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在新闻实务课程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09 07:24:20

研究性教学在新闻实务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广播新闻采制》通过实施基于项目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从知识结构、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积极调整教学思路,以适应传媒科技发展和行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新闻实务;课程;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8-0133-02

一、“学”“术”并重的教学设计理念

新闻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业务能力始终是新闻专业学生求职的敲门砖,而新闻实务类课程又是将新闻学理论转化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核心课程。《广播新闻采制》作为新闻学专业的实务类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广播新闻理论知识,了解当今广播媒体专业实践的发展动态,而且要能够熟练运用专业设备完成广播新闻的采、编、制、播等实务操作。面对广播媒体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的趋势,以知识、能力、综合素质三个维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课程实施了基于项目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

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来源于以现代认知学习理论与杜威实用主义为核心内容的建构主义思潮。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通过不断的积极实践,建构自己的新的知识和经验。引入这种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课程设计了具有现实针对性的项目,引导学生投身到真实任务的实践活动中去。这种学习方法可以使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新闻现实相对接,提升学生适应行业所需的“关键业务能力”。

突出新闻实务的“术”,并不是片面强调技能化。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的第一届系主任特科特•威廉说过:“对于新闻教育来说,仅仅培养工匠式的人物就像剪刀只有一片刀刃而要去裁剪衣服一样,是不可行的。”[1]因为大学教育中的技能训练不同于简单的职业教育,不仅仅教他们怎样做(know-how),更应该教他们为什么这样做(know-why)。

研究性教学是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情境中探索问题、掌握知识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对改革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课程通过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强调“学”与“术”并重,在专业技能传授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新闻意识、职业伦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上手快”而又“后劲足”的高素质人才。

二、以“能力”为指向、基于“业务流程”的教学内容体系

在《哈佛报告:新闻学院的课程改造》中,研究者认为“尽管有关新闻生产过程的内容可以抽象地教授给学生,但是如果关于它的课程以实践性的新闻作业为背景,并要求学生在创作新闻产品时将整个新闻生产过程考虑进来,那么新闻教师会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会增强。”[2]

课程打破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的传统课程内容体系,以广播新闻采制的业务流程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通过设置四个实训项目,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广播新闻实务操作,贴近媒体的真实需求。同时,以“项目”为纽带,课程将理论教学内容精心编排为四个大的专题:广播新闻策划、广播新闻采录、广播新闻编播和广播新闻制作。在着力培养学生策划、采编和制播能力的同时,课程更强调学生传播效果意识的培养,根据每次项目的具体要求、展开过程和实施成果,通过研讨教学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探究“传播什么”、“如何传播”与“为什么这样传播”,将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塑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此外,在学期末,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设计了“广播节目创意大赛”的教学环节,通过评选最佳节目、最佳团队、最佳主播等奖项,为学生提供一次自行设计广播节目的平台,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对广播媒体的调研,设计出具有一定新意的节目形态,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基于项目的教学设计中,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理解、掌握并熟练完成广播新闻业务的各个环节来训练专业实践能力。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遵循着基础技能为综合技能服务、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理念,最终形成了“广播基础技能―广播综合制作―节目创意设计”的进阶式教学内容体系。

三、以“思维”为核心,构建“合作”、“探究”式的教学环境

新闻实务类课程的教学不仅应是传授实用知识的过程,也必须是开启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大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应与新闻敏感、责任意识等专业思维的培养相互交融。《广播新闻采制》基于项目的学习是在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的结合中完成的。真实情境是指采取大班课堂讲授、课后小组实训、小班课堂研讨的方式,虚拟情境是指学生在课程创建的校园播客中进行互动学习,二者有机整合、相互支持,共同构建“合作”、“探究”式的教学环境。

1.大班授课的“情境模拟互动”。1989年,Brown.Collin和Duguid.P首先在名为《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一文中提出了情境教学的概念。他们认为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教师应通过创设具体的场景或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在大班授课中,教师让学生课前准备一条自己喜爱的新闻,上课时进行现场播报,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评点,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播新闻能力,而且使学生在播报过程中真实地体验声音传播的节奏和情绪变化,感知广播的魅力。在“广播现场报道”的讲授中,教师事先准备好背景材料,模拟新闻事件的现场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展开提问和解说,模拟结束后评点总结,让学生在实际的报道氛围中深化对现场报道采制模式的理解。

2.小组实训的“协作知识建构”。在大班理论讲授之后,教师布置具体的项目,要求学生组建小组、展开实训。为了促进小组实训过程中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课程通过创建大喇叭校园播客,营造“协作知识建构”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协作知识建构(Collaborative Knowledge Building)是个体在特定的组织中互相协作、共同参与某种有目的的活动,最终形成某种观点、思想、方法等智慧产品的过程。[3]播客作为Web2.0时代的典型应用,其以用户为中心、参与、共享、协作、创造的理念,与“协作知识建构”不谋而合。基于校园播客的“协作知识建构”可以分为共享、论证和创作3个环节。以“广播新闻节目制作”实训项目为例,首先是教师将优秀的广播新闻节目作品上传到播客,各小组成员也将自己的节目构思在小组空间内进行共享。接着各小组成员对不同观点进行分析论证,形成更为完善的小组观点,建构协作知识。最后,小组在协作知识的基础上创作广播新闻节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在播客发表评论进行指导,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实训的进展状况。学生也在不断的重组经验、创作表达和分享交流中建构知识,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发展。

3.小班研讨的“专业理念内化”。在小组实训完成后,针对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及结果展开小班课堂研讨。一方面,小组代表展示该组的项目作品,师生共同对作品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使实践该项目所用的理论和所得的经验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知识链中;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不同学生同题作品的比较,或是学生作品与同类题材经典作品的比较,使学生体验、领会优秀作品中所蕴含的新闻理念、专业操守和传播艺术,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意识。

四、以“综合素养”为目标,实行多元化、形成性的评价机制

进行课程改革后,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从原来以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多元化、形成性的评价机制。首先是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外,引入学生的自我评价、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其次是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课程成绩由平时考勤、作品质量、报告质量和研讨表现四大部分构成,其中平时考勤主要指学生到课情况、课堂纪律和发言情况,作品质量由四次实训项目作品的质量构成,报告质量包括实训报告质量、研讨报告质量和广播节目分析报告质量三项,研讨表现主要根据学生课外小组研讨和小班课堂研讨的情况来考核。这种评价方式体现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要求。

同时,基于项目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的过程,它注重的不应只是最终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完成项目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各项能力的培养。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作为一种评价机制,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课外收听广播节目、参与小组合作、项目完成情况以及课堂研讨交流等多方面的过程性考核,并将考核结果适时反馈给学生,实现引导和督促学生去主动学习。

五、结 语

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下,教师只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较少提问和质疑。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只有在课下做更为全面、深入的学习和准备,才能真正担当起学生思想的引导者与课堂活动的催化剂。基于项目的研究性教学还要求教师创造环境使学生建立相互支持、互相激励的关系,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黄鹂.美国新闻教育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 李希光.新闻教育未来之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 谢幼如,宋乃庆,刘鸣.基于网络的协作知识建构及其共同体的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4).

上一篇:3Q之争的启示 下一篇:议景别匹配时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