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建筑企业内部控制浅析

时间:2022-10-03 10:01:39

国有建筑企业内部控制浅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8-000-02

摘 要 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履行国企社会责任已刻不容缓。本文在论述国有建筑企业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建筑企业 内部控制 完善

一、 引言:内部控制与国有建筑企业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之一。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提出了“内部控制系统”的概念。2006年,根据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批示,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发起成立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开始研究制定具有统一性、公认性和科学性的企业内控规范,并分别于2008年5月22日即2010年4月15日联合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这是我国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企业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确保企业管理理念、维护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提高信息报告质量、促进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特别是对于国有建筑企业而言,往往存在着规模大,承接的工程项目影响较大,因此有必要加强内部控制,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 国有建筑企业强化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 国有建筑企业的行业特征决定了必须加强内部控制

一方面,我国各级国有建筑企业如中国海外、中国建筑、华西集团等,都属于特大型建工企业(集团)。世界上跨国公司最大的进步之一就是实现了集中管理,特别是财务的集中管理,而财务的集中管理离不开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这是企业集团得以形成的连接纽带。这主要是通过权限控制、组织控制和人员控制来实现的。因此,完善内部控制,是我国国有建筑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往往针对项目实行项目部管理,这样在空间上、人员分配上存在着“离散”的现象。需要通过内部控制来完善企业管理行为。

(二)国有建筑企业资金密集的企业特性决定了必须加强内部控制

建筑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具有投资大、资金密集、建设周期长,资金周转较慢的特点,因此,建筑企业对于重大事项、投资决策都必须以完善的控制制度加以约束,以防止给企业造成大的损失。特别是对于国有建筑企业而言,其经营管理者也履行着国有资产管理者的角色,需要对各级国有资产出资人负责,其经营行为与职业操守往往备受关注。因此,建筑企业在业务方面应根据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集体审议联签制度、决策责任制度,实施不相容职位的分离,通过授权与分权实现企业的内部管理行为。

(三)建筑工程全流程的顺畅运行依赖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一般情况下,建设工程的每个项目建设周期都较长,涉及若干环节,一旦有小的失误,往往给整个工程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和负面影响,极高的机会成本决定了建筑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因此,国有建筑企业必须立足于创建“百年老店”、“百年大计”的根本思路,对于承接的工程项目在事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投资测算和可行性分析,按业务承接制度进行盈利预测、报价分析、投标分析与审批、科学决策;在过程控制中,从资金筹集、招标采购、项目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关键环节,都必须设计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

三、 当前国有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简析

(一)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决策者缺乏风险观念

由于工程建设有投资大、工期长的特点,如果建筑企业在公司治理和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上不完善,将存在因内部管理失误造成经营风险的巨大隐患,决策者往往不能在内部控制框架内,采用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而是由依靠经验做主,给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管理带来了更多不可预测的风险。对于市场风险,企业无法完全规避,但也很少有企业在内部控制中考虑其应急方案或预警机制。

(二)内部控制过程或环节失控,管理效率较低

1.为盲目追求企业规模以完成施工产值目标,在工程合同签订时容易犯“饥不择食”的错误,从而加剧应收帐款的居高不下,坏账风险不能控制在合理水平,客户信用调查严重不足。一旦缺乏合理的资金计划,企业极易陷入财务困境。

2.存货控制薄弱。不少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也不严肃追究,由此造成企业资产浪费严重。另外由于采购与工程进度脱节,导致企业原材料、设备等占用了大量资金,造成企业资金呆滞,周转不灵。

3.内部控制环节失控还体现在不同部门与岗位的配合上,如很多技术人员过多地重视建筑工程质量实体表现,却往往忽略了工程量数据、进度数据,以及与付款条件的比对,导致财务工作非常被动。

(三)内部控制监督不力,存在错误与舞弊的可能

建筑企业生产的产品是事关国计民生的特殊产品,从1998年抗洪抢险暴露出的九江堤坝“豆腐渣工程”以来,这类似事件就屡有曝光,特别是部分国有建筑企业出现大案要案,给企业甚至主管部门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建设。出现这些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部分建筑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往往缺乏规范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和内控审计机制,使企业关键岗位或关键职务的从业人员存在错误与舞弊的隐患,如违法转分包、串通监理冒算工程量、偷工减料、搞“小金库”等。

四、 加强内部控制力度,提高国有建筑企业管理水平

(一) 确立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原则

内部控制原则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控应当遵循的基本方针。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原则。在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领域和高风险领域,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无控制盲点又不存在重大控制缺陷。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限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应当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的控制制度。

(二) 做好风险评估

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应对。要充分关注:高级管理人员职业操守及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研究开发、技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同时要关注经济形势/行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等经济法律风险。对风险的分析一般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按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排序,以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强化关键控制点的过程控制

1. 做好资金管理与成本控制。要结合建筑企业产品的特殊性,实施项目预算与年度预算相结合的预算管理机制。研究项目成本、费用预算的编制程序、执行和调整程序,以及预算的编制组织管理程序,通过流程的最优化来管制资金和成本。

2. 建立劳务层实物工程量的实测、核准和定期汇总程序,及时按照核算要求办理中间计量和结算,在此基础上建立内部计价管理制度。

3. 项目成本、费用预算的变更与异常情况的处理。对于已经审批的项目预算、进度,一般不得变动,如果确有必要变动,或者在执行中出现了异常情况,需要作为特殊的关键控制点进行管理。

(四) 加强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与效果的监督与评价

要加强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重大经营决策执行情况的过程性审计和监督,前移监督关口,变过去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和适时监督。国有建筑企业的内部监督既包括对于常规性的内部控制监督,也包括工程项目实施中的风险监控与预警。对于前者,国有建筑企业可通过公司内的纪委、监察部门做好员工操守与尽职行为监控,并可视项目实际情况派驻项目纪检人员。对于各项目部、部分、分支公司,应适时派出内部审计机构,实行定期的离任审计或专项审计。

五、 结论

国有建筑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符合现代公司治理的必要前提。当前若干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已经在股票市场上市,完善的内部控制也是投资者评价企业的标准之一。同时,国有大型建筑企业自身的重要性与承接项目的特殊性,也要求各级国有资本出资人、监管机构以及企业经营管理者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工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合理配置资源,防范风险与浪费,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促进地方经济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纪民.施工企业预算体制改革的探讨.电力建设.2000(07).

[2]黄新銮等.中美内部控制法律框架的比较与借鉴.会计研究.2008(09).

上一篇:中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品牌建设的实践 下一篇:浅谈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