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文化:引导人们减少浪费现象的文化价值观导向

时间:2022-10-03 07:05:33

可持续发展文化:引导人们减少浪费现象的文化价值观导向

[摘 要] 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渗透于人们生产与生活中,引导人们树立“环境忧患”意识,敬畏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可以逐渐引导人们减少浪费现象

[关键词] 浪费现象 文化价值观 可持续发展文化 环境忧患意识

地球上各种自然资源日益减少,节约资源、减少浪费成为大家的共识。为此,我国发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举国上下热烈响应。虽然我们都知道节约资源的重要性,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浪费现象随处可见,原因纷繁复杂,但归根到底还在于人们的行为受到了各种消极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没有积极地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价值观。

一、对引费现象出现的文化价值观思考

文化价值观的功能之一在于引导人们的具体行为,积极的文化价值观引导着人的行为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文化价值观引导着人的行为向着坏的方向接近。在日常生产与生活中,之所以会出现各种浪费现象,就是因为我们受到了消极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

“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实质是,在人与大自然这个大的循环系统中,人类主宰着大自然,要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立,割裂了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认为只有人类才有内在价值和权利,自然环境只有相对于人类的工具价值,强调人类对大自然客体的支配性。这种价值观无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它激励着人们不遗余力地榨取自然资源,即使造成大量浪费也毫无怜惜之意。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人类为了一时的发展而不惜牺牲自然环境和长远利益;抛弃了对自然基于其内在价值的尊重,无节制地开采非可再生资源,对自然资源肆意浪费。

(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

实用主义是以实用为基本道德观点的价值学说。它的基本原则就是:一个行为如果能给相关的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和快乐,那便是对的,而那些减少了人们的快乐或给人们带来了痛苦的行为便是错的。但是,实用也是有代价的,实用主义的侧重点在有用性上面,可是有用的并不一定就是实惠的,也并不一定就是有效的。例如,一次性筷子使用起来很方便,吃完饭就扔掉,还减少了洗筷子的麻烦,确实很实用;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森林资源的大肆砍伐和浪费,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三)科学主义的世界观

科学主义是引费现象的文化价值观根源。科学主义,是指把科学技术作为当今世界的最高价值标准,认为科技可以解决世界上的一切问题。科学技术本来只是人作用于自然的手段和工具,但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与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它在人们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且已经影响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方面。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科学主义的理性观却让人们只看到了它的善而忽视了它的恶。例如,人们认为核技术可以产生巨大能量以解决能源问题,却忽视了如果核能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巨大灾难。

(四)消费主义的生活观

消费主义是一种异化的生活观。它表现为盲目追求体面的生活,渴求无限制的物质享受,并把这些当做人生的全部价值目标,甚至超前消费成为一种时尚,各种奢侈型消费举不胜举。为了满足这种不切实际的物质享受,只能加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而资源开采必然会伴随着发生浪费,开采越多浪费也越多,由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树立积极的文化价值观——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

社会生产与生活中之所以会出现各种浪费现象,除了上文中所提到的是受到了一些消极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外,关键还在于人类缺少一种文化和意识,一种在开发自然过程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反思,人类没有充分重视可持续发展这种先进文化价值观的引导。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在当前为什么要树立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而不是其他的文化价值观呢?因为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价值观,正确把握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度”,人类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基本战略之一,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只有当人们从文化价值观层面上来接纳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转变人的行为。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是文化发展的一种方向。从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人类文化反映了人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取得的成果,而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的产生正好是这种成果的体现。20世纪50年代以来,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全球性问题日渐突出,人们开始对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进行深入反思,传统的思想观念逐步发生改变。正是这些文化行为的变革促使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使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正在形成,这也标志着人类正在走向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时代。由此可见,树立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树立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抵制消极文化价值观

“人们接受一种价值观,其实质和关键在于认同这种价值观”。[1]P64树立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抵制消极文化价值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环境忧患”意识

树立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首先要树立“环境忧患”意识。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环境意识来源于忧患意识。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时刻怀有“环境忧患”意识,人们才会自觉保护环境。环境忧患意识是人类对环境系统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忧虑思维方式。它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认识,认清人类在自然界中所处的地位;对人类行为可能给自然界造成的结果进行全面预测,有计划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是一种人文道德精神,它要求人们在反思自己与自然环境的互动行为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环保意识得到激发,可持续发展观念得到增强,从而自觉地承担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履行保护自然环境的义务。

2.树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消极的文化价值观坚持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在对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时的价值观取向的具体观点是:“资源无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资源物价,可以无偿使用”;“资源无主,可以谁采谁有”。[2]P209这种消极的文化价值观在对待资源的价值时,不是否认自然资源的价值,就是完全以人的利益为尺度来对待自然资源,结果导致资源被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加快了自然资源的耗尽速度。而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强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所以,树立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必须转变传统的资源利用观,树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我国资源不足,而粗放型经济模式又加剧了资源问题的严重性,这必然加剧对资源的开发,加速自然资源的枯竭。因此,在资源使用方面应当开发与节约并举,突出节约的首要地位,采用先进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此外,还注意对自然进行生态补偿。

3.培养敬畏自然的信念

敬畏自然就会自觉地爱护自然,敬畏自然的信念意味着人类成为亲生态的因素,敬畏自然并不是对自然无所作为,而是将自然开发利用限制在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内。敬畏自然的信念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自然环境是人类存在的家园,人对自然具有不可超越的绝对依存性,没有自然就不会有人的存在。“要求人类敬畏一切生命也不是因为一切非人的生命都像人一样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是因为人意识到一切非人的生命存在对人类来说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意义,人与它们是一个生存共同体,失去了它们同样也就失去了人类存在的基础;因此,人类愿意也应当以人性的态度去对待一切非人的生命。无论是敬畏自然还是敬畏生命,说到底事实上都是敬畏人自己。敬的是人的生命的神圣性和人性内在的崇高性,畏的是人的生命的脆弱性和人对自然的无法克服的依存性。自然的真正力量在于人类永远离不开它。”[3]P34

4.树立自然与人地位平等的观念

传统环境伦理观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主人,自然是人类的仆人,人类与自然是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这种价值取向导致人与自然地位的不平等,自然的内在价值和权利被人类忽视,所以人类也就不会去保护自然环境。而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倡导人与自然地位平等,自然享有与人类同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人类要自觉地承担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所以,树立可持续发展文化价值观要求必须转变传统的“人与自然地位不平等”的观念,树立保护环境的理念。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自然环境也就意味着维护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当然,保护自然环境,并不是说不让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如果是这样就会陷入“极端生态主义”的桎梏,因为人类为了生存,在任何时代都不能不利用自然资源,这是无可避免的行为。所以,这里的保护自然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可承受力范围内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同时做到把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浪费现象,按照生态平衡的自然规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怡然.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J].党史文苑(下半月),2012,(1).

[2]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吴宁.生态危机与人的非理性[J].求实,2006,(2).

上一篇:张桐:我会让这只雪球善始善终 下一篇:从“吃饱穿暖”到“品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