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向生命致敬

时间:2022-08-27 04:07:18

教育,应向生命致敬

人最宝贵的是什么?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却只有一次,这是路人皆知的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然而,就是因为这道理虽然简单,每年却有成千上万人无法真正理解它,从而丧失了最宝贵的生命。这其中也不乏我们的老师和学生。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也只有一程。德国作家尚保罗说过很耐人寻味的一段话:“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的人将它草草翻过,聪明的人都会将它细细阅读。为什呢?因为,聪明的人知道只能读一次。”所以,每个人理应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不要让自己的生命之花过早的凋零,也不要让自己的殷红的鲜血一次次沾染生命的画卷。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人的幸福。教育应充满着欢乐和幸福,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生命要活出自身的圆满和充实,除了需要良好的生活环境外,更需要教育的呵护和完善。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人。教育要引导受教育者主动探索生命的意义,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进一步回馈社会,造福更多的生命。教育离不开生命,生命需要教育的影响。教育是一种幸福,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引领受教育者一心一意、时时刻刻去追求幸福,聆听每一颗心灵的倾诉,体验每一个阶段的成长。

从柏拉图到夸美纽斯,再到现代的杜威和陶行知,他们追求的教育理念和境界都无一不体现了生命的教育。教育应首先关怀人的生命,关注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完善。而我国在生命教育方面长期以来是缺失的,学生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的生命的事件屡有报道。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教育应向生命致敬,在学校教育中要时刻渗透生命教育是重中之重。

首先,教师要做尊重生命的典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有许多人为此而自豪,而沉醉,甘洒满腔热血,奉献靓丽青春,“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甚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成为许多优秀教师的信条和追求。不堪其累的职业压力,不断加重的职业倦怠,雪上加霜的心理疾病,而最终导致的是屡禁不止的师源性心理伤害和生命伤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生命只有一次,是脆弱的、短暂的。庸医杀人,固属不幸,但其灾害最多株连一人、几人。但是一个教师对生命的藐视,其危害的又何止一个学生、几个学生!所以,我们教师对待生命的态度,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将是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我们要找无数个的生存理由,体会到生命的珍贵,教育学生要怀有自爱之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其次,教师作为尊重生命的典范,就要学会享受生活。教师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有丰富的情感,有欢乐的家庭,有悲伤的眼泪,有冲动的激情。这才是真实的人生,真实的生活,也才能追求教育的快乐,享受教育的幸福。教师要享受生活,就要关注生活的丰富多彩。一盏孤灯,一间斗室,一身陋装,不是我们的标签。我们作为社会人,同样要感受生活的斑斓色彩、洞悉时代变幻的风云。风声、雨声、读书声,笑声、歌声、欢呼声,都要融入到我们的生命。人生如歌,有昂扬的旋律,也有萎靡的杂音;人生如诗,有热烈的抒情,也有愁苦的叹息;人生如画,有亮丽的色彩,也有灰暗的败笔;人生如树,有新鲜的翠绿,也有换季的枯萎。这样的生命历程才是充实的、和谐的、幸福的,也是享受的。人人都要享受生活,这是人间正道。我们教师会享受生活,就能还给学生真实的生活,才能培养学生真正改变自己生活的能力。美好的生活属于每个人,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和学生一起,用热情、用快乐亲切地拥抱生活。

再次,教师要追求师爱的最高的境界。桃李满天下,师爱满天下,是我们每个教师的希望。但师爱的最高境界是保持每位学生的尊严,我们不能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同时,践踏他们的尊严,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以往,我们少数教师打着一切为学生好的旗号,根本照顾不到学生的感受和尊严,当众斥责,讽刺挖苦,体罚与变相体罚,使孩子在生活的“小社会”中颜面丢尽,自尊扫地。这样以来,我们不但没有按照我们的理想塑造出高尚的灵魂,反而给学生纯洁的心灵带来污秽。破罐子破摔,甚至走向极端,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人人都有尊重的需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需要我们教师去保护,去尊重。人们还常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如果教育者有意或者无意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那么学生的心灵就会受到打击和摧残,就会失去向善发展的动力和精神支柱。不管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伤害或者诋毁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愚蠢行为。本来不错的学生,会在一片指责埋怨声中,失去应有的上进心和自尊心,最终难以成才。因为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不是被规定的、僵硬地为将来做准备的人。教育要尊重人的生命尊严,让人的生命尊严在教育中得到释放和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

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共同生活,更要学会忍受孤独。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中说:“教师将来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人是个体的人,但又生活在一个群体之中。一个人在社会中不能独立生存,只有与人合作,共同生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惠互利,才能生活得更好。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生命的价值才更能体现。世界是知识经济的世界,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共同生活。作为教育者,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共同生活教育的任务,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学会沟通和交往,学会共同生活,这是一个人的必需。亚里士多德就曾经断言人是最合群的动物,“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就是神灵”。其实,交往和独处是人在世上生活的两种必不可少的方式。由于个体的差异,有的人爱交往,有的人爱独处。现在的人们,往往看重交往的能力,却忽略独处更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生活能力。不善交往固然遗憾,不耐寂寞何尝不是一种缺陷。慎独,就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自我修身的最高境界,人一定要能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屈原难耐孤独,终因投江,留下千古遗憾;柳宗元忍受寂寞,独钓寒江,一幅超脱画卷。现在的社会是一片浮躁的社会,人要耐得住寂寞,才会有自己心灵的空间,才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才能有自己的创造。所以,耐得住寂寞,享受孤独,不至心田荒芜,灵魂无助,生命的历程才可能因此而更精彩。

因此,教育何为?教育即生长,就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成长。教育应向生命致敬,使每个人的人生阶段成为最幸福的时光。

上一篇:探究高职财经类课程模式 下一篇:如何理解“信息技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