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发展的三点“新”认识

时间:2022-10-04 02:44:53

对教师发展的三点“新”认识

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永恒的追求。前不久,有幸聆听了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杨九俊先生关于教师发展的学术报告,深受启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笔者感觉,在追求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师发展有许多新内容,需要统一一些新思想,提升几点新境界。

一、 教师发展的“新内容”――换个新视角来看

当下的学校发展在重视教师发展问题的时候,什么内容比较重要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杨院长讲话的精神及我校的实际,笔者觉得当下教师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来思考:一是关注什么?二是怎么做?三是怎么有特色?

1.教师发展关注什么

首先,要关注师德建设。教师要注重人生理想、职业情操等的历练,要有阳光心态。教师与保姆的共同之处就是以“爱”为前提,但最大的不同应当是“爱的方式”。教师“爱的方式”应在他高超的课堂教学技艺、育人的方法艺术中得到体现。没有课堂的精彩、育人的高超艺术,教师的“爱”就不完整。因此,带着“敬畏”之心走进课堂与班级,容不得半点马虎,容不得丝毫侥幸,要的就是百分之百的投入,堂堂课都很认真。惟有如此,才是对每一个学生最大的爱,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其次,要关注学科知识的增长。每一个教师都拥有某一学科教学的空间,假如仅仅满足于教书本知识,注定他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真正的优秀教师在学科知识的拥有方面应当做到“博”和“新”:“博,是专之基;新,是旧之基”。第三,要关注实践技能的进步。课堂要追求学科特点和教学策略的匹配性,追求资源整合的策略,追求教学机智、教育技术的恰到好处的应用等。

2.教师发展怎么做

在解决教师发展问题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制度性与自主性的结合,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同向,教师成长与课堂进步的一致,以及优化培训形式,倡导有效合作,鼓励必要的专家引领等。

3.教师发展工作怎么能有特色

教师发展要体现“校本的”、“日常的”、“文化的”三方面特点。所谓“校本的”,即要有校本的标杆引领,这就强调要有一个优秀的群体和优秀的领军人物。所谓“日常的”,即要有日常的教学进步,要让读书、写作成为一种教师发展方式。惟有如此,才可能进步。所谓“文化的”,即要让文化与地域相联系,因为文化一定是具体的、个性的。用杨院长在报告中的比方来说,“文化”是无所不在的空气,是共同默认的价值,是终身难忘的味道。

换一种视角,换一种表达的方式,新时期的教师发展可以开辟一条新的探索之路。

二、 教师发展的“新思想”――要持续关注课堂质量

基于教师发展的新内容,剖析其包含的思想内涵,又有了一点新认识。课堂,从来都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发展空间。一个不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师,一定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在越来越重视教师“人文性”的背景下提关注课堂,似乎不是什么“新思想”,但“持续关注课堂质量”的确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有必要认真思考: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与哪些因素相关?

1.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关注态度的改善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有很多,但态度是第一位的。所以,课堂教学质量要持续提高,首先要关注教师态度的改善。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可以给我们教师以启迪:医生面对每一个病人,都是一次考试。所以,医生不敢怠慢医术的提高,因为他直接面对的是每一个生命。假如不敬畏生命,导致的将会是生命的逝去、家庭的破裂、亲人分离的痛苦,这种良心的谴责会让他一辈子都不安。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虽然教师对待孩子的教育没有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会满怀虔诚与责任,怀揣使命与敬畏去思考自己教学的得失,不断修炼自己的教艺,以免耽误了孩子。这是“教师”这一称号赋予的应然的态度,因此,我们应当“敬畏课堂”。

2.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个人素养的提升

没有专业技能又何以提高质量?所以,无论哪一学科的教师,都必须关注自身专业学科知识的增长。惟有如此,“心里有底,才不发毛”。一个语文教师不饱读诗书,又何以驾驭自己的课堂?一个数学教师不读读“数学史”,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教学,只会导致浅层次的重复。同样,英语教师、科学教师、音乐教师等也都需要读人文的、经典的、广博的书籍,这样才能让自己站在讲台上“心里有底气”。

3.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需要实践技能的进步

教师“茶壶里有了饺子”,还要有“倒出来的功夫”,这就是“实践技能的进步”。有知识的人很多,但不会都成为好教师。课堂教学无小事,在课堂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关乎“质量”。因此,对于“教学技艺”的理解,绝非是技术层面的简单操作、模仿,它是一门艺术。怎样的提问最合适,富有启发性,又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思维空间?怎样的评价最能激励学生?怎样的姿态最能让孩子感到亲近、自然、喜欢?怎样的教材解读及设计最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这都是“技艺”,需要精打细敲。因此,提高教学技艺就应当“拘于小节”,让课堂的每一处细节都成为教育的契机,无痕,却能让孩子怦然心动,为之兴奋。

4.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有赖于教师教学境界的提升

课堂教学仅停留在“技艺”上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关注教学境界的提升。教学是为了教育的,这是一种境界。假如一名教师仅仅将教学看作工艺一样打磨的话,他最多成为一名杰出的“教书匠”,而永远成不了教育家。提升教学的境界,就是要扎根于教学品质的提升,同时又跳出教学看教学,跳出技艺看技艺,在教学中把握育人的价值,时时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兴趣的激发、个性的彰显、能力的提高、习惯的养成、方法的习得。

因此,从态度到素养,从技艺到境界,这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 教师发展的“新境界”――要融入团队,形成文化

教师重视课堂教学是必然选择,但同时,教师发展又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发展的“新境界”是教师文化的广泛认同。

1.读书文化有三重境界

诚如杨九俊副院长所说:少年时读书,犹如“门缝里看月亮”,那是“看月―看书”阶段;中年时读书,犹如“打开窗户看月亮”,那是“赏月―赏读”阶段;老年时读书,犹如“在庭院里看月亮”,那是“玩月―悦读”阶段。这个“少年―中年―老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年龄划分,而是读书程度的划分。每一个教师都会经历“看月―赏月―玩月”的过程,也就会经历“看书―赏读―悦读”的过程。不同的阶段,读书的心态与理解是不一样的。真到了“玩月”的境界,那应当是相当有城府的境界了,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一定能获得这样的体验。

2.团队文化有三个比方

“文化是无所不在的空气,是共同默认的价值,是终身难忘的味道。”对于前两者,比较好理解,也听得比较多,而对于“终身难忘的味道”一说,只觉得越品越有味。是啊,一个优秀的教师群体文化是有独特味道的。首先是“相投的趣味”。以什么为教师团队共同的“趣味”,是文化优劣的分水岭。有的团队以吃喝玩乐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有的团队以共同的研究为最大乐趣,有的团队可能都找不到一个共同的“味道”,以致人心涣散。真正优秀的团队一定有彼此的默契、共同的坚守、执着的追求,当然也会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帮互助与无私奉献。其次是“高雅的品位”。这包括教学的品位、读书的品位、研究的品位、育人的品位追求等。只要听听他们在办公室、在教研组、在班级里习惯性谈论的话题,就能判断他们的共同追求、价值观是什么。第三是“家的情味”。一个团队就是一个“家”,有“家”的感觉就能让人有安全感、踏实感、亲近感,有“家”的地方就能有爱,有关怀,有体贴,有温暖。这是一种“阳光的味道”,无处不在,自由自在。而有这种独特味道的团队,必定是团结的、向上的、勇敢的、坚强的。教师团队的这种文化会如影随形地弥散到校园里,弥散到学生身上,这是润物无声的。

3.教育境界的两层理解

首先是对读书与写作的理解。读书、写作是极其普通的事,但教师的读书与写作境界体现在哪里呢?那就是读书、写作的“教育情境式”,即无论在何时、何地,作为一个教育人,都会将某个看似与教育不沾边的事件、活动、事物、生活等“教育情境式”。带有这样一种理解的人,往往到了教育的高境界。换句话说,他已经“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了。事实上,教育是需要随时随地思考着、实践着的。真正的教育家会用心地将生活中的人、事、物巧妙地转化为教育或教学的素材资源,又将教学内容延伸至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孩子的“课堂”放大,让教育细化。其次是对研究的理解。杨九俊副院长说过:研究如果不转化为爱,还要研究什么?的确发人深省。是啊,我们研究教材,如果不转化为爱的教育,又怎么可能变“技巧”为“艺术”?我们研究学生,如果不转化为爱孩子,又怎么可能做“真研究”?我们研究课堂、课程、文化、制度,如果不都是为了一个“爱”字,将我们的所知、所感、所思、所想统统转化为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又怎么可以研究制订出符合教育规律的、学生成长需要的东西?

教师,虽然首先是一份生存的职业,但它更应该是一种专业,一份事业。新形势下教师发展的新内容里,包含着新思想,也体现着新境界。他们之间不割裂,以内容为基础,层层提高认识。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时时“敲打”一下自己,“提醒”一下自己,然后进入思考与行动层面。惟有如此,才能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认识教学,认识教育,也才能更理性地看待学生,看待同事,看待学校。

上一篇:AAA测试地理试题的命制特点及备考策略 下一篇:论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提前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