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水平策略分析

时间:2022-10-03 04:34:41

高校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水平策略分析

【摘要】高等学校国际间的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但在项目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办学质量有较大影响,本文从项目管理机制、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质量保障几个主要方面提出了提升项目办学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教学质量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对国际化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急需一大批能够参与国际技术竞争与合作的人才,国际间高等学校的合作办学被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通过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建设一个与国际社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引入国外的师资、课程、教材等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举办了多个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到2012年底,由教育部认定的复核通过的以及依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批准的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达到600多个,其中上海、北京、黑龙江和苏州等地的办学历史较长,项目数量较多。然而,从目前各地项目的实施情况来看,不少项目存在的办学理念不清晰、培养方案设计不合理、师资落实不到位、缺乏质量监控手段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合作办学项目质量,为规范管理合作办学项目,提升办学水平,增强质量监管,教育部自2009年7月起将启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工作。本文以下主要从项目的管理机制、教学方案设计和质量保障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二、项目管理机制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正确的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切忌将合作办学项目作为教育盈利方式或是形象工程,应当强调中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的融合,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引入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项目的实施,锻炼专业师资队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而合理的项目管理机制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前提。

1、项目选择。首先,应当优先选择前期有一定合作交流基础的境外高校作为合作办学对象,利于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利于项目合作协议的签定和实施,利于合作过程中的沟通。其次,项目应当选择本方具备一定基础,外方实力较强的专业,并且该专业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在该领域急需国际化人才。虽然目前我国大多数对外合作项目中,境外合作的高校整体非国际一流水平,但其部分学科专业获得高水平课程认证,也具备了国际先进水平。

2、招生管理。为保障生源质量,合作办学项目在招生过程中切勿过分降低招生标准,并保持适度招生规模,要尽量满足国外教师小班授课模式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

3、项目组织。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合作办学项目都是由国际交流处或国际学院统一管理,这种项目组织管理方式的缺陷在于缺乏专门从事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团队,往往是把不同课程切割到各院校,大拼盘式地完成教学计划。笔者建议,对目前举办对外合作办学项目不多,刚起步的高校应以专业所在院系作为项目运行主体,负责项目的主要实施工作,并由学校国际交流、教务、招毕、财务等职能部门提供宏观指导、项目监控和条件保障。

4、项目经费管理。合作办学项目应当建立独立的成本核算和经费管理制度,项目经费应当优先用在国外师资、教材等资源引入,校内师资培训,教学软硬件环境改善上面。

三、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计划制定是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核心内容,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目前大多数学历制合作办学项目同时授予中方和外方双方学位,同时教育部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因此项目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当兼顾中方高校授予该专业学位的基本要求、外方课程学分要求和教育部对于合作办学项目的三个1/3要求。笔者认为,在教学方案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1、充分体现教学目标。不少高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目标与过程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说一套,做一套”。笔者认为,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目标应当充分体现出“国际化标准”,“先进教育资源”和“创新实践能力”几个特征,明确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办学思路。在课程计划中需要特别强化英语能力训练;由外教教授西方历史、文化、企业制度和法律方面的课程;必须安排一定比例的核心课程由外方高水平教授来中国授课,引入先进教学理念、方法和教材。

2、中西方优势融合。在中外合作项目的教学计划中主要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大类。在教学计划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中、西方教学优势,国内大学一般在数学等基础学科课程方面实力较强,应当主要承担大部分通识课程和部分学科基础课程;而国外大学专业课程的规范性、内容和质量更好,应当重点引进高阶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

3、可实施性强。教学计划在设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可操作性,在引进课程的数量、课程内容、引入师资的数量、授课时间、教材等方面应当同外方反复沟通确认,形成共识。

四、教学质量保障

必须对中外合作项目在教学运行环境、师资、教学监控与评价等环节上进行严格规范管理,才能够保障教学计划的得到有效实施,真正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教学运行环境。国内高校需要提供足够满足小班授课模式的教室数量,提供课程实践(尤其是引入的专业课程)必备的实验室及软硬件设施。此外,课程考核过程必须充分体现国际化特点,考核过程规范严格,考核形式多样化,提升平时作业,小测验、课程实践、小论文等教学环节占总成绩的比重。

2、师资保障。师资是教学计划执行效果最重要的要素,国际化特色鲜明的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引进外方教授授课,同时中方配备青年骨干教师担任助教,中方承担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应当适当引入外方课程大纲并由博士教师授课。

3、教学监控与评价。强化教学管理过程,做好课程大纲、教案、进度计划、教学过程记录、实验报告、试卷等教学文档的规范工作,并针对合作办学项目进行独立的教学监控,完成同行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访谈、评教、教学检查等内容,逐步完善办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候丽霞.浅谈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优化策略.管理,2011(06), 189-190.

[2]刘娟,李新哲.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研究,2011(18), 196-197.

上一篇: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调试浅析 下一篇:天然气集输管网的优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