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信息技术课”

时间:2022-10-03 07:20:48

如何理解“信息技术课”

信息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已成为当今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也是发展人民自身素质的一种体现。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并初步具有收集及加工、传输及处理、应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能力;具有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工作的能力。在这正处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今天,随着微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列为必修科目。这是“全民整体素质提高,及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要,才能更好的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结合实际情况,下面就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谈几点做法,欢迎批评指正。

一、树立信息意识,普及电脑知识

信息技术课,在新农村通俗叫做“电脑课”。随着社会的发展,适应新世纪的需要,我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教育部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目的是要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具有收集、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信息技术是信息的获取、理解、加工、处理、保存、传播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手段、工具的统称。计算机技术、光纤通信技术、有线电视技术等都属于信息技术范畴。信息技术课不等于计算机课。它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利用计算机(俗称电脑)来全方位地向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并广泛运用于数据处理、辅助系统、通信、人工智能、信息高速公路等领域,影响着现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主要应用于:

1、因特网(Internet):进行网上查询资料、娱乐生活、学习生活、购物等等。

2、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信息技术领域的具体应用之一。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作为学生,要善于利用这一方式主动开展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循序渐进,注意资料收集、保存、组织、利用和创新。

3、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互联网实现了教师、媒体、学生的自主交流,我们利用卫星接收贵州教育网台、中央电教馆来接收资源,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

信息技术课也绝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为一个模式的专家人才,从现实上说,学生刚刚在打基础,也不太可能就成为专家。我们的教学应着眼于建立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增强信息技术意识;着眼于让学生了解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着眼于让学生掌握文字、图形输入、输出的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和安全忧患意识、合作意识等。

二、教学模式的改进,发展学生基本操作技能

针对特殊的课程,要以特殊的教学方法来对待。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同时,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的作用要从信息的提供者变为指导者,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是提供学习支架的人。因此,回到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习的主动权在于学生,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能以老式的硬式教育来教育学生,利用对电脑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挖掘潜能施展才华。信息技术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一定不能用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学和动手,要大胆让学生去探索、去操作,要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知识,熟练基本操作技能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才能为学生将来步入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工作、生活和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要充分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影响一代人的成长。

三、结合实际,合理利用

学生在掌握好基本技能的前提下,灵活运用电脑知识,进行网络查询、资料采集等。自古有“书读百遍,其意之现”之说,可有些内容,是需要借鉴参考的,而庞大的互联网,则能够帮助你完成。例如:历史、地理、生物学等,在网络中有更丰富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形象又直观的让学生更好探索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发挥学生特长,挖掘学生潜能,才能更好面对未来的学习生活。这不也正是老师所期待的吗?

上一篇:教育,应向生命致敬 下一篇: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实践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