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民新闻时代新闻专业主义之变化

时间:2022-10-03 11:45:45

论公民新闻时代新闻专业主义之变化

摘要:我国的新闻在经历了政府新闻时代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又兴起了以“民生”为主的民生新闻时代,近几年又跃起了以“公民”为主的公民新闻时代。公民新闻风起云涌,新闻专业主义也面临着更大挑战。本文从两大方面论述了“新闻专业主义”与“公民新闻”时代之差异性变化。指出“公民记者”已经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媒体符号。应当更好的发挥职业记者及“公民记者”的作用来完善社会新闻,更好的为党、政府及人民大众服务。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公民新闻;时代之差异性变化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9-0051-02

我国的新闻在经历了政府新闻时代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又兴起了以“民生”为主的民生新闻时代,近几年又跃起了以“公民”为主的公民新闻时代。从新闻1.0时代(传统媒体或者说是旧媒体)到2.0时代(新媒体或者叫跨媒体)到现在的新闻3.0时代(以博客为趋势的个人媒体或者叫自媒体),公民新闻对传统的新闻传播进行了一种颠覆。而之前的“国家主义新闻话语”一语独大的新闻语境也逐渐的部分的向“百姓主义新闻话语”语境过渡。在新媒体、自媒体的新态势下,公民新闻风起云涌,新闻语境更加多元,新闻专业主义面临更大挑战。

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它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独立性、自由性等四大特点。

我国的新闻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尽管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但是它所倡导强调的新闻报道必须客观、真实、公正和平衡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我国的新闻事业。新闻报道专业人士运用专业知识,把新闻当成专业追求,用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来衡量、考量、制作、播(刊)出新闻是许多专业的新闻记者所崇尚的。但是在公民新闻时代,这种新闻专业主义有了变化。

一、从事新闻报道的从业人员身份结构变化

在新闻1.0时代即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报道是由专门机构、单位采制刊播的,从业人员基本上是专门机构、单位专门从事新闻报道的专业人员,所聘用的人员也基本上是正式聘用的。他(她)们是一群有着正式身份的人。他(她)们或毕业于正规院校的新闻及相关专业,或毕业于其他院校接受过相关培训,或从事新闻报道有着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实践经验。他(她)们的新闻报道从业人员的身份是正式的。他(她)们拥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核颁发的记者证,拥有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合格证书,拥有新闻采编从业资格证。而媒体外联的通讯员也是经过本媒体认可的,他(她)们从事新闻报道也是得到本媒体许可的。可以说,在传统媒体时代,是一群专业人士在从事着新闻报道。即便他(她)们原本所学的并非是新闻专业知识,但他(她)们的身份都毋庸置疑,那就是他(她)们是专门从事新闻报道的一群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她)们是专业的新闻报道从业人员,是把从事新闻报道当做职业的“新闻记者”。

而在新闻2.0时代即新媒体时代或跨媒体时代尤其是现在的新闻3.0时代即以博客为趋势的个人媒体时代或自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从业人员除了上述正规队伍的专业人士外,还涌现出了庞大的非专业新闻报道人群。这些非专业新闻报道人群被称作为“公民记者”。正是这些“公民记者”成就了许多“公民新闻”,创造了“公民新闻”时代。在这个时代,每个公民都可以是一个信息的者,一条新闻的报道者。每个公民既可以是信息、新闻的源头,同时又是信息、新闻的接收终端。他(她)们的身份可以是工人、农民、教师、学生、干部、自由职业者等等。他(她)们可以随时随地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通过DV、数码相机、手机、互联网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及时迅速的报道。他(她)们不必通过专门的专业培训、教育、实践,几个字、一、二十个字,一条微博就是一条新闻消息。2010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国内微博客用户规模大约为6311万人。公民新闻时代,信息、新闻的者有着一群日益庞大的非专业新闻传播者,“公民记者”日渐增多。

二、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理念在公民新闻时代实际操作中的变化

公民新闻时代从事新闻报道的从业人员身份结构变化了,新闻专业主义的两大核心理念在新闻报道的实际操作中也有着此消彼长的变化。

公民新闻,许多人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那么,这些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即“公民记者”及他(她)们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的新闻报道与新闻专业主义的两大核心理念即客观性新闻学和新闻媒介、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有着怎样的差异呢?

新闻专业主义有四大特点即客观性、真实性、独立性、自由性。客观性、真实性和独立性、自由性构成了新闻专业主义的两大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二是新闻媒介、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

(一)客观性新闻学

新闻的客观性原理,从西方新闻价值观来看,它是新闻报道的根本性原则。它不仅是新闻工作的一种专业规范,也是主要的新闻专业理念。在我国,客观性原则也逐渐被作为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之一。新闻报道要客观,要公正、准确的反映新近发生的事实。要以事实为主,避免在报道中出现个人的偏见。客观性是新闻报道做到真实、全面、准确的前提条件。新闻报道只有坚持客观性,才能接近并达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媒体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传媒取信于受众的关键。

传统媒体时代,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新闻报道专门机构、单位有着较为完善的新闻采编管理制度,如对拟聘人员进行全面考查,严格审查其从业经历;制定采编人员从事采编活动的规范要求,建立健全内部管理监督机制;转载新闻报道必须事先核实,要建立健全新闻转载的审核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等等。种种措施都在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新闻报道专门机构、单位向专业从业人员不断教授、传递、灌输、要求着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客观性、真实性的警钟一直长鸣着。专业从业人员在这种氛围下,“把关人”的意识不断得到强化、深化。尽管舆论统一、内容重复或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仍然有虚假报道的存在,但是新闻报道从专业从业人员的报道理念到报道的实际采写再到最后的刊(发)播,中间有着层层的审核、把关,包括必要的惩处、约束。新闻报道专门机构、单位从制度上保证了在党的领导下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而公民新闻时代,“公民记者”少了相关的条条框框,采写发表更自由,报道可以更客观,也能更真实。但是,缺乏了专业制度的熏陶和保障,没有了专业从业人员那么多的刚性的职业操守要求,从公民的角度看,也许报道多样化了、客观了,但是也容易滋生片面的、不够客观的甚至是虚假的报道。传播学认为,新闻首发信息形成“第一印象”后很难改变。首先进入人们记忆的信息具有先导性和稳定性,后来要改变这个信息,需要花费7倍的功率。所以,在公民新闻时代,维护、主张新闻专业主义的客观性、真实性对于减少、杜绝虚假新闻有着重要意义。

(二)新闻媒介、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

新闻专业主义主张新闻的客观性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立场,不带个人偏见地、客观地反映事实报道新闻。而新闻专业主义的独立性则强调新闻媒介必须摆脱外界干涉,不受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的影响和限制,服务于公众利益。新闻媒介、新闻工作者的地位是独立的,发挥的作用是独特的。它主张新闻工作者采访自由、出版自由、表达自由和信息获取自由。

当然,自由在任何国家、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只是相对的。绝对的自由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有时还是一种危险的状态。在我国,党性原则高过一切原则。在党的领导下,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新闻媒介、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一样可以发挥。只不过不同时代背景下,其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的程度不同。

我们强调导向正确、舆论正确,这关乎着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利益。任何时候导向都是天,导向都是根本。新闻媒介、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是脱离不了政治这个大背景的。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新闻报道专门机构、单位较为严密的层层审核、把关,媒体的宣教功能明显,舆论高度统一。“国家主义新闻话语”强过“百姓主义新闻话语”,“媒介诉求”大于“民生诉求”,干预性新闻报道不时发生。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偏重于国家大情、国家话语,由于其垄断性舆论一律的声音占主导多数,新闻媒介、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限制性较强,发自民间“草根”的声音也显得微乎其微。而公民新闻时代,“公民记者”的“草根性”使新闻媒介、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有着较大程度的体现和发挥,也使媒体的语境大为改观。公民新闻时代,随着数码相机、摄像手机、DV等新闻采集工具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公民记者”已经可以脱离传统大众媒体的操控,独立的、主动的、自发的运用新媒体技术报道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博客、论坛、专业网站等成为当代中国普通公民最重要的媒介表达渠道和参与公共事件、表达意见的平台。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微博的兴起。可以说,一条微博就是一条新闻短消息或超短消息。这种短消息或超短消息可以不用讲究文字的语法结构,不用讲究完整的新闻五要素,只要它具有新闻价值,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公民言论自由,这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进入自媒体时代,公民的这种自由得到充分的彰显。《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称,我国的微博正在呈现井喷式发展,并日益成为网民爆料的首选方式。报告预测,我国微博用户的爆发性增长将出现在2012年、2013年左右。公民新闻时代,“公民记者”不依附于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的独立地位,使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主导作用。这种新闻传播方式扩大了新闻报道的话语权,促进了民间话语体系的崛起,颠覆了“舆论一律”的传播格局。新闻不再是几家媒体的发言,而是全社会共同的声音。“公民新闻”为主流媒体“增添了声音,报道将会变得更加客观,更加理性。但是失去了新闻专业主义的保护、约束,我们也要提防“民粹主义”的倾向。强调其独立、自由、独特的同时,也还要防止“网络暴力”。

“公民记者”已经构成了这个时代的媒体符号,公民新闻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社会的很多领域。成熟与否,毕竟我们的媒体事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向前推进着。与新闻专业主义不矛盾的是在新闻专业主义一以贯之的当下,如何更好的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如何更好的发挥职业记者及“公民记者”的作用来完善社会新闻,更好的为党、政府及人民大众服务。

上一篇:论徽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 下一篇:电视综艺节目主持群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