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时间:2022-10-03 11:52:07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有人把教师比做桥,桥的一端连着学生,另一端连着知识,学生要想到达知识彼岸,那么这座“桥”就要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也就是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启发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一、以史激情,培养思维想象能力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人类发源地和文明古国之一。早在17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我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古老而历史又从未中断过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始终带着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格,发展不息,堪称奇迹。

当今时代,对于青少年来说,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珍惜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准备将来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才智。可对于涉世未深的他们,缺乏较强的判断力,容易被社会上消极东西的影响,产生盲目性和民族自卑感。对于这种情形,生硬的说教往往于事无补,而应借助于精神的力量,借助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心,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苏武牧羊,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吐蕃,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死观,戚继光抗倭斗争,郑成功,林则徐虎门销烟……他们都凭着对祖国的深厚情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一曲曲爱国主义的壮丽篇章。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中华民族浩气长存。

我在讲中国古代史时,首先让学生知道,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任何国家所望尘莫及的。中华民族曾经拥有辉煌的昨天,正如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把中国古明的活塞风箱、龙骨车、弧形拱桥等二十六项并列于世界领先地位。四大发明的传播对促进世界科学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早已举世公认,为此,马克思提出了极其科学的论断:“中国的四大发明成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在没有纸和印刷术的时候,传播知识,只能点滴地进行。”火药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指南针极大地促进了航空航海等技术的发展。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其航队规模之大、造船技术之高和装备之精良,在世界上是空前的。被誉为“伟大的医学宝库”的中国医学,以它独特的医疗方法同西医并立,正在被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和接受。至于我国在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多方面成就,早已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德国大诗人歌德曾羡慕地说:“当我们民族祖先还在森林里生活的时候,中国就有了小说。”我国那锦绣河山,遍布各地的名胜古迹,谁不赞叹?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我还展示了秦兵马俑的图片。面对这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罕见珍品的图片,学生们均惊叹不已。在历史课上,我经常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表现得异常活跃,思维想象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二、注重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内容源于书本,答案在于理解”。中学历史基础知识不是简单的史实堆积,也不是公式化的条框,而是能够体现历史因果关系及内在联系的具体史实系统化的表现形式,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能充分反映历史的发展规律。因此,要求学生不仅熟悉历史知识,还要有一定的自主思维能力,在对历史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科学的历史观,考察和解决社会历史问题,这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

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对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历史知识的传授,基础知识与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忽略基础知识教学而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是无源之水;反之,让学生把历史教村背得滚瓜烂熟而不培养能力,就是读死书。知识的掌握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知晓,指“由不知到知”,即晓得知识所反映的事物;二是理解,指“知其所以然”,即了解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联系;三是运用,指“行”,即将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历史知识的掌握亦然,最终衡量的标准应是活学活用,而不是死记硬背。

“思源于疑”,只有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惑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启智是关键一环。不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正如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的一样,最终都应设疑启智,才有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设计。问题的设计应注意梯度,应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都能开动脑筋,都有所获。

在历史课改实践中,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结果或规律,在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中,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依照历史思维的层次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和提高思维能力,守“根”固“本”,迸发智慧,收获成功,最终达到历史学科教学改革的新境界。

上一篇:探索电子实训室开放式管理 下一篇:生物课堂教学中师生高效互动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