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中日友好的民间使者

时间:2022-10-03 06:42:41

张晶:中日友好的民间使者

此刻,我的眼前正坐着一位绅士。他身穿笔挺考究的黑色西装,浅蓝色衬衫看不出一丝皱褶,浪漫的浅粉色领带仿佛诉说着主人来自樱花盛开的国度,脖子上挂着的深蓝色羊绒围巾恰巧适合金陵城乍暖还寒的初春气候,最醒目的是下巴上一撮倔强的胡子,那是艺术家特有的logo。他从容地端起桌上的咖啡杯,喝了一口又轻轻放下,动作体面、优雅,然后抬起头微笑地看向我说:“你好,我是张晶,很高兴认识你。”

对,他就是我今天要采访的“男神”―――张晶。他是擅长以中国西部为题材、深受中日美术界好评的优秀油画家,是致力于中日友好代代相传的民间交流大使!

“工作狂”辞职去留学

张晶,祖籍江苏宜兴,1958年生于上海。1978年,张晶顺利考入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上海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尽管他更喜爱画油画,但当时的中国社会,画家并不吃香,画常常卖不出去。毕业后,张晶只好放弃了画油画的念想,被分配到上海包装设计公司从事设计工作。

其中,为演员拍照并设计制作挂历,成了他每天工作的主要部分,像宋佳、周洁等许多如今国内的知名女演员都曾做过他的模特。“我工作起来很认真,加上加班、出差频繁,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同事们口中的‘工作狂’。不过,后来我发现,我拍的明星们都出了名,只有我还是默默无闻。”

张晶笑谈道,当时做设计收入非常可观,30岁不到他就已经成为上海改革开放后早期的一批所谓“万元户”了,但是总觉得日子里还缺了点什么。1991年,他毅然辞去了高薪的“铁饭碗”,前往日本留学,并在硕士毕业后定居福冈。而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这次转折,还得归功于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独行侠”千里走丝路

张晶年轻时工作太拼,常常不好好吃饭,导致三次胃出血,最后不得不住院治疗。也因此,他拥有了大把的时间再次画画。为了不影响其他病人休息,他还恳求主任医生给他换到了单间。那段时间里,他画了许多画,有人物,有静物,有风景,但都只局限在病房周围,而他的心想要去画远方的大山大水。

有一天,他托人买了本《旅游辞典》。闲暇时翻看,却被书中的历史介绍深深吸引,他说书中最令他震撼的就是“丝绸之路”,那不仅是一条古代的通商之路,更和佛教、文化息息相关。出院后,医生给张晶放了个长假,让他好好休息。结果第二天,张晶就背上画板、行李和相机,开始了他的“丝绸之旅”。

1988年,张晶第一次一个人走“丝绸之路”,克服了很多困难。在他的记忆里,11月的戈壁滩,太阳非常大。在那个还没有双肩包的年代,所有行李都要自己背,实在背不动了就只好放在附近的小沙堆上,做上标记,等折返时再过来取。“那里的百姓很淳朴,行李也没有人偷偷拿走。”张晶说,“戈壁滩最缺还是水,有一次水喝光了只剩一颗小梨,我舍不得吃一直留着,结果最后太渴了连梨芯都吃光了!”

当时交通不发达,丝绸之路又很偏僻,真正走起来比想象中更远。张晶出发的时候带了4000块人民币,后来发现远远不够,他只好用上海带来的香烟等物品,和当地人换价成路宿费,再继续往前。就这样,他一直走了两个月,从兰州出发几乎是绕了新疆一圈。

然而,因为这段旅行,张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始终是个画画的。”回来后,张晶便开始创作“丝绸之路”的油画作品。而这份“丝路情”也一直影响着他以后的人生。

“超龄生”异国办画展

初到日本留学时,张晶已经30出头,是班上名副其实的“超龄生”。幸好,艺术是最好的沟通语言。张晶虽有着比周围同学高出几倍的绘画功底,但却非常谦虚热心,又肯细致地教同学绘画技巧,因此很受欢迎。1991年底,张晶还在学校的推荐下参加了日本九州地区国际留学生艺术展,他的油画《云海》和摄影作品《丝绸之路》双获大奖,引起日本社会关注。第二年,张晶便顺利考入了福冈教育大学研究生院,跟随日本油画二纪会会长龃恳谎习,并举办了他在异国他乡的第一个画展。

“没想到的是,有好几位日本客人主动和我聊起了‘丝绸之路’,表示对我的画印象深刻,这让我感到很惊喜。在和客人的交谈中,我还了解到,原来在1985年,日本NHK电视台特别拍摄过第一部有关“丝绸之路”的纪录片,由日本著名作曲家喜多郎配乐,在当时的日本社会曾引起很大的反响。”和客人有了话题和共鸣,张晶信心倍增,他想神秘的“丝绸之路”、豪迈的中国西部风情,这也许就是自己今后的创作主题。

“潇洒哥”遭遇“黑社会”

随着张晶的画越画越多,越画越好,他在福冈教育大学乃至福冈县已经颇具名气。就在大学快毕业的时候,一位自称东京名画商“一枚の}”(“一幅画”)的工作人员找到了张晶,希望和他签约,并承诺免费帮他在东京伊势丹的画廊办画展,张晶非常兴奋就告诉了他的好朋友―――西日本新闻社的副社长。

朋友告诫张晶,一定要签订正规的协议,因为日本有一些不良画商的背后其实是黑社会,拿了画就不给钱。于是,张晶和对方商定先签一年。结果,到第二年时,对方不但没有续约,反而把画扣下,不付钱给他。张晶前去交涉,对方说:“我喜欢你的画,所以留下了,场地费不是也没有收你的吗!”

张晶有些懊恼,那么多画都被白白拿走了,可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啊!可一旦打起官司,就要立马交诉讼费,还要花钱请律师,这对于一个留学生而言也是笔不小的费用。“他喜欢就给送给他吧!画没了可以再画,即使一无所有,我也还有手里这支画笔啊。”张晶放弃了打官司,他说:“人生哪有一帆风顺的,何不潇洒点!”这件事后,张晶吸取了教训,重新为自己找到了经纪人,并坚持每年在日本各地举办画展。他还二十多次到中国西部写生,创作的以“丝绸之路”和“”为代表的系列油画作品,深受日本观众喜爱,获得了中日美术界一致好评。

“志愿者”创会为助学

90年代初,日本不少地区发生小学生辍学现象,家庭关系冷漠。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日本九州福冈教育大学和福冈丝绸之路协会组织夏令营,带日本学生去感受大自然和体验“老幼共存”的和谐家族关系。到1995年夏天,青海夏令营的规模已经达到50多人,而这次张晶也一同前往,参与摄影和翻译工作。闲暇时,他听说当地藏民的生活很困难,很多小孩读不起书,心里非常难受,但他当时还在读书,也没有良好的经济能力去帮助孩子们。于是,他想起了跟他学习画画的学生中,有一位热心的日本小学校长,退休后一直希望能做些志愿慈善工作以回报社会。

回到日本后,张晶找到学生商量,并答应带他去走访看看。于是,1998年,刚毕业的张晶带着几位热心的日本友人来到青海,在当地政府和青海登山协会的帮助下,到塔尔寺湟中县的群加乡民族学校考察。

“那个学校的学生宿舍窗是破的,房顶是漏水的,碰到雨天就要用脸盆放在屋里接水。学生们要花3个小时翻过山去上课,食物是由学生从家里搬来的面粉自己做的,孩子们每天都只吃馒头和面,条件十分艰苦。那天,为了迎接我们,校长还特地杀了只羊,给我们做了酥油茶。”张晶告诉我,当时他们非常感动,“为了实现‘援助希望工程小学’的目标,我们才成立了九州日中文化协会,完全是自愿的,我们所有人都是志愿者。”

协会成立后,张晶担任会长,通过走访他找到了27名没有上学的适龄孩子,帮助他们建立手册,记录家庭情况,并提供每人每年5000日元(约300元人民币)的资助,直到小学毕业;协会还另设奖学金,选拔成绩优秀的孩子送读高中;并定期为学校免费提供练习本、文具及体育用品,赠送电脑、相机等等;帮助学校改建校门,新建图书馆……

张晶说:“记得刚开始连路都没有,从西宁到学校要走4个小时,现在只要1个半小时,教学楼也变得整洁美观。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希望工程小学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很欣慰。”

“2013年是我们最后一次去学校,当时的27名孩子都已经毕业了,现在政府也给孩子们免除学费了,而且听说那里三分之一的老师都有了私家车,变化真的很大。所以,我想我们该去更需要我们的地方。”

“大朋友”民间促交流

九州日中文化协会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民间组织。40多名会员几乎是日本九州地区文化界的代表,其中也包括张晶的夫人松下文女士。从事过芭蕾教学工作的她是一位美丽、娇小又十分热心的中日友好人士,多年来一直默默支持着协会的发展。她和所有会员一样,不仅不拿协会一分钱工资,每年还要缴纳会费,靠大家齐心协力才坚持到今天。

自1998年援助青海贫困地区“希望工程学校”成立后,协会开始以“青少年文化交流”为品牌创办了一系列活动。首场九州・青海青少年书画交流展,向日本社会展示并介绍了中国“希望工程”的意义。2007年起,协会邀请青海、上海、浙江的学生到日本交流访问,两国青少年交流不断发展深入。2013年起,协会正式把音乐交流也列入其中,使孩子们能够在更多兴趣方面开展交流。2013至2015年连续三年间,协会组织来自中国贵州、北京、天津和广东等新增地区的100多名师生到日本参加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包含书画、音乐、茶道、香道、花道和日本舞蹈等,举办地点也由九州扩大到东京和关西地区,并邀请了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鸠山由纪夫夫妇和中国大使程永华等日中友好人士亲临现场,与青少年亲切交流,影响力越来越大。而身为会长的张晶,也成为了孩子们心中和蔼可亲的“大朋友”。每一次活动,他都全心投入,事无巨细,就连准备人气玩偶“熊本熊”服装这样的事,也要亲力亲为,力求做到最好。

近期,张晶还来到南京,与江苏省侨办主任王华会面,并商定于今年8月在福冈举办第“日中青少年书画音乐交流大会”事宜。届时,江苏省等国内多个省市地区的青少年书画作品将在九州国立博物馆展出。江苏省南京市青少年宫的师生们也将前往现场与日本师生面对面交流,预计规模会超出以往。

当然,不仅仅是青少年交流,大到“”争端、“和谐”活动,小到上海歌舞团在日本演出、拍摄公益微电影,只要找到张晶帮忙,他都忙前忙后,不亦乐乎。在他的竭力推荐下,熊本山鹿市“千人灯笼会”和福冈“日本舞”等节目精彩亮相了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同时,他还是日中协会会员、日本福冈第一狮子会会员、“天眼杯”中国国际儿童漫画大赛评委等多个“身份”。多一个身份,就多一份责任。但张晶却说,这些都是“舔砖加瓦”的、很微小的事,之所以要继续做下去,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意义才会慢慢显现出来。

“攀越者”坚持不放弃

这几年,随着日本政府将实施“国有化”,中日两国关系受到严重冲击。在日本福冈市举行的“2013年度九州日中友好交流大会”上,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及九州地区22个日中友好团体代表约300人共同通过了“九州日中友好交流宣言”,提出“日中两国应为日中友好和恒久和平携手共进”。

张晶也参加了会议,他说:“日中友好不仅是两国的事情,也是世界和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日中青少年肩负着两国关系的未来,因此我们深感责任之重大。最近,常常有人因为日中关系紧张而停止活动,但是越是两国关系发展不顺利的时候,越需要加强民间理解和交流,越需要我们去努力和改善,这才是我们做事的意义。”

张晶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信念。中日关系敏感时期缺少活动经费,他就卖掉自己的油画来支持;国内地方政府害怕中国关系不稳定因素扩大,交流学生人数被一减再减,他就亲自登门争取;他说“哪怕只来一个学生,我们也要把活动办好,不放弃!”

正如他所说,日中关系有吵架的时候,也有和好的时候,但是主线和方向不会变。这条路或许很辛苦,会遇到很多阻碍,但张晶始终坚持。他说:“两国的未来要靠两国青少年来创造,而我希望他们除了握手以外,更需要的是拥抱在一起!”

他讲了一段自己的经历:在一次登峨眉山时,他碰到了两个背着香包的老太太登顶,便好奇地问道“山这么陡,台阶又那么多,你们俩是怎么走上来的?”结果,老太太笑了笑说:“走一个台阶就少一个台阶呗。”张晶深受启发,他说自己每每回想起这句话,就感觉又多了一份信心:“无论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我们都应该做一名攀越者。只要不断向上前进,困难就会越减越少,那些原本看上去遥不可及的目标,也总有到达的一天。”

采访结束前,张晶还向我提起了一位叫“岩田玉惠”的老人。她是张晶初到日本留学时的房东,也是他心中朴素的“日本妈妈”。不久前,老人要搬走了,要离开她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如今,她已年过80,膝下无子可能要进养老院吧!张晶特地回到原来的住所,追忆往事。他说:“她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收我房租,让我在她家后面屋子住了十多年。在我遇到困难时,她处处为我遮风挡雨;在我获得荣誉时,她在我身后默默鼓掌。我曾想在众人面前介绍她是我的‘日本妈妈’,可她却婉言拒绝了,她说‘这是你自己走的路’。这次回去,我看到了曾经一起种下的小树已经开花,想起了以前都是我带着她的小狗在树下嬉闹散步。还有,即使她们家并不富有,但每年整个家族都会带上我一起去温泉旅行……”此时,张晶的眼里泛起了泪光,他有些哽咽,停了停继续说:“其实,还有很多像岩田玉惠一样的日本妈妈,关爱和照顾着我们的中国留学生孩子们,这或许是‘中日友好在民间’最好的见证吧。”

临别时,张晶送给了我一本厚厚的深蓝色画册。在这本名为《大地》的精装册子里面,包含了张晶以中国西部为主题的40多幅油画作品,更是他艺术情怀的集中体现。在一个春天安静的午后打开它,一幅幅欣赏,一页页翻过,跟随着明媚通透的色彩、澄澈雄伟的画面,缓缓地步入那驼铃悠悠的丝绸之路、巍峨雄伟的千年雪山、神秘遥远的净土。然后,我的心也飞到了那千万里之外的天地……

上一篇:打工妹问鼎“中国女首富” 下一篇:上里古镇 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