,违背了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教学原则。

教师:首先邀请一位同学上来跟老师交换卡片。接着老师把自己的卡片送给学生,学生也把他的卡片送给老师,然后问学生们,一共交换了几次?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教师再请了一位学生,三位学生之间互换卡片,一共互换了几次呢?

我的思考:24位同学之间互赠卡片,对于小学生来讲,这个问题难度有点大,但是老师巧妙地利用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先是两个人之间交换,再是三个,依次增加。这样的思维模式和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非常简单易学,还能触类旁通。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一些复杂繁琐的问题,不知从何下手时,这位老师教给了我们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有些课堂教学在我看来,恰恰相反,喜欢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一方面可能是教师自身的能力所限,无法做到简明扼要地表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评课时胜人一筹,故作高深,来显示自己的高水平,这种做法于己于人都不利。

教师:现在我们要增加难度了,如果我们班24个同学之间互换卡片,一共会有几次交换呢?大家可以小组合作,可以单独完成,可以利用纸笔运算,可以利用工具模拟,在教室里有各种工具供大家选择,如各色卡片、拼图板等,反正只要是可以解决问题,用什么方法都行。

学生马上动起来,我观察到,既有几个人一起小组讨论的,也有一个人独立思考的,既有用笔在纸上计算的,也有用卡片在模拟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感觉。当学生们研究了一段时间后,我看到教师开始挨个与学生交流意见,结果是多少?用的是什么方法?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向老师表述了自己的观点。我看到教师基本上没有做什么点评,而是静静地聆听学生的观点,偶尔会追问一下。最后一个环节,老师叫每组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过程在班上进行表达,完了由其他的同学来点评,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大家一阵唇枪舌战,都在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摆出来,希望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同。直到下课,老师也没有告诉学生谁对谁错,正确答案是多少。

我的思考:给我的整体感觉是,老师一直只是在幕后,抛出问题后,把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舞台上尽情地自编、自导、自演、自评。对于一群十几岁的小学生来说,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学生能做好吗?老师放心吗?这堂课学生能学到多少知识?对考试有用吗?其实这就是中美课堂最关键的区别,我们的课堂过多地关注考试,在乎成绩,这些都是过于短视的表现。其实知识是永远讲不完的,而且当今社会获得知识太容易了,途径多样又方便快捷,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比直接教他知识更重要,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美国的课堂上,几乎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一节课的思维量不少,每个人都经过积极思考,不仅有机会把自己的观点大胆地表达出来,还有机会学习到其他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感慨唏嘘。他们尊重每一位学生,肯定每一位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的成果。虽然一直到下课老师都没有给学生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每位学生在上课中都根据自己的智力水平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透彻的分析,这就是教学的意义。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要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去思考去分析,即使答案有误,也要值得肯定。可我们在教育的时候却要求学生都一样长,都要算出标准答案,都考高分,这是不现实的。美国老师不轻易对某个学生的结果表态,而只是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而在中国,教学过程会截然不同。多数教师先在课堂上经过一番讲解,然后出几道题目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提问学生时,如果看到有些学生的低级错误或答案不对时,会忍不住立即纠正他,结果所有不同的观点会整齐划一,得出一个标准答案。这样教育的结果是老师始终是权威,答案只有一个,而且是标准答案,下次有同样的问题时,只有按照标准答案来书写,才能得高分,虽然学生的答案可能比标准答案更正确,那也不被认可。这样做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不够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独到的想法得不到肯定和赞扬。久而久之,便不再自讨没趣,干脆乖乖地听老师讲吧,自信心和创新性全被打灭,课堂上气氛沉闷,只听见老师在不停地讲。我认为这就是中美之间教学一个很大的差距。

我的思考:不得不承认,国外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他们始终以学生为主角,教师甘当配角。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鼓励学生勇于实践,不轻易褒贬。这样的教学结果是良性的,学生在课堂上更加大胆创新,更善于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受益的不仅是本人,还有同班其他同学。而我们的教学过多地强调教师的教,所带的班级成绩好不好,学生的答案是否标准,这样的结果会阻止学生跳跃的思维,浇灭学生灵动的火花,打压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达的天性。中国有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教育文化,确实值得我们一代人去传承,去发扬光大,但是同时也要敞开国门,借鉴国外优秀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国际化的优秀人才。

上一篇:教育中第三者介入初探 下一篇:差异教学激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