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继承和发扬高校科学文化传统

时间:2022-10-04 03:57:58

如何继承和发扬高校科学文化传统

摘要:高校作为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对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其中高校科学文化传统的建设不仅关系着高校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分析,认为高校科学文化应该具备权威性、公平性、延续性等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认为我国高校科学文化的建设应该强化科研管理体制;加强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梯队建设:重视团队精神的培育。

关键词:高等学校 科学文化 管理 人才培养

前言

高校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阵地,不仅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而且要出研成果。现阶段。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试图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高校的人力与财力资源的作用,使得学科优势互补,做到教学、科研与设施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办事机构,提高工作效率。这是本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盛事。如果说这一重大举措使部分高校硬环境得以较大改善的话,那么建立高质量的高校软环境也应提到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充足的科研资金、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优秀的科学研究队伍以及好的生源条件,但是高校所具有的科学文化传统则显得更为重要。对于中国这样出现过明显科学文化传统断层的国家来说,在高校,乃至全社会范围内重塑科学文化传统则显得更为迫切。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科学文化特征和国内外著名高校科学文化传统建设思路的对比分析,分析目前我国高校科学文化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我国高校科学文化传统建设的可能的思路和相应的举措。

1、我国高校科学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学术权威性与行政管理之间的冲突

自然科学的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高唱“人定胜天”的时代已经过去。由于一个原始创新的科学命题或成果通常没有先例,有时还违反常规,尤其违反某些学术权威建立的学术观点和派别而遭到强烈反对。只有自由的学术氛围才能允许其存在与发展,所以,遵循科学规律应该成为高校教学科研中最根本的出发点。

但是,在目前在高校中,行政命令往往会代替科学规律。高校是创造知识与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在高校的科学研究中,更应提倡自的、独立的科学思维,允许某些“怪才”与“奇才”的存在,并在可能的条件下给予支持,这不仅需要管理者具有博大的胸怀及勇气,更需要在高校树立一切从科学出发的学术风气。因此,高校科研管理的学术权威性是高校科学文化发展的基础。

1.2 学术水平评价制度尚未健全

建立公正评价教师学术水平的制度是提高高校科研水平的有力措施。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学术成果,并在分配上得以充分地体现,这是高校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学术成果评价标准的要客观、公正,要排除非学术因素对学术成果评价的干扰。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及科研机构正在采用定量化的学术标准来评价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并用做职称晋升及奖励的参考,如对于从事基础研究人员考评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论文入选SCI及同行引用的情况。对于从事应用研究的则主要看其成果的应用情况。如获取专利及成果转化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等。但是,由于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能否简单地使用定量化的标准仍然值得商榷。因为历史证明,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者在研究过程中许多年都没有或阶段性成果,但是并不能否认其研究的历史价值。因此,探究有效的评价体系是高校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发展规划的延续性需要加强

世界一流大学一般都具有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在长时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明确的办学理念。要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加强宏观思考,加强战略研究,重视总体发展规划,并且需要长时间予以保持。朝令夕改的规划对于人才和大学自身的成长可以说是致命性的伤害。原创性的成果需要好奇、激情,要知识广阔,要有团队精神,最主要就是一批科学家能够长时间的埋头苦干,而有的课题甚至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例如,卡内基・梅隆大学规模并不大,却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学,就是战略规划的结果。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该校把重点放在发展计算机科学上,并集中力量抓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由二流学校变成了一流学校,目前已经成为美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而对于正在成长期间的中国高校,许多问题的解决更需要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努力。如果没有长远的规划和政策的延续性,就难以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就不会培养出一支稳定的学术梯队。

1.4 办学思想缺乏开放性

没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是无所不能的。一所优秀大学,不一定拥有所有的学科,它必然会放弃一些东西。因此,对一个学校来说。最重要的是特色。集中力量优先发展自己的强项,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大学快速提升水平的捷径。经济全球化也必然带来文化的多元化。这也更有利于大学吸收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有利于中西文化的贯通。高等教育要迅速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必须跟踪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特别要注意其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化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专业过窄、学校科类单一的状况,这与当代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不相一致的。应该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并汲取不同学校的优势进行合理互补。

从国外经验来看。教师流动性比较大、强调师资“远缘杂交”是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国外大学校长们大都对教师的流动现象持肯定态度。国外许多大学甚至规定,本校毕业生即使再优秀也不允许留校任教,必须在其他大学和研究机构工作一段时间,接受不同文化氛围的熏陶。近年来,北大等重点院校陆续开始了类似的改革。它势必会推进我国优秀科技人才的合理流动,从而促进高校开放的、多元化的、高度民主的科学文化氛围的形成。

2、建设的策略

2.1 形成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科学文化氛围。

自由的科学文化氛围是孕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创新思维的土壤。自由的学术氛围是孕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创新思维的土壤。因为。自然科学的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世界科学的发展历史上,扼杀学术自由的例子并不鲜见。高校是创造知识与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在高校的科学研究中,更应提倡自南的,独立的科学思维,允许某些“怪才”与“奇才”的存在,并在可能的条件下给予支持。

2.2加强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

由于科研情况本身的复杂性,某些长期研究无法取得短期成效的成果更应该得到长期的支持。科研的管理不能简单等同于行政事务或企业管理,用简单的量化指标很难衡量科学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能具有极高学术权威和科学洞察力的管理队伍,这是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

2.3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梯队建设。

从我国国情出发,应该以人为本、优化学科建设环境。学科建设中软、硬环境的营造,是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行条件。是学科上规模、上水平的基本保障。除了学科的实验基地和必要的实验条件以及人员的生活条件等硬环境建设要大力加强外,由学术环境、学术风气、学术影响和声誉以及人际关系、协作精神等组成的软环境更值得我们重视。学科建设很重要的一点是选好年轻学科带头人,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不仅要从物质上,还要从思想上注重对年轻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关怀。关心青年科技人员的住房、婚姻和子女等问题,并给予合理的科研津贴。应该建立针对青年科技人员的激励制度,尽快完成科技人员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

2.4 重视团队精神的培育。

当今,科学研究已经不再是单兵作战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集体一起联合起来作战,大学科学文化建设首先在于要建立一支有凝聚力的研究团队。这中间要处理好学科带头人与成员之间、各成员之间、导师与学生之间等方面关系。只有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学术环境,才能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才能有利于群体力量的发挥,人尽其才,才能形成团队精神,出大成果。在处理学科带头人与各成员关系时,要尊重每个成员的学术见解,要使他们在完成学科大题目大方向前提下,尊重各人的学术兴趣,积极创造他们之间积极协作和相互尊重的气氛。

3、小结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发展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我国的21世纪科技发展的前途命运。高等院校应该将培育校园科学文化氛围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策略,集中本地区、本学校、本专业的优势,充分利用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的有利形势,把握科技发展的后发优势,积极利用国内外优势教育资源,为优势专业和高质量人才的成长发展创造有利的学术生态环境,促进我国高校内部产生一个学术繁荣、观念自由及思维多元化的研究群体,从而形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基础。

上一篇: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下一篇:巧用英语课前三分钟好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