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叶圣陶(八)

时间:2022-10-03 04:51:04

之一: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

学步导幼儿,人人有经验。

或则扶其肩,或则携其腕,

惟令自举足,不虞颠仆患。

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

则复翼护之,不离其身畔。

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

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

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

似此寻常事,为教倘可鉴。

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

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

其道固多端,终的乃一贯,

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

独行将若何?诸般咸自办:

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

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

学者臻此境,固非于一旦,

而在导之者,胸中存成算,

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

当其放手时,此才必精干,

服务为人民,于国多贡献。

扶翼获致是,宁非大欢忭?

(《自力二十二韵》,载于《叶圣陶诗词选注》第202页)

朱永新解读:

这是叶圣陶先生在1977年为复刊的《人民教育》杂志写的一篇诗词。他以小孩学习走路为例,说明培养孩子独立精神的意义。

他说,在引导孩子学习走路的时候,有的是扶着他的肩膀,有的是拉着他的手腕,只希望孩子自己抬脚移步,并不忧虑他走不稳而跌倒。但不久以后就放手,不再搀扶,还恐怕他的足力不强健,就再从旁边保护着他,不离他的左右。过些时更有新的进展,一步一步都能稳稳地走,从旁保护也就不再需要了。当孩子独自行走比较顺利方便时,也自然为未来远行千里之外奠定了基础。教育也是如此。教育最重要最可贵的地方,就是要发挥孩子自己的力量,独立地处理他面对的事务问题,自己去解决疑难问题,自己去分辨是非,自己去奋斗抗争,自己去探索各种高深的问题。

教师和父母的责任,就如同帮助他们学会走路一样,扶持是为了放手,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当孩子真正展翅高飞的时候,也是教师和父母最快乐的时候。

之二:作文最可贵的是真诚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

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

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学子由是进,智瞻德日新。

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

操觚令抒发,二事有可云,

多方善诱导,厥绩将无伦。

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

况复生今世,交流特纷纭。

一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

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频。

常谈贡同辈,见浅意殷勤。

前途愿共勉,服务于新民。

(《语文教学二十韵》,载于《叶圣陶诗词选注》第137页)

朱永新解读:

这是叶圣陶先生1959年8月应西南师院语文社之邀,为《语文》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是讲语文教学之诀窍,如认为只有遵循作者的思路才能够真正理解他的本意,进入作者的意境才能够与作者亲近。其实,这也是在讲父母教育之道,讲阅读与写作的方法。如他特别强调对于文本的理解,主张对每个字都不要疏忽,每句话都要领会其精神,反复地研磨推敲;特别强调对于写作的内在需要,强调把写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最重要的是“立其诚”,即真诚地写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所以,在指导孩子阅读写作的时候,就应该尽可能让孩子走进文本的世界,“潜心会本文”,与作者进行深刻的对话。不要迷信社会上所谓的“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在指导孩子写作的时候,要尽可能让孩子“乐其业”,快乐地写作,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思想。

之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大地藏无尽,勤劳资有生。

念哉此厚意,努力事春耕。

(题木刻画《春耕》,载于《叶圣陶诗词选注》第110页)

朱永新解读:

1946年12月,叶圣陶先生为胡一川先生的套色木刻《春耕》题诗一首,作为四个刊物的新年贺喜之作品。诗不长,但言简意赅。他指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星球之上:大地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拥有这些宝藏是人类的福分。但是,如果没有我们的勤苦劳作,我们也难以生存和发展。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从头开始努力,才能够做出成就。

父母们应该知道,孩子具有不同的禀赋,但无论禀赋多么优秀,没有辛勤的耕耘,都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成就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加紧努力,才能够不辜负丰富的大地,不辜负我们的禀赋。叶圣陶还专门撰写《努力事春耕》一文,强调“春耕是一年农事的开头,什么事都一样,开头的功夫用得越深,到后来的成果越大越多”。所以,我们需要鼓励孩子,趁着青春年少,努力学习,充盈自己。

之四:学习有时候需要“抄书”

一目十行下,或吞囫囵枣;

一字莫遁逃,还是抄书好。

陶不求甚解,岂谓竟草草?

何由莫草草?抄书径可蹈。

提笔意始凝,并驱手共脑,

徐徐抄写之,徐徐事究讨。

细嚼得真味,精鉴乃了了,

瑾瑜固惬心,瑕亦辨微小。

此际神完固,外物归冥邈,

罔觉渐移晷,不闻当窗鸟;

佳境良难状,其甘只自晓。

同好且过我,诗成寄伯老。

(《抄书》,载《叶圣陶诗词选注》第204页)

朱永新解读:

叶圣陶先生在学生时代就喜欢抄书,“”期间更是以抄书作为日常的消遣。他的中学同学、好友王伯祥先生也有类似的习惯和兴趣。所以,1971年叶圣陶先生完成这首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寄与观之”,与好友分享。

叶圣陶反对读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如何才能够集中精神读书呢?他认为抄书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因为拿起笔来,注意力就会凝聚,真正的思考才会开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真正的大学者,都是下过苦工夫的。抄书这样的“笨办法”,是过去学者经常采用的办法。因为在抄写的过程中,一个字也不能够“遁逃”过去,书中的精华也才能够清清楚楚把握。现在,我们当然不一定要求孩子抄书了,但是阅读时用笔做记录、摘抄,写一些心得体会,对于更好地掌握书中的内容,无疑是有帮助的。

之五:写好汉字是中国人的基本功

写字不自惬,往往怨笔纸;

若曰笔纸佳,吾书当胜此。

今着对旧笺,称意且深喜;

顾乃怯落笔,唯虑笺徒毁。

怨见蕲诸物,虑征勿信己;

总欠真功夫,二者胥缘是。

从未勤练习,吾书安得好?

自观只摇头,书兴宜其少。

乃有命之者,雅意岂容藐?

黾勉以从事,罔敢任草草。

不惬则依然,致之愧萦抱。

出门弗认货,见嘲吾无恼。

(《写字》,载于《叶圣陶诗词选注》第231页)

朱永新解读:

这首诗是1974年“”期间,叶圣陶的朋友拿来一张旧笺请他写字,他害怕自己的字写不好糟蹋了这张好纸,同时就写字问题有感而发写下的带有自嘲性质的诗。

写字,历来是中国文人的基本功。文人与墨客,在中国人的语汇中历来是相提并论的。文人不会写字,墨客不作诗文,都是不可想象的。不仅如此,诗书琴画,历来也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课。尤其是书法。汉字之美,在书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中国人,不能够书写好自己的汉字,是说不过去的。

写字其实也没有多少诀窍,就是“勤练习”三个字。叶圣陶先生3岁即描红习字,在草桥中学读书期间就习篆隶、刻印章,写得一手好书法。他还不满足自己的书法功底,觉得自己“总欠真功夫”。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练字写字呢?

上一篇:“94.1%”等 下一篇:“欠发达地区留住优秀教师迫在眉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