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08:07:52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概念体系;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4002605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中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持续关注。在观点表达上,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协调、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相关概念已相继出现,并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些概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科学有效地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正确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概念体系。当然,在这一概念体系中,概念数量众多,并且在内涵与外延上各有侧重,若不能科学厘清这些概念与生态文明概念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关系,则容易造成认识的混乱与实践的困惑。

一、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人与自然和谐,也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002年,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大会开幕式上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总结历史得出的深刻结论和正确选择。”\[1\]人与自然和谐更是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2\](P69-70)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P706),简称为“三生”共赢。其中,生产发展是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生活富裕是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的最终归宿,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先决条件。“三生”共赢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如何?指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P463-464)“三生”道路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反复提到的一个重要思想,而且都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问题一起论述。这意味着,“三生”文明发展道路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人与自然和谐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概念与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就是“三生”共赢,建设生态文明要走“三生”共赢发展道路。这就告诉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本质所在。这也是学术界的一个基本共识。工业文明是人与自然分裂与冲突的不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内在统一与和谐共生的和谐发展\[4\](总序6)。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生态文明,都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区别仅仅在于,狭义生态文明将人与自然和谐视为全部内容,广义生态文明将人与自然和谐看成部分内容。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7月第12卷第4期黄娟,等:生态文明:概念体系与内在逻辑二、经济与生态协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经济与生态协调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简称,这是党的文献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与经济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成为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2006年,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着两大矛盾:一个是不发达的经济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这将是长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靠发展。另一个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矛盾,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个矛盾要靠科学发展。”\[5\](P5)十七大报告更是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为前进中面临的问题之首,足见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严重性。

为应对生态与经济基本矛盾,我们党提出了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思想,并初步形成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6\]。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3\](P16)进一步指出:“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工夫,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求突破,在改进消费模式上促变革。”\[7\]这些论述深刻表明,要解决生态与经济矛盾,必须从经济方面入手,使经济发展建设在良好生态基础上。只有协调经济与生态关系才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因此,经济与生态协调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院财会;规划化;管理途径;建议

规范化的财会管理制度对本医院的未来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有效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能够有效提高本医院经济效益,因此,健全财会管理制度是当前医院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首要工作,同时,加强医院财会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保障其管理制度真正落实到位。本文以下将当前医院财会规范化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与介绍,并且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几点相关有效建议与对策,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医院财会管理水平,进而使得当前医院财会管理趋于规范化,继而为本医院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一、试析当前医院财会规范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监督机制

根据目前医院财会管理现状来看,很多医院进行财会管理的时候均没有设立相关监督机制,以至于本医院的财会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无法将其落实到位,使其成为了一纸空文,毫无实际意义,致使医院的财会管理局面陷入混乱,且不利于本医院的长期发展。

(二)高层领导对医院财会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高层领导对医院财会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得基础员工漠视医院管理制度的制约作用,以至于相关财会数据严重失真,进而给医院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三)医院财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

医院财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不但存在业务不熟的情况,而且还缺乏相应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至于财会账目出现不齐的现象,致使财会数据缺乏科学性与真实性。另外,有些财会工作人员意识到财会制度存在着诸多漏洞,则通过做假账获得不法经济利益,加上不少会计工作人员利用会计制度的漏洞而进行贪污,从而严重损害了医院的经济利益。

综上所述,当前医院财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医院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还不利于医院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需要及时探讨一些有效解决措施对当前医院财会规范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解除,从而有效保障医院财会管理实现规范化,进而有效提高本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二、探讨加强医院财会规范化管理的相关对策以及建议

(一)不断完善医院内部会计控管理规章制度

医院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等制定一套符合本医院发展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并且不断地对现有的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与补充,从而使得医院规章制度能够适用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另外,一般情况下,医院需要将自身经营成本、运营资金以及收入等作为财会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内容,并且使得制定出来的管理规章制度具有较高的执行力。此外,医院在执行与落实管理规章制度的时候,需要坚持相关原则以及遵循相应程序,同时,还需要对突况进行灵活的处理,从而使得管理规章制度能够得到有效落实,进而有效提高医院管理水平。除了完善医院财会管理规范制度以外,还需要对医院各项管理工作进行加强与控制,同时,还需要做好相关监督管理工作,从而有效预防不良作风的情况出现。

(二)对财务工作加强监督

对财务工作进行加强监督与管理,能够有效针对医院不正当收支情况进行控制,从而有效减少医院腐败事件的发生次数。一般情况下,对医院财会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主要是针对医院相关收支情况而开展的,从而使得医院的经济活动能够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本医院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而推动本医院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明确医院财会会计与出纳岗位工作性质

有不少医院为节约开支将会计与出纳合并成一个职位,以至于综合素质水平不高的工作人员出现自收自支的腐败现象,致使本医院蒙受经济损失,因此,医院财会部门需要将两个工作岗位进行区分,坚持一岗一人,并且使其明确各自职能与责任,做到相互监督的目的,从而有效建立高效监督机制,进而为本医院的经济利用提供有力保障。

(四)坚决实行预算制度

医院在进行预算管理的时候,需要做好预算工作,既要保障医院日常支出,还需要留一些资金进行医院建设,从而能够实现对医院资金做到统筹安排的目的,进而全面提高我国医院预算管理水平。另外,医院财会对各部门进行预算统筹安排工作的时候,需要结合自身工作项目需要来进行制定预算计划,并且尽可能的将各部门的收支项目进行细化,从而更好的对其进行追踪管理,进而实现收支平衡的目的。

(五)加强提高财会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财会管理工作人员是执行与落实财会管理制度的主体,因此,加强提高财会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对本医院开展财会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有效提高财会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操作水平,而且还能够有效将财会制度落实到位,从而有效保障医院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上将当前医院财会规范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与介绍,并且针对上述问题而提出几点加强医院财会规范化管理的相关对策以及建议,从而使得医院财会管理走向规范化,进而推动本医院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另外,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叙述,能够为相关研究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医院财会管理水平,进而有效推动国内医院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郭五梅,唐思思,徐平.供应室器械清洗质量控制及规范化管理的探讨[A].中华护理学会第六届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论坛暨两岸四地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0.

[2]王健,王晓艳,党清和,郭芳荣.腔镜手术器械在消毒供应科处理的规范化管理[A].中华护理学会第7届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11.

[3]郭新法,余鑫.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管理存在问题探讨[A].第七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6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6.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范文第3篇

【 关键词 】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升级

引 言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阶段,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用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建筑业必须重新自我审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白林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通过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努力,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建筑领域也不能例外”。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危害,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资源的稀缺性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有限的自然资源不能满足人类无限的需求,人类与自然的平衡状态将不断被打破,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加大。可持续发展要求兼顾各方的利益,既使当代经济得到发展,又不危害子孙后展的权利。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的原则。

1. 我国建筑业的现状

建筑业是指专门从事工程勘察设计、设备安装、土木工程和房屋建设工作的生产部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固定资产行业的投资规模也不断增大,各行各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建筑业也得到了跨越性的发展,产业规模达到了历史高点。据统计,截止2012年,我国具有国家一般承包和施工的专业企业资格的建筑企业完成生产总值达95206亿元人民币,实现26451亿元的增值,在国家研究和设计企业的经营收入为9547亿元,全国监控类企业项目营业实现1196亿元的利润。国家“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6%,全国勘察工程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国民收入工程监理经营企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跟别为26.5%和33.7%。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2012年实现92.2亿美元的营业额,新签合同额、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达到1344亿美元。

我国建筑业发展虽已取得显著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有碍发展的问题: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改变,行业发展过多依赖外部投入,行业总体技术水平低,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专业复合型人才紧缺,技术创新能力滞后,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生产集约化、信息化和管理服务精细化水平较低,物质消耗水平高,能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国际竞争力较弱等。这些问题呼吁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是我国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部门,其上下游产业关联度大,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重大关系。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指在满足当前发展需求的同时,不损害社会的可持续性,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发展道路。

对企业自身来说,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企业节约资源,节省成本,让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坚持企业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企业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同时还能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有利于精简企业内部结构,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有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对社会来说,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进社会的整体进步。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引导着其他企业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同时,建筑行业坚持可持续发展,能够减少对环境污染和对施工现场周边人群的影响。当然,建筑行业坚持可持续发展,也会得到强大的舆论支持,这对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是很有帮助的。

对环境来说,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对环境的一种保护,对环境担负其该有的社会责任。我们知道,建筑行业,免不了砍伐树木、开垦土地,在建筑中又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建筑行业坚持可持续发展,力求把这些污染降到最低,运用其先进技术及生产工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环境和谐相处。

3. 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从可持续建筑设计及技术、可持续施工和可持续管理等三个方面着手。可持续建筑设计和技术就是要求在规划设计阶段采用环保的材料和先进的技术,使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在建筑在拆除阶段,所产生的建筑废弃物能够得到再利用或资源化处理。要求进行生态建筑规划设计,推广环保、节能建筑新材料以及先进的建筑技术和设备。施工阶段是项目工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建筑的安全性、耐久性、可持续性起决定作用,也是促进建筑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可持续的施工要求积极采用新材料,减少建筑垃圾;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文化水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另外,合理有效的管理方法也能提高工作的效率,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

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完善该行业的法律法规、实施人才兴业战略、信息化战略,这需要加强该行业的政府监督、加快行业的自律与诚信建设。

4. 结束语

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筑行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能够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促进整个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作者单位: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刘光忱,我国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J] .建筑经济.2013(1).

[2] 顾勇新,王形,应群勇.中国建筑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热点扫描.2013(1).

[3] 严琳,循环经济理念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J] .科技向导.2011(35).

[4] 李慧,基于多技术的我国建筑业发展评价研究:[硕士论文].辽宁:东北林业大学.2012.

[5] 蒋传辉,工程造价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措施的探讨[J].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发展研究.2007(6).

[6] 周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博士论文].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9.

[7] 黄丽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循环经济思考[J].河南建材.2011(1).

[8] 王玉振,建筑行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框架. [J] .中国环境管理.

[9] 逯瑞林,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初探[J] .市场研究.

[10] 杨芳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研究:[硕士论文].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09.

[11] 杨胜志可持续理论在建筑业发展评价研究中的应用:[硕士论文].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政治课 教学 自主学习 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作为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学会学习是新世纪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任务之一。因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活动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杜威说:“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自主的活动,包括脑的活动和手的活动,只要有可能,就让学生通过做而学。”习惯于教师指挥棒下被动学习的学生,是没有自主学习的积极情感的。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自我发展教育环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问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目前广大政治课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己任,把政治课学习应有的广阔空间局限在课堂之内。因而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政治”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政治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问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灵活运用课堂教学策略

1.巧设课堂教学情景,激发自主探究兴趣

课改后的中考强调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 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横耕竖犁显然是不够的,应该对教材内容结构作大胆调整,不拘泥于对课本内容具体详尽的讲解,一些知识性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腾出时间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或选取有价值的能力型的热点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启迪思维。自主学习的本质是教育中受教育者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实现其心智结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的提出一个令人疑惑的事件为开端令学生产生疑惑,进而想去解决它。教师可利用这种内在的探究渴望,激发学生对探究对象的兴趣和动机。

2.在课堂教学中依托问题促进自主探究

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帮助者,是学生发展成长的示范者、导航者,科学探究要依靠问题不断推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步骤、渐进地导向本质问题,使讨论集中在几个要点上。例如,在初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可提出以下问题:

(1)探寻解决我国资源问题的途径是什么?

{2)解决我国资源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3)为什么要寻求一条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的持续发展道路?

(4)我们应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这些问题是探究解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矛盾和难点所在直接指向探究过程、路径和方法。每一问都作为继续探究的原动力,引发学生思考产生疑惑。教师的任务是通过这些问题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引导学生加以反应,提出假设,形成构想,通过归纳、演绎、推论等综合分析法,认识由表及里,去伪存真。随着问题的逐步展开,他们越来越接近问题的前沿。

(三)升华感性认识,理顺理性认识

政治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其教学目标不仅要达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而且要实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注意升华认识,深层次地把握问题关键点,这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关键阶段。例如,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总结: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种选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它要求人们以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人口大量增加,资源过度消耗,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矛盾极为突出,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绝不能采用“杀鸡取卵”的办法,也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综合考虑,统筹规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自主小结导行,促进德育内化

演戏讲究“余音绕梁,留有回味”,课堂小结也是如此,既要给一堂课的教学画上句号(即让学生知道整堂课主要讲什么),又要添上问号(即书本上的知识与社会实践或学生生活实际有什么样的联系),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课堂小结这一环节其主要教学功能是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和进一步设置悬念,使学生所学基础知识及技能更好的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课堂小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既要注意行为的落实,又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同时把课内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使学生上完一节课后能有所收获。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范文第5篇

ス丶词:生态文明;工业文明;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经济发展方式

ブ型挤掷嗪牛F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8)04-0159-06

收稿日期:2008-04-15

ぷ髡呒蚪椋撼谭骄,中共徐州市委党校教授。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美国《自然、社会与思想》杂志社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于2008年5月24-25日在清华大学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来自中、美、日、英、法、德、奥、印、刚果等国的专家150多人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100余篇,会议秘书处编辑出版的A4纸论文集达820多页,且有部分论文因递交太晚没有收录进去。会议开幕式由日本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教授、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副会长大西广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教授出席并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致贺辞。清华大学校委会副主任张再兴教授代表清华大学出席并致欢迎词。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成员、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教授致开幕词。

セ嵋榭幕首先全体起立,为中国四川大地震遇难者默哀一分钟。

セ嵋榫汀奥砜怂贾饕逵肟沙中发展”这一议题,先后举行了两场全体会议和十六场分会会议,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最后一致通过了《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三次宣言》。大会惜别晚宴上,与会专家高亢激昂的《国际歌》歌声,为大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オヒ弧⑹迪秩死嗫沙中发展的研究任务和制度前提

オコ潭鞲唤淌谠诳幕词[1](P2-6)中,首先阐明了旨在探讨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本届论坛着重探讨的问题。即“1.各国和全球人口发展的问题、根源与对策。2.各国和全球资源的问题、根源与对策。3.各国和全球环境和生态的问题、根源与对策。4.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模型分析。5.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基本经济理论发展与创新。6.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可持续发展观。7.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评述。8.其他相关经济社会问题。”

ゼ潭,在分析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全球化对自然生态已经造成了巨大破坏后指出:“全球追逐利润为目标的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还在不断地开拓新的投资领域和扩大生产规模,以更快的速度耗尽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并不断地向自然界排放大量有害物质……现代工业和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已经超过自然本身的吸收能力、补偿能力、再生能力和恢复能力,这不仅导致全球的生态环境危机,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也处于危险之中。”从而,使“人类不得不思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不得不反思以牺牲生态谋求经济增长、以牺牲劳工谋求资本增值、以牺牲他人谋求自身福利、以牺牲整体谋求局部利益、以牺牲长远谋求眼前利益、以牺牲精神谋求物质占有、以牺牲后代人谋求当代人享受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挖掘当代人类社会经济走向不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深层根源,探求人类可持续发展道路、方式和前景。”

コ雎吩谀睦锬兀

コ潭鞲唤淌谌衔:“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积累规律必然引发人的不平等、非均衡、片面发展,带来人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灾难。” 当然,马克思也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空前历史贡献,“赞扬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财富,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财富还要多还要大”。但资本主义不可治愈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以及对人类文明和自然生态的巨大破坏一再说明,“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过去和当今世界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的根源。”“马克思指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积极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行自然和财富共同占有、经济计划统筹、社会民主治理,才能达到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人的解放与自然解放的统一,才能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サ比唬不仅马克思,还有恩格斯以及马恩以来世界各国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都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程恩富教授历数了加拿大的威廉•莱易斯、英国的戴维•佩珀、美国的詹姆斯•奥康纳、保罗•伯克特、中国的许涤新、张薰华、刘思华等等学者所做出的重大理论贡献。

コ潭鞲唤淌诨固乇鸩述了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提出并践行科学发展观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バ熘菔Ψ洞笱С萄跃教授提交的论文和发言,从人类文明形态发展角度,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建设高度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历史任务的里程碑意义和划时代意义[1](P305-315)。系统地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中,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文明形态理论体系发展完善的两个历史阶段以及标志性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认为从中共十二大提出“两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到中共十六大提出“四个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之前为第一阶段;由中共十六大提出“四个文明”到中共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为第二阶段。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文明形态理论体系发展完善的两个历史阶段的标志性意义,历史地看,在理论上,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文明形态理论体系的形成;在实践上,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建设体系,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由两个文明建设阶段进入到四个文明建设阶段。而且认为生态文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之间具有历史的和逻辑的有机统一性,本质上都是对基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工业文明的扬弃和升华性否定。由此,从历史高度把握中共十六大提出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到中共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过程,可以说,这个历史过程,在实践上,是中国生态文明时代建设序幕渐渐拉开的历史过程;在理论上,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实践化,创新升华马克思主义文明形态理论体系,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过程;在政治上,是中国共产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机结合的历史过程。所以,中共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极具历史远见,内涵十分丰富,意义极为深远[1](P306-307)。

ブ泄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王中保博士强调了“公有制是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经济基础。”认为“仅仅从人口、资源和环境谈论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不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还涉及社会经济内在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只有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才能保证收入分配不至于两极分化,进而保证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时候’,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进而保障‘按劳分配为主体’”, 从而在制度上保证可持续发展[1](P645、646)。

ド虾I缁峥蒲г毫躏=淌诮岷现泄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深刻分析了我国受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和出现剥削被剥削雇佣关系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等情况后,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资源利用、公共产品、医疗、教育等方面建立保证社会公平的一整套制度体系[1](P559-566)。

ッ拦约翰诺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讲师帕蒂克•罗伊自信而坚定地说:“国际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了贫困问题和环境危机,世界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1](P61)“只要资本主义模式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就会对此项建议(指戴尔蒙德可持续发展建议) 熟 视无睹。”[1](P62)“将社会主义原则和科学知识运用于市场经济中,便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实现世界历史性转变。”“实现此目标的关键在于,实施政治对市场职能的有效控制:也就是说,是政治力量战胜资本主义。”[1](P66)

ッ拦作家、艺术家和政治活动家马克•布罗丁认为,“全世界共产党应该更加团结一致,在党的计划中,对环境问题应有高水平的科学意识。共产党员、工会和工人应该更多地参与到环保运动中去。”“中国经济的发展计划,使中国具备组织全社会的资源,以资本主义美国不可想象的规模处理社会和经济环境问题的能力。”“中国有潜力成为环境保护的领军人物,而不是回避问题而使问题恶化。”“我们有义务领导工人阶级,还有所有的运动和群众组织,采取行动抵制资本家对环境不断加剧的破坏,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全人类。”[1](P55、57、59)

オザ、生态危机、生态革命与生态文明及其发展规律

タ沙中发展理论之所以风靡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之所以成为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的国策内容,最直接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和人类已有文明的巨大破坏。

スひ滴拿鞫宰匀簧态的巨大破坏尽管罄竹难书,一言难尽,美国维也纳大学经济学博士约瑟夫•鲍姆,还是一针见血地引用一句话做出了并不全面但却精彩的概括:“气候变化是人类所见过的最大的市场(‘资本主义’的委婉语)失败。”并认为:“由戴葛翰马斯科尔德基金会在乌普萨拉进行的调查显示,强有力地证明了以‘市场为本’试图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失败,排量权力贸易就是一个教训。需要建立以地方为本、环保的计划经济。”[1](P130-131)

ブ劣诠ひ滴拿鞫匀死嘁延形拿骶薮笃苹档氖吕可谓不胜枚举。如中国圆明园的被焚毁,敦煌遗书的被掠夺(藏于大英图书馆的有13700件、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有6000件、俄罗斯亚洲民族研究所藏有12000件,巴黎卢浮宫国立博物馆的分馆即吉美博物馆藏品一半以上都是中国文物,多达30000多件)。再如希腊雅典巴特农神殿的珍贵雕刻作品,19世纪初叶被劫运英国,至今不还[2](P380)等等。

ッ拦作家和政治活动家马克•布罗丁认为“资本主义剥削着人们的劳动,依赖不断扩张的市场、商品生产,不断扩大的个人利益,成为造成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罪魁祸首,人类所面临的许多危机的真正根源是人们短期而眼前的利益作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可持续发展关乎高水平的生产和健康基础上的人类生存,它要求将人与自然置于利润之前,这是资本主义做不到的。”[1](P52、54)

ノ阌棺秆裕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生态革命是人类发展到现阶段的历史必然,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但人类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依据,不仅仅这些,更深层次的依据是人类文明形态演进升华规律。

ッ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领军人物、俄勒冈大学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教授就生态危机问题,提出了“生态革命”。即进行一场“恢复和维持地球的环境系统”的、与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同等规模的、旨在改变现行生产方式的社会革命。为此他写了《理性资本主义的终结》、《社会主义复兴》、《组织生态革命》等著作,大声疾呼“组织生态革命”,“通过斗争来创造全球性社会,创建生态文明,构建与自然新的和谐关系。”认为“通过生态革命走向社会主义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1](P434、435、433)

ブ名生态学家刘思华教授认为,“21世纪必然是生态文明、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三位一体’的新时代。”“它有三个主要标志:即现代文明形式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现代经济形态由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现代经济发展道路由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我们把它称之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三重转变’。这是新世纪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时代潮流。”[1](P542)

ブ醒氩凭大学博导李炳炎教授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是人类文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的转型和升华。人类本身就是自然要素的组成要素之一。”

ブ泄残熘菔形党校程言君教授概括恩格斯以及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美国预言家阿•托夫勒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观点,提出了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的两个规律。即人类文明形态纵向演进升华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人类文明纵向演进升华形态和横向并存形态关系规律。前者论证了人类文明形态纵向演进升华,是一个从表现为被动适应自然的主观“天人合一”,实为天人相分的农业文明,经过人际、人天矛盾激化相克的工业文明,最终进入人际、人天矛盾基本解决,人类自觉自由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 “天人合一”生态文明社会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进而论证了中共十七大在国家建设高度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2](P10)历史任务的重大意义。即从文明形态理论体系发展完善看,不仅在马克思主义文明形态理论体系发展史上竖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新起点上确立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战略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人类文明形态演进升华规律决定的历史趋势看,是中国共产党面对21世纪战略机遇期人类文明形态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进升华的历史机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新起点上做出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重大战略抉择,升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内涵和历史内涵。后者阐述了人类文明纵向演进升华的三个形态(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都各自拥有与之相对应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形态。即农业文明时代有农业文明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工业文明时代有工业文明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时代亦然。表明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作为“分属于不同理论序列和实践序列的文明形态”,两序列之间具有不可同日而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能笼统地不分纵横地讲正确处理“四个文明”之间的关系的理论依据和历史依据。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纵向发展形态与三个横向并存形态之间的关系。[1](P305、312)这对于正确处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四个文明之间的关系有指导意义。

オト、生存方式、社会形态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ツ暇┎凭大学何干强教授从合理生存方式角度探讨了可持续发展问题。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良性循环规律,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人们的合理生存方式是对这一规律的自觉遵循。”“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把合理生存方式实践的指导思想归纳为两条基本原则。其一,维护和补偿自然的原则……其二,服从人类生存发展整体利益的原则。”“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建立了社会共同利益、人们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具有一致性的生产方式,因而具有自觉地服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规律的有利条件,所以,它能够促进合理生存方式的形成。”[1](P356-357)这与德国耶那大学爱克•考普夫教授引用马克思的“每一种独特的生活模式都是每一种独特的自然的生活模式”[1](P113)观点,论证“只要生产方式是私有财产并且追随利益创造,人与自然不可能理性相处”[1](P118)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

ズ胃汕拷淌诨谷衔,“生存方式是比物质生产方式更广、更基本的范畴,物质生产方式应服从于合理的生存方式。合理生存方式要求人类在人与自然循环的各中间环节中,采取能够促使人类再生存质量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不断发展的方式,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循环。”[1](P354)那么,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什么呢?中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当展研究院副院长程启智教授作了深刻研究。

コ唐糁墙淌谘芯苛巳死辔拿餮萁升华形态与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认为每一种文明形态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式,论证了“粗放――集约――再集约:传统发展模式及其不可持续性”,提出“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社会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社会。”[1](P294、296)这一研究很有深度,且与程言君教授的研究具有内在一致性。程言君教授指出“生态文明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形态。仅仅把生态文明理解为反映、揭示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状态,理论上是不全面的,实践上是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1](P314)程言君教授在会议发言中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认为:“我们之所以把共产主义社会与生态文明社会等同起来,是因为二者的历史本质都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生态文明形态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历史本质的一致性,不仅表明了人类文明形态和社会形态发展到最后合二为一的必然性,而且表明生态文明形态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统一,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具有历史和逻辑的有机统一性。”[1](P313)

コ唐糁墙淌诨寡芯苛恕熬济生态发展模式转换的前提条件”和“经济生态发展模式”。[1](P296、298)但没有提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式。对此,程言君教授在讨论中作了补充。他说:“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应该是循环式。我2006年在《现代经济探讨》第五期发表的《文明形态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论证了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式,分别是粗放式、集约式和循环式。现在看来是对的。但《文明形态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经济增长方式’,应改成‘经济发展方式’,这是一个历史‘遗迹’。”

オニ摹⒙砜怂忌态经济理论、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ブ泄步苏省委党校李炳炎教授系统梳理了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研究的情况,认为“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应当成为解决当代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理论依据。”[1](P438),进而,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和马克思的生态学作了系统梳理。并在“从马克思学说的整体性解读马克思的生态学和生态经济思想”、“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建立“马克思生态经济学说的重大意义”三个方面,就“马克思学说中的生态学思想”、“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生态哲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统一”、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理论基础做了全面的阐述。[1](P442-455)

ブ醒氡嘁刖值录专家艾克•考普夫教授,对“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的“摘要和结论”是:“物质(包括自然和地球)的存在先于人而存在发展”;“人只是地球的‘客人’和使用者”;“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自然居于首要地位”;“人不能够征服和控制自然”;“人不可避免地与人(生产关系)和自然(生产力)之间存在辩证关系,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只要生产方式是私有财产生产方式并且追随利益创造,人与自然不可能理性相处”;“人与自然的理性关系是从自然中有所获取又保护自然,社会主义社会,如果国有企业控制生产方式,这种理性关系是可行的”;“跨国公司及其政治行政部门必须把其收益的相应的一部分用来保护自然和环境”等等[1](P118)。

ス阄鞔笱商学院李欣广教授就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创新作了评述。提出“从学科发展的需要来说,我们显然有两大任务,一是在吸收西方生态马克思理论观点基础上,创建中国特色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或者更准确地说,创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学派。二是创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学科或构成学科,如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等等。”而且提出“生态马克思主义只有进入经济学学科领域,才能对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及其经济提出具体的思路。”[1](P500)

ブ醒氡嘁刖致矶髦作一部主任沈洪文教授,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是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应该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免遭自然界的报复”,“自然界和劳动一样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生产率同自然条件相联系”,“保护自然资源,进行循环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变革整个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等八个方面的理论,作了深刻解读,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人与自然的思想的三点启示是:“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学会运用自然规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指出“深入发掘和梳理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P602-607)

フ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谭劲松教授,携其研究生王文焕追溯了中共十七大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探讨了马恩等经典理论家对可持续发展理论所作的历史贡献,论证了中共十七大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并阐述了中共十七大在对西方可持续发展思想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中进行的重大改造和创新,进而,概括阐发了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中共十七大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维护社会公平的要求,处理好‘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的关系”;“第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第三,“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处理好发展目的与发展动力的关系”;“第四,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的要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第五,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又好又快’的要求,处理好速度与质量和效益的关系”[1](P631-642)。

ノ濉⒙砜怂贾饕寰济学视角的循环经济与主流经济学

ブ泄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杨志教授和陈硕颖指出,“西方主流经济学不研究循环经济”的根源,在于西方主流经济学“是那种依然占主导地位的发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以‘资本’为主体、以市场为资源配置方式、以获取资本高额利润为目标、以不惜牺牲发展中国家人民利益为手段的生产方式的理论代言人。”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承载以世界各国人民为本的、坚持公平与效率兼顾的、‘超越’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1](P719-721)。

ト绻杨志教授的观点正确,那么可以说,西方主流经济学与循环经济理论之间的矛盾性质,不仅决定了循环经济理论不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狭隘的视野之内,而且决定了西方主流经济学与循环经济理论在世界观以及政治立场方面,具有难以调和的对立性。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循环经济作为循环型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理论作为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社会乃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理论,如前所述,这是个历史的必然。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扬弃西方主流经济学创新循环经济理论,杨志教授的研究富有价值。

パ钪窘淌诤统滤队贝影烁龇矫嫔钊胩教至寺砜怂贾饕寰济学为创新循环经济理论提供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第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了循环经济研究者至今没有阐述清楚的问题――自然、人类自身、人类活动、社会、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循环经济学科学阐释人类活动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层次地揭示了劳动、生产劳动、生产活动如何借助生产方式转换,为经济活动、经济基础、经济结构、经济形态,为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如何借助经济学范畴建立经济理论框架提供了可直接借鉴的逻辑方法。”第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研究循环经济的发展如何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崭新的理论思路。”第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资本循环理论为在市场经济框架下构建循环经济理论提供了直接可参考的理论模式。”第六至第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3](P489),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社会形式上的历史局限性和在与自然关系上的不可持续性,以及对人类必须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等方面的深刻揭示,为循环经济理论在寻求“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4](P603)上,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或思考方向[1](P723-726)。

ビ伞拔鞣街髁骶济学不研究循环经济”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代言人”,我们进一步看到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历史局限性现在已在逐渐演化为历史相悖性,其历史衰退性已经显露。由此仔细研究一下我国经济理论界近十几年的情况,就可以进一步发现,我国那些拜倒在西方主流经济学脚下的学者,并不知自己把已处于衰退状态的经济理论当珍宝,犯了拾人牙慧的理论幼稚病。值得重视的是,这是我国教育界西方主流经济学充斥大学课堂、在理论界占据乃至主导一些理论阵地、一些地方或方面的经济改革全盘西化倾向的深刻理论根源。

ゲ慰嘉南:

ィ1]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A].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三届论坛论文集[C] .2008.24-25.

ィ2]陶伯华.大飞跃[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ィ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ィ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态设计 循环经济 书籍设计 再生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1-116-02

1 书籍设计的生态现状

1.1 书籍设计的国内外生态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现阶段,设计领域也开始把关注焦点集中到生态设计上。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书籍装帧设计上,由此引发的各种环境问题、社会问题,都是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在装帧设计过程中太过注重使用新技术、新材料,而忽视文化内涵价值,没有考虑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造成资源大量消耗,出版成本提高,出版效率降低,读者经济负担增加。

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于上世纪60年代末发表其著作《为真实世界而设计》,这本书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他认为,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资源有限问题,设计应当服务于环境保护。在当时,很少有人支持这一观点。然而到了70年代,人类面临全球性资源危机,巴巴纳克的“资源有限论”才被人们广泛认可。自此,很多人都开始逐渐关注绿色设计理念。

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在他的著作《设计中的设计》中谈到“RE-DESIGN”也就是再次设计。其内在追求在于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设计,以最为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本质。这也是生态设计理念的核心,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来实现循环利用。降低油墨使用量,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很多书籍都是采用白色,这也能够体现出日本文化特色。此外,日本书籍设计家杉浦康平也指出:“书籍是一种生命”。即强调关注书籍设计各个环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书籍再生设计。

最近几年,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资源问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发文件《关于禁止出版发行“黄金书”等包装奢华、定价昂贵图书的通知》。同时,我国著名书籍设计家吕敬人指出,现阶段,我国书籍装帧存在很多问题。最近几年,一些装帧低俗、过于追求形式的书籍开始进入图书市场,因此,怎样解决该问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课题。

1.2 基于生态设计原则下的书籍的再生设计研究价值

(1)促进书籍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看,书籍产业属于商品经济范畴,所以书籍设计发展必然会影响到商品经济发展。基于生态设计原则是先书籍再生设计,这是书籍设计家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做出的重要贡献。从局部上看,这是对传统书籍设计理念的一次改革创新,把生态设计原则融入书籍设计中,有利于提高书籍设计档次水平。

(2)增强人们适度消费观念。作为一项重要文化消费,书籍设计为我们提供良好阅读环境,因此我们应当树立适度消费观念,提倡节俭生活,避免铺张浪费。人类生产活动、消费活动不能超出资源环境承受范围,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3)突出书籍设计根本内涵。目前,我国书籍设计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书籍设计根本内涵。基于生态设计原则下的书籍再生设计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书籍设计根本内涵。设计本质在于服务人类,这也是书籍设计理念的核心所在,不仅要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和感官体验,还要防止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

(4)进一步扩宽书籍设计渠道。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基于生态设计原则实现书籍再生设计,减少书籍浪费,尽可能循环再利用,把生态环保理念落实到设计过程中,让书籍设计体现生态思想,不断丰富书籍设计内涵,改变原来单一消费的资源利用模式,实现循环再利用,促进出版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打造书籍设计新形象。基于生态设计原则,为打造书籍设计新形象,提高人们审美品位。通过书籍再生设计方式,即改变原来单一的文本书籍设计模式,提倡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经过再生设计后形成新的书籍产品,可以供人们使用,体现出书籍的生命力,通过设计全过程来传递书籍价值。

(6)开发书籍新功能。从生态设计原则出发,重新评价书籍设计开端、过程和结果,实现书籍再生设计,使得各环节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并开发出更多新功能,延长书籍寿命。

总而言之,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对于书籍结构、材料、版式等有了全新认识,在此基础上对书籍进行再生设计。实际上就是把生态环保理念融入设计中,这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书籍再生设计为设计者提供了新思路,进一步扩宽了创作渠道。

2 书籍的生态设计原则

2.1 注重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把生态元素加入到传统审美艺术中。阅读环境营造更加注重生态自然美,不刻意描绘,突出简洁、淳朴。同时,它要求遵循生态自然规律,基于审美规则,通过技术手段来改造加工出版物,实现自然、人文、艺术有机结合,用人工方式呈现生态美。它倡导人工绿色环保媒介应当融入书籍文化内涵,让人感受到的并非一时视觉刺激,而是长时间停留在人们心里的快乐享受,带给人们持续的精神愉悦。

2.2 倡导节约

把资源循环利用理念融入生态化书籍设计中,这是实现现代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体现了生态化书籍设计本质。基于生态理念进行书籍设计,不断丰富书籍装帧设计内涵,提高设计档次品位,改变原来单一消费的资源利用模式,实现循环再利用,促进出版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3 适度消费

作为一项重要文化消费,书籍设计为我们提供良好阅读环境,虽然书籍装帧设计目的在于带给读者舒适的阅读体验,但同时也要重视适度消费理念,提倡节俭生活,避免铺张浪费。人类生产活动、消费活动不能超出资源环境承受范围,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2.4 注重功能设计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设计也应当更加智能化,书籍装帧设计要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智能化设计。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生活环境存在差异,所以功能需求也不同。生态设计要求关注功能变化,满足读者实际需要。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强调体现功能优越性和人文主义关怀。

3 基于生态设计原则下的书籍的再生设计

3.1基于循环经济的书籍再生设计条件

(1)再生设计主要针对废旧书籍和未使用过的书籍;(2)再生设计主要通过设计方式,对书籍进行重新定义(通常是在书籍未使用时或者在使用寿命结束后进行),从而开发出更多新功能,但不过于依赖技术手段;(3)书籍经过再生设计后要符合生态设计原则;(4)再生设计出来的新书籍应当具有实用性。

3.2 基于生态设计原则下的书籍的再生设计方法

3.2.1 减量化设计

减量化是指重新定位未投入使用的传统书籍,通过改变部分功能来减少书籍纸张使用量和工艺环节,防止材料浪费、重复劳动。

(1)书籍材料的减量化。

书籍材料减量化主要通过书籍版式设计来表现。通过各种元素合理使用,使书籍文字疏密有致,搭配相应的插图,丰富书籍内容,增加更多情趣,这才是理想的版式设计。书籍版式在保持书籍原有功能、结构前提下,摆脱传统思想束缚,对内部版式进行调整优化,提高空间利用率,减少纸张消耗。

(2)书籍结构的减量化。

所谓结构型是从书籍结构出发,纵观我国书籍设计发展历史,我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印刷术对于书籍装帧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书籍装帧形式不断改变演化,从最开始的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到后来的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精简装等。其中,蝴蝶装仅利用糨糊来粘贴,不用穿线,十分牢固,能够有效节省材料,不仅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而且书籍造型精致、新颖。

3.2.2 再利用设计

所谓再利用就是多次反复使用。从书籍再生设计角度说,再利用就是在开始制造书籍时就要考虑经过一次使用后再利用问题,延长书籍使用寿命。

(1)书籍结构的再利用。

书籍再生设计融合了创新性和实用性,例如一些书架、搁板都是用废旧书籍做成的,设计者用木板来支撑书页。有趣的是,这些书籍被做成书架后,书籍名字可以起到很好的分类作用。像一本书的名字叫做《魔戒》,显然这一层书架上主要是奇幻类书籍。另外,一些书籍再生设计还运用了一些装饰创意。

(2)书籍材料的再利用。

倡导一物多用。全面评价分析书籍功能,综合考虑书籍结构、材料、版式等因素,开发出更多新功能,为废旧书籍回收再利用创造条件。书籍再生设计要体现创新性和实用性,像把一些材质相当硬的废旧书籍的整个封面可以用钢链进行连接固定,从而再生设计成为新颖的座椅。

3.2.3 再循环设计

再循环指的是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涉及到两方面,首先是在保持原有形态基础上,通过加入其它物体实现再循环设计;其次是彻底改变原有形态,重新循环再利用。

改变再循环书籍形态指的是基于保持废旧书籍原有形态,加入一些其他元素,对废弃环保材料进行降解处理,同时合理设计废旧书籍循环再利用,这是再循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书籍再生设计就是把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到设计中,并渗透其他艺术领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一方面,书籍再生设计融合了创新性和实用性,对书籍形态进行重新塑造,基于三大结构原理把废旧书籍制作成其他物品,像书架、座椅等;通过对书籍内页纸张的重新定义,文字类的纸张可以用于灯罩来创造出渐变灯光,图片类的纸张可以通过重新构图加之后期制作可以产生另外所需要的插图,这些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书籍的再生设计基于装饰性的创意设计,书籍通过改变它的结构可以用作立体墙装饰品、室内花瓶等等,具有一定的装饰价值。

4 基于生态设计原则下的书籍的再生设计的现实意义

真正能够吸引读者的书籍,除了内容精彩外,还包括装帧、材质等。书籍再生设计应遵循减量化原则,实现循环再利用,不仅体现生态环保理念,也要体现人文主义关怀,这是未来书籍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

书籍设计应立足于人本主义思想,不仅要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体验,还要尽量做到绿色环保,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发展社会经济文化过程中,也要注重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研究生态化书籍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将生态引进书籍装帧设计领域,向印刷行业和书籍设计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点,开辟了一个新的创造空间。作为设计师更需要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体系和美学思想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提倡书籍设计的绿色生态化,营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和人性化的文化氛围,必将成为书籍设计的主流。

参考文献:

[1] (日)杉浦康平.造型的诞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 贺克,李越恒.关注绿色包装和绿色设计[J].包装与设计,2002(6).

[3] 岁月铭记论文集[C].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 石凌虚.图书版式设计亟需人文关怀[J].编辑之友,2003(02).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可持续发展 现状

Abstrac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orld is a high-speed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in the world, change rapidly today, everyone in the pursuit of a higher quality of life, this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is that the need for living environment. Modern civil engineering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residents meet needs, using the powe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for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is the important basis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scussion on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is paper,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on problems now existing problems..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present 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当代社会是一个科技的时代,只有掌握了科技力量才能保障本地经济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体现在土木工程建筑方面也是如此,只有利用科技的力量才能促使其可持续发展。这种可持续发展体现在多个方面,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要发展经济,就要建设工厂、居民居住区、道路和桥梁等,[1吕志涛:《新世纪的土木工程与可持续发展》,载《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9年第1期。]1总体来看我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建设的目的,因此土木工程建设将会持续并不断增加。但是如何实现这一持续发展的目标那,这就要求在建设中加强科技的利用,不断进行创新,提高自身建设的实力,只有这样才能为未来发展提高一种可持续的道路。

一、土木工程建筑的现状

我国对社会整体进行建设已经持续了将近七十年的时间,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土木工程建设一直是其中的重点,发展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我国土木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是在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后,表现为各方面的建筑如潮水般涌向城市,包括居住楼区、道路交通、机场港口等大工程的出现。二十一世纪以来的这十几年间,高新技术的运用更是加快了这一进程,我国城市的建设足以让世界感叹。

1.土木工程建筑在高楼建设中的现状

高楼建筑一直被人们认为是经济发达的体现,事实上也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参考。我国的改革开放策略已经实施了近四十年,我国的变化日新月异,其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在高楼建设方面。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在许多城市已经出现土地供不应求的现状,[2白延涛:《土木工程建筑可持续发展之路浅析》,载《经济管理》,2007年第9期。]2但是这种建筑热潮并没有减退,相反在城市中的建筑开始更加注重对空间的利用,向空中发展,增加建筑物的高度,根据统计显示,我国内陆地区已经建成的30层以上的建筑物已经超过了一万座,尤以上海、北京为最。另外一个体现就是这些高层建筑的结构和布局样式越来越多且更加复杂,在设计上追求新意,改变了以往的简单的结构布局的方式。

2.土木工程建筑在公路建设中的现状

公路是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在有的地方甚至是唯一方式,所以有“要想富,先修路”的说法。在清末我国已经开始注意的对公路的修建,但是,在那一时期,公路建设进程由于历史、战争等原因比较慢,1949年我国的公路通车仅限于东部少许地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非常注重对交通的建设,公路建设迅猛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未来深入发展,更是大面积的进行公路的修建,村村通工程是一个重要方面,近二十多年我国不断强调西部大开发战略思想,更是促进了西部公路的修建。经过了七十年代的设计,进过了八十年代的发展,到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超过了三千公里,到二十世纪末期超过了一万公里。虽然我国几十年的建设成绩斐然,但是应当看到我国公路建设与发达国家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公路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3.其他建筑建设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熟知经济发展是最重要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行城市化建设势在必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迎来了久违的春天,各方面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除了以上论述的高楼和公路建设,还包括铁路、桥梁、隧道、水利工程建设,在这些方面都有着巨大的进步,比如川藏铁路的修建,摆脱了没有铁路的历史,促进了与外界的交流,加快了的经济发展,让世界了解,也让了解世界;[3蒋秀根、剧锦三、庄金钊:《现代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载《都市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发展——2005北京都市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Ⅱ)》,2005年第10期。]3在桥梁建设中,如长江大桥等极大的缩小了运输时间,加快了两地的人员、物资的流通;三峡大坝的建设在我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发电、抗洪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历史性的作用;隧道的建设我国还没有普及,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和天津四个地方,南京的隧道建设已经获得批准正在规划之中,另外在隧道的建设长度上与日本的青函铁路隧道和瑞士的圣奇达隧道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

二、土工工程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有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虽然资源总量上占据世界的前列,但是人均上却是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在交通、居住等建筑物的使用上更是面临着重要的压力,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如何实现我国的整体发展,党中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土木工程建设也是如此,应当树立长远目标,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持续发展道路,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方面:

1.利用科技的力量对建设中的各个方进行监管,保障可持续发展

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科技的影子,对科技的依赖也更加严重,这就要求在经济建设中学会运用科技的力量进行工作,比如用计算机对土木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评估,选择最好的实施方案,在隧道和桥梁建设中利用科技分析的方式对建设的地点、材料、土质等进行详细的分析,拿出一套可行性策划,并对建成后的土木工程建筑进行质量的评估验收,定期对建筑进行测试,保障使用的安全。

2.有效利用资源,实现循环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们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代人的发展,而是我们的发展不能损害我们子孙后代的发展,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前提下也要满足后代的需要。因此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应当对相应的资源进行有保护的开发,而不能以竭泽而渔式的开发方式。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节约,禁止浪费现象,发挥土木工程建设的最大优势,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好的效果,实现利益最大化。[4王维:《新时代下的土木工程陈述与可持续发展》,载《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第3期。]4例如在城市建筑中建设一些绿地,既起到隔离带的作用,又能吸收灰尘提高环境质量,充分利用风能、地下热能等资源尽量减少对煤炭、石油的使用。另外就是做好对已经废弃使用的建筑物在利用的工作,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实施这一策略,对于抛弃适用的厂房,将其进行一些改造,最后变成了用于展览、办公和工作室等的地方,这样既节约了资源,防止过于浪费,又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循环发展。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注重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对于煤炭、石油等,太阳能、风能等都是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高科技的力量将白白流失的资源加以利用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要求。

参考文献:

1.吕志涛:《新世纪的土木工程与可持续发展》,载《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9年第1期。

2.白延涛:《土木工程建筑可持续发展之路浅析》,载《经济管理》,2007年第9期。

3.蒋秀根、剧锦三、庄金钊:《现代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载《都市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发展——2005北京都市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Ⅱ)》,2005年第10期。

4.王维:《新时代下的土木工程陈述与可持续发展》,载《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第3期。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范文第8篇

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东莞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在过去比较低,尤其是地理教师。近年来,东莞地区经济飞跃,新进地理教师几乎都是由市教育局统一招聘的大学毕业生,这提高了东莞地理教师整体师资水平。在整体师资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对学生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时,一些老教师缺乏系统的知识基础和教学新技能,许多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培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是一项必需的、重要的、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为此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随时“充电”、自我“增值”,成长为一名专业化教师。教师专业化过程是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全社会为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努力的发展过程。新课程改革迫切需要教师专业化。为了让学生学习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知识,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要及时转变角色,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教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

可持续发展教育为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空间,也带来了新挑战。在地理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教师角色应由过去简单的地理课程知识讲述者转变为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知识的评价者,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者,由地理教师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教师。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量身定做合适的、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作为担任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的主力教师,要通过校本培训或制度化学习,尽快实现教师角色转型。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任务艰巨,这决定了地理课堂教学需要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将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升华到意识需要学生将课堂理论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为此地理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自然和社会大环境中,让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逐渐上升为成熟稳定的价值观。

平时,地理教师要多进行教学反思,多结合教学案例与同事进行讨论、分析、思考。另外,地理教师还要根据发现的问题确定研究问题或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方案设计,收集、分析资料,撰写教育论文或体会。

三、教师要自主发展为学习型教师

可持续发展知识和技能与日俱新,对基础地理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对地理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于地理教师而言,面对新知识,要增强学习意识。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四个要素。涵盖了自然、经济与社会三个层面,涉及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与社会科学三大领域,其基本目标是达到人类与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一定规律紧密结合而构成的地理环境整体的协调统一和共同繁荣,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地理教师要先掌握、理解这一思想,不断充实、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自主发展为学习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其可持续发展意识。

自主发展为学习型教师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保证可持续发展教育有效开展的根本途径和策略。地理教师只有注重激发自我提高动机,积极反思与实践,才能紧跟可持续发展潮流,为培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打下良好基础。

目前,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深刻影响着全人类,东莞农村地区的计算机应用率和网络覆盖率位居广东省前列。学习型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不断自主学习,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节能

工业时代到来以后,人类的科技和经济不断进步,并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技和智慧来不断地改善人类各种活动的居所和环境,以满足如安全、舒适、高雅等心里和生理上的需求,因此建筑设计涉及到功能、材料、技术、自然环境得诸多因素,同时人类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多地利用自然资源。所幸的是,人们已经意识到自己需要以长远发展的目光来考虑如何满足需求,于是又越来越注重如何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传统的建筑建设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非再生资源物质,巨大的物质消耗反过来对建筑设计提出了经济要求,使建筑设计和建设必须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过多的利用自然不可再生资源必然会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劣。因此将来建筑则可以通过科学的设计方法,从功能配置、空间组合、技术选择以及总体布局的方向进行优化设计,以确保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满足建筑设计的要求。本文就将来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生态化设计理念,以使人们建筑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1 社会现状与发展生态化建筑的意义

1.1 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如下:人口世界第一;人均土地面积小(人口密度最大,人均具备生产能力的土地面积最小,人均资源最少,人均森林面积最小);经济处于第二产业发展阶段,目前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城市人口比重日益增长;城市化进程过快,环境和生态平衡普遍遭到破坏,出现交通拥挤,房价暴涨,就业困难,水土资源和能源紧缺,水体污染严重,绿化面积小、自然灾害多等诸多民生问题。

有些地区现代化建设中一味地注重城市化进程,片面提高建筑标准,大量地拆迁、重建、扩建,甚至肆意占据耕地等,这一系列的不良的、盲目的发展现象必定会加剧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1.2 发展生态化建筑的意义

为了避免我国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继续遭到破坏,我们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筑设计师的责任尤为重大。建筑设计师们应一致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建筑设计理念,使人们活动的居所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存,既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同时还对崛起和尚未被开发的小城镇或者乡村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2 生态设计手法

2.1 建筑设计方案

(1)建筑于风水融合。传统建筑设计理念通常只能片面地将就建筑结构体的特色,而忽略了建筑周围环境的特点,往往造成建筑与环境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将来的建筑设计理念发展趋势为生态化设计理念,讲究的是建筑体与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应相互融合,以至于达到真正的和谐共存,因此会利用到当地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因素,设计出与风水融合于一体的新型建筑。

(2)建筑建设的经济性。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也注重建筑的经济性,不提倡铺张浪费,过度奢华。其目是在建造出美观且实用的建筑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减少材料消耗。

(3)可持续的设计理念。注重建筑的经济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减少开发生产资源消耗的能源,从而减少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采用节能设计:①尽量减少非再生资源的利用,例如金属等;②充分利用自然,尽量减少人工能源的利用,如科学合理地设计通风、采光、保温功能系统。

2.2 建筑材料方面

(1)视觉表现。充分利用材料自身特性,尽量减少修饰,以材料的原始风格元素装出新的美学视觉,起到别出心裁的视觉表现效果。例如木质框架部分可以不涂油漆,砖墙不刷装饰涂料。

(2)普通建材的创新利用。①木材:利用木材的原始特性进行设计木构建筑,把木材用于建筑表面,并与其他材料结合实用,既营造出独特的视觉表现效果,同时也充分发挥各种材料的最佳性能。②玻璃、铝扣板等,如建筑采用玻璃幕墙具有革新意义,以及玻璃纤维运用于千年穹顶工程中。③陶土面砖:不同颜色的面砖利用自身的特殊质地吸收阳光,发射出具有特殊的视觉效果的。

2.3 建筑中的少费多用

(1)节约原材料。建筑施工过程的建筑材料消耗巨大,而建筑材料的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于自然非再生资源。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材料层出不穷,不断取代旧材料。新型材料具有自身重量轻,体积小,抗压强度高等有点,从而减轻了建筑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阔达了建筑内容空间,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节约建筑材料的作用。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是大空间膜结构,使建筑围栏和结构巧妙地融为一体,进一步减少了建筑材料的利用。

(2)节约能源。节约能源是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中的重要核心之一。而其一个重要的基础是选择耗能少的建材,并节约建筑运营中能耗,这需要依靠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来实现。建筑设计师可以通过科学的设计思想,巧妙地设计建筑的功能系统,实现自然通风、采光、保温、隔热遮阳,以及利用太阳能等以减少建筑运营的能耗和相应配置的投入。在太阳能利用方面,考虑到光电板的价格昂贵,因此通常比较常用。但是可以通过安装太阳能设备(如太阳能热水器)。自2005年起,我国某些建筑开始利用光导管将阳光导入房间照明。

(3)旧建筑再利用。资源再利用也是一大很有潜力的策略。当前不少建筑设计师专注于旧建筑再利用的设计和研究上。目前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注重旧建筑再利用,很少滥拆旧建筑,然而我国当前出现的大量的盲目拆迁、重建和扩建的现象,而且更可笑的是,许多地区政府以重建和扩建来太高GDP,应有政策进行干预。无论从环保角度,还是经济,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因此政府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将经济发展和建筑规划设计修正到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我国生态学家余谋昌研究员著文中指出:“有学者统计,在现有的工业生产中,只有4%左右的资源得到了利用,其余都被废弃了,其实这是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的最根本原因。”目前这种大拆大建的做法造成的浪费实际是不估量,从经济学公式上是抬高了GDP,而实质抬高的只是泡沫,并未给经济带来实质的增长。可见节约的潜力巨大,大力倡导和推广建筑设计生态化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

3 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存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为了自己和后人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现代化建设必然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城乡建筑设计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政府为了积极地推动生态化建筑设计的发展,通过立法对建材选择和每平方米能耗标准,对生态技术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进行了规范。生态建筑设计思想的发展也将极大丰富建筑科学技术内容,促进建筑艺术创造的发展,全面推动整个建筑学不断向着健康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玲,饶永.对皖南古民居生态建筑设计中适宜技术运用的思考[C]//2010年建筑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

[2]刘杨,张峰.建筑可持续发展观及几点思考[C]//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 年学术大会论文集,2009.

[3]叶耀先.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相应的原则[J].科技导报.1998,(3):11.

[4][韩]李明浩.可持续性主题下的绿色建筑战略[J].建筑学报.2003,(2):17.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都是以粗放式发展道路为主:出口产品高耗能且附加值低,且某些进口资源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粗放式发展道路与循环经济产生了诸多矛盾,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的国际大背景下,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紧迫而有效的路径。本文在深刻剖析我国传统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的种种矛盾以及所面临的外贸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对进口方面来讲,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

[1]余敏友,左海聪,黄志雄.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论[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6)

[3]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5年

[4]麦文伟.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新趋势及策略选择[J].中国检验检疫,2006,(7)

[5]郭楠.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7,(6)

上一篇:道路施工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市政道路工程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