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10-03 08:29:33

提升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有效途径

摘 要:民营养老机构相对于公立养老机构有着市场广阔、资源利用率高、经营灵活等方面的优势,是未来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力军。目前,我国的民营养老机构面临着入住率低、亏损经营的困境,究其原因,是由养老条件较差、人员素质较低、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造成的。民营养老机构应从完善内部设计、提升服务质量、制定行业标准等多个方面入手,打造精品服务,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民营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养老需求

中图分类号:C9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059-02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我国逐步放开了养老机构社会化的大门,大量的民办养老院涌入市场。目前,民营养老机构在数量上已大大超过了公办养老机构的数量,在经营上多以小型化和面向低端市场为主。民营养老机构虽然在数量上发展很快,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养老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多数民办养老院面临着入住率低及亏损经营的困境,与公立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为此,探究提升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我国民营养老机构摆脱目前的困境,对于我国应对老龄化将产生积极意义。

一、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优势

(一)民营养老机构将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

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数据,截至2011年,我国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38 060个,总床位266.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16.9张,但仍与发达国家50—70张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 [1]。面对大量的老年人群,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已显得捉襟见肘,政府不可能以通过大量建设公立养老机构的形式来解决我国养老机构供不应求的现状,在这种大背景下,民营养老机构在我国社会养老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较以福利性质为主的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养老机构面向的消费群体更为广泛,在未来的发展中,民营养老机构所占的市场份额自然也会更大,这是民营养老机构较公立养老机构在发展趋势上的优势。

(二)民营养老机构更符合未来养老市场发展需要

民营养老机构作为民营企业在企业的运作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获取最大的效益是民营养老机构首要考虑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与公立养老机构有很大的不同。公立养老机构在经营上采用国营模式,不仅盈亏由国家负责,而且在经营过程中会得到一定数量的财政补贴,因此,节约经营成本的积极性不如民营养老机构,更重要的是公立养老机构在发展理念更看重养老机构存在的社会效益,对资源的利用率并不是公立养老机构首要考虑的重点。就资源的利用率而言,民营养老机构相对于公立养老机构有着巨大的优势,在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巨大且资源有限的大背景下,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我国养老市场将会更青睐于资源利用率高的民营养老机构。

(三)民营养老机构较公立养老机构具有灵活经营的优势

民营养老机构可根据不同老年人的收入状况分出不同的档次,以满足不同养老需求。同时,民营养老机构要突破保障型养老机构模式,不仅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吃、住和生活照料的服务,还要满足医疗、学习、社会参与、精神慰藉等多方面的需求,较公立养老机构民营养老机构面向的老年人群更加丰富。可根据入住老年人自身的身体状况和个人的选择提供访问护理、日托护理、卧床护理,这种丰富的护理模式是养老资源有限的公立养老机构很难做到的。

二、当前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困境

(一)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条件及服务质量较差

民营养老机构的建筑多是由旧楼改造而成的,无论是在房型建筑、无障碍设计、照明,还是卫生洗浴等硬件服务设施方面都难以符合老年人行动住宿的特殊需求。在医疗设施方面缺乏先进的诊疗设备和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不具备必要的医疗条件。在经营管理方面,多数民营养老机构照搬了公立养老机构的管理制度,与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相比具有明显的落后性。部分养老机构的管理层人员虽具备一定的现代企业管理技能,但缺乏与老年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制定的管理经营策略上没有充分地考虑老年人群的需求特点。这些服务质量方面的不足极大地影响了老年人群入住民营养老机构的信心。

(二)现有的养老服务人员不能满足养老机构的发展需要

相对于我国庞大的老龄人口数量,目前老龄工作和服务的专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据2009年《民政统计年鉴》公布,全国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专职人员是27.9万人,其中优抚类的收养单位服务人员是3万人,福利类的收养单位人员是24.9万人[2]。虽有众多的其他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和志愿服务人员作为补充,但较之全国1.67亿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来说,供求差距依然明显。民营养老机构较公立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人员数量不足的同时整体队伍的素质偏低,受雇服务人员的年龄偏大且多为下岗人员或农村进城的务工者,这支养老服务队伍的结构上存在先天的不足,加上后天培训方面的缺失,日益暴露出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对老年人生活护理、医疗康复以及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的不足。

(三)民营养老机构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

我国目前在养老服务方面的立法尚不完备,民政部虽先后颁布实施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各地也相继颁布实施了类似的规章,但这些法规的内容并不完善,没有对养老机构各项服务有明确的服务标准。养老机构并未形成质量管理体系,虽涉及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纠纷时有发生,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文和相应的服务标准,服务纠纷所造成的性质和所造成的伤害无法明确地确定,这给老年人维权带来不便的同时给民营养老机构的整体形象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造成民营养老机构在人们心中服务质量较差的形象,这是导致民营养老机构的入住率低的重要原因。

三、提升民营养老机构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养老机构软环境和硬环境设计要具有科学性

增强养老机构内部设计的科学性是提升民营养老机构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就养老机构结构的设计而言,民营养老机构应紧抓老年人群的年龄特点,尽可能地给予这些老年人家的感觉;在房间的设计上应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给老年人提供一个属于自己不扰的空间,摒弃集体化宿舍的管理方式;养老机构内部应具有清楚的方向性和明确的房间标志,要给养老机构中记忆力减退的老年人提供活动上的方便。养老机构内部的装饰应具有适度的声光环境以便视力或听力已经减退的老年人活动,连接养老机构中各活动空间的通道应具有方便的可达性,要考虑到养老机构中的残障人士,对于养老机构中家电、运动器械等常用设施在使用上应简便易于老年人操作。

(二)注重服务细节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提高民营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要从细节入手。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老年人有着对待周围环境的态度由朝向外部世界转而朝向内部世界的变化趋势[3]。减轻老年人负面情绪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经常与老年人沟通,民营养老机构应在这方面下功夫,将这种沟通标准化。在和老年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老人的变化,说话的语速适当放慢一些,语气尽量温柔。在每次交流后要有交谈记录,以便了解老人对养老机构的不满之处,进而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进行改进。

在饮食方面民营养老机构应提供个性化的饮食服务并配备专业的营养师为老年人进行合理的饮食搭配,对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饮食指导方案。专业的病人营养师要根据老人疾病的需要随时个性化调整饮食结构,力求通过膳食调养使老年人的肌体营养达到平衡,这种食疗可作为养老机构的服务特色来增加养老机构的吸引力。

(三)提升民营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我国民营养老机构护工缺乏完善的护理知识培训,护工在护理中只能提供一些保姆式的照料。反观英国、美国的养老机构在聘请养老护理员时,会对其进行专业的生活照料培训,以及一定的医疗护理技术培训以便能提高养老护理员的技术含量[4]。因此,民营养老机构应具备一套完善高效的培训方法来提升机构内部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养老机构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对员工进行分层培训,分层培训是指按照不同年龄、等级、年龄进行划分的培训教育方式[5],养老机构要根据护工不同的个人基础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尽可能地提高护工培训的积极性,激发护工的潜力,避免护理人员的重复培训。专业性一般的民营养老机构可送专业化水平较强的医疗人员到专业机构进行培训,例如送到医科大学学习,学成后将掌握的医学知识在养老机构内进行推广。

(四)规范民营养老机构服务的行业标准

规范民营养老机构的服务标准要由政府与养老机构共同努力。民营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法律的保障。养老服务是一项新兴的特殊服务业,需要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其中包括护理规范、统一的合同文本等方面的内容,政府应制定《养老机构服务标准法》,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养老机构的性质地位、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开办养老机构筹资方式与待遇、纠纷处理机构与理赔等,从立法和司法的角度将老年服务并入法治化的轨道。民营养老机构方面应建立行业协会来发挥行业的管理作用。在服务方面,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协调作用,在沟通方面开展信息交流活动组织学术讲座,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在规范方面,组织服务纠纷的鉴定工作,开展行业自律活动。在监督方面,组织实施行业标准,对民营养老服务质量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 秦瑶.对目前我国机构养老现状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7):187.

[2] 民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 See B.L.Neugarten(Ed.),Personality in Middle and Late Life,Atherton Press,New York,1964.

[4] 黄菲,张会君.辽宁省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培训现状及需求[J].中国老年学,2012,(3):572.

[5] Little A.Multigrade teaching:towards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policy agenda [J].Int J Edu Development,2001,21(6).

上一篇:浅析物流服务创新的驱动力及影响因素 下一篇:基于评价视角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