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荣誉课程

时间:2022-10-04 01:52:57

美国大学荣誉课程

摘要: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高等教育体系。美国大学的荣誉课程是其成功秘诀之一。荣誉课程(Honors Program)是专为高水平学生设计的,提供低廉的费用、顶尖级水平教学、挑战性课程、慷慨的奖学金等优惠的大学课程计划,了解其历史发展、课程开设、结构特点以及优缺点等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荣誉课程;美国大学;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36-02

一、荣誉课程的历史发展

19世纪,美国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上升,而美国大学的传统自由课程主要是为贵族和宗教服务的,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加上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需要对课程进行改革,最初的荣誉课程被提了出来。

1903年,哈佛大学教授A.Lawrence Lowell尝试建立一个荣誉学院(Honors College)。1909年,耶鲁学院校长Arthur Twining Hadley提出荣誉课程,然而没有一项具体的计划被制定和实施。到1920年,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普通荣誉”计划,严格意义上讲,这算是第一个荣誉课程。这个计划重视小组学习、随意性、课外阅读、辩论等等。到了1928年,由于竞争的氛围减弱,“普通荣誉”计划的影响度开始下降。

现代意义上的荣誉课程始于斯沃斯莫尔学院。Frank Aydelotte,斯沃斯莫尔学院的校长,以他之前在牛津上学时受到的荣誉课程教育为样式,在斯沃斯莫尔学院设立了荣誉课程。该课程提供每周会议、研讨会、口语测试等,强调非正式性、小组制、有意义性的课程。之后的荣誉课程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

二战结束后荣誉课程有了大的发展。第一次发展是在冷战期间,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伴侣号”,使得美国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这一观点被打破,加上冷战需要科学技术精英,因此美国急需高端技术人才,从而加强开设荣誉课程来培养此类人才。第二次发展是在近几十年,美国成为高等教育的强国,大学排名制度兴起,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加剧,焦点之一在于吸引“最好的学生”,各院校纷纷选择设置荣誉课程这一方式来达到目的。

二、荣誉课程在高等院校的开设情况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Bridget Long教授对美国高等院校的荣誉课程做过详细的调查,并得出可靠结论。

1.大约有一半的荣誉课程是在公立四年制学院和大学开设的。现代荣誉课程的历史并不长。大部分院校的荣誉课程是在19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的,公立四年制高等院校开设的荣誉课程稍微早一些,而社区学院相对来说开设较晚。

2.公立四年制高校中,有大约42%的院校设置了荣誉课程。私立四年制高校中,有11%的院校开设了荣誉课程。两年制高校中,只有6.5%的院校开设。

3.开设荣誉课程的高校几乎都是具有竞争力的,但并不是那些最有竞争力的院校。

4.在1989年之前开设荣誉课程的学院大都集中在东南部,而近些年来多数集中在西南部和中东部。

5.私立四年制高校比公立的高校建立了更多的荣誉学院,与荣誉课程不同的是,荣誉学院提供了单独的宿舍和特质奖学金,而且规模上要更大。

三、荣誉课程的特点和结构

1.约一半的荣誉课程是按照SAT或ACT来招生的。然而社区学院倾向于参照学生高中的GAP。

2.荣誉课程招收的学生不多,往往少于500名。在私立四年制学校和公立两年制院校中,有一半甚至不到100名学生。

3.在四年制院校中,60%以上的荣誉课程主要接受大一新生和大二的学生。其余的荣誉课程大多是接受任何年年级的学生,有的也接受转学生。

4.荣誉课程的学生一般都是高素质的优秀生。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力强、求知欲高、探索能力强、学习动机明确、自学能力强。

5.荣誉课程提供极具吸引力的和挑战性的课程、小班化教学,研讨班、座谈会、单独与教师合作的机会,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机会,社会活动机会等等。

6.荣誉课程关注学生个人能力表现,更倾向于追求隐含价值,而不是仅仅在于追求高分。

7.大多数荣誉课程提供“一般”的荣誉(“General” Honors),而少数提供“学科”荣誉(“Department”Honors)称号。

8.荣誉课程的学费较低,许多高校提供特别奖学金,此外学生们还能得到一些额外特殊的补助。

9.大多数荣誉课程不提供特殊生活安排,但是荣誉学院一般都提供单独的宿舍或集体宿舍。

四、荣誉课程的效果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教授John R.Cosgrove花了五年的时间对三所设有荣誉课程的高校的学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他把学生分为三组:完成了荣誉课程的学生、参加了荣誉课程但是没有顺利修完的学生、没有参加荣誉课程的优秀生,并从学术成就、学位的完成率、毕业时间等方面对这三组学生进行了对照性的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

1.参加荣誉课程学习的学生,每四个学生中就有三个没有能够最终完成计划的学习。

2.完成荣誉课程的学生比其他两组的学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更高。

3.与其他学生相比,完成荣誉课程的学生有很高的毕业率,甚至有的达到100%。

4.完成荣誉课程的学生能够较早地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

5.对于参加了荣誉课程的但没有顺利修完的学生来说,参加了部分的荣誉课程并不会对其自身有多大帮助,他们与没有参加荣誉课程的优秀生一样,在学术成就、毕业率以及毕业时间上都没有显著不同。

五、荣誉课程的优点

对州来说,荣誉课程被视为对抗人才外流的“战斗武器”。现实中,一些优秀的学生会选择去其他州的著名高校,毕业后也不会回来把所学的知识服务于本州。而荣誉课程为留住最优秀的学生提供了途径,州政府可以给荣誉课程提供资金,同时也不会打乱现有的学院结构和高校使命。

对高校来说,荣誉课程吸引的都是“高质量”的学生,他们的优秀品质会给同龄的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使校园里的氛围积极向上。荣誉课程的学生都有很高的毕业率,毕业后的成就也较高,这就会提高学校的声誉,帮助学校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同时也会引起捐赠者的注意,提高他们为学校捐款的热情。

对学生来说,荣誉课程提供的优惠政策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学费的增长超过了家庭的收入,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中学后会寻找一种更便宜的选择方向――荣誉课程。就读荣誉课程的学费较低,同时这个课程提供的优惠教学待遇类似于著名学府的教学,如小班教学,和导师一对一,慷慨的奖学金,关注个人,方便的互联网等等。这种低成本、高质量的体验使得有些原本可以上哈佛之类名校的学生选择了更便宜的且设有荣誉课程的高校。

六、荣誉课程的不足

虽然荣誉课程能够给州、高校及学生等带来积极的影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认可的。一些人对荣誉课程表现出焦虑和担心。首先,这种计划根据能力高低把学生们独立开来,使得高校人口分布不均,人口特征也不能准确代表整个学生群体。其次,把荣誉学生与同龄生分离,会使他们特殊化,影响他们正常的发展,会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另外,开设荣誉课程的学校“吸走”了最好的学生、教师和其他的教学资源,使其他高校的资源短缺。再者,荣誉学生对成功的渴望过大,他们想在所有学科上胜出,渐渐会成为完美主义者,于是为自己定高标准,容易产生焦虑感,加上荣誉课程本身就对他们提出高要求,则额外增加了他们的压力。

七、美国大学荣誉课程对我国大众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的启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社会对高等教育也有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之间竞争加剧,提高学校声望,吸引和培养高水平的学生和师资势在必行。美国大学的荣誉课程的经验教训对推进我国大众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教育部应给予各高校开设荣誉课程的权力,不能仅仅给予个别顶尖名校特权。只有各高校在制度特许上获得公平,才能自由竞争,百花齐放,促进发展。

其次,招生标准应多元化,不能仅看高考成绩。荣誉课程的培养对象是“最优秀”的学生,不是考分最高的学生。高考成绩只能是作为参考,应注重考生的综合素质和专长。不同地域的学生,应考虑到教育背景、地区文化、经济情况等,不能整齐划一,要确保相对公平。

再者,荣誉课程所提供的优惠是吸引学生的关键。生活上,学校应收取低廉的学费、优质的住宿环境、方便的互联网等;学习上,学校需要提供优质教师、小组教学、个别化辅导、充足的实验和实践机会、充裕的独立研究时间、丰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定期的研讨会、就业指导等,要注重个性发展、自由教育,使学生在荣誉课程班里也能享受到顶级名校的学习环境,获得满意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John R.Cosgrove.The Impact of Honors Programs on Undergraduate Academic Performance,Retention,and Graduation.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llegiate Honors Council,2004.

[2]Long,B. T. Attracting the Best:The Use of Honors Programs to Compete for Students,Chicago,IL:Spencer Foundation. 2002.

[3]K. Celeste Campbell. Allocation of Resources:Should Honors Programs Take Priority?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llegiate Honors Council ,2005.

[4]Cheryl Achterberg. What is an Honors Student?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llegiate Honors Council,2005.

作者简介:吴寒飞(1986-),女,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南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上一篇:劳动者素质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