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叶圣陶(十四)

时间:2022-06-30 04:25:14

之一:当“孩子王”的乐趣

儿童是最容易受影响的,小学教师要从各方面给他们好的影响,使他们往后升学或者就业都得到好处,一辈子立身处世都得到好处,这是多么重要的工作。受这么重大的信托,干这么重要的工作,只要是有志气的人,必然会从心底里透出一句肯定的话:小学教师确实值得干。

当小学教师可不容易,我在一九一二年开始当小学教师,当初以为教孩子们识字读书学算术,没有什么难。谁知道教了几天就觉得难。要他们真正领会我的讲解,难。要他们鼓起热情来答问题,做练习,难。还有揣摩他们的心理,捉摸各人的脾气,无一不难。那时候并没有人给我提示说“切莫在困难面前低头”,可是我总算不曾知难而退。随后我渐渐感到干这事业有些乐趣。全班孩子聚精会神地学功课,差不多连自身都忘了的时候,我乐。某几个孩子毫无拘束,跟我说些家里的情形或是所见所闻所想的时候,我乐。某个孩子回答问题,说得明白透彻,某个孩子练习演讲,讲得有条有理,某个孩子犯了过失,经我劝说,掉下了悔悟的眼泪,这些时候我都乐。我并不是说那时候我已经懂得孩子。老实说,懂得孩子是一门大学问,我至今还没有参透这门大学问,可是我确实不曾把小学教师这个岗位看做“鸡肋”,现在想来,大概就在其中有乐趣。(《小学教师的工作》,载于《叶圣陶集》第11卷第256页至257页)

朱永新解读:

当“孩子王”的困难和乐趣,对于父母和教师来说,是相同相通的。

当孩子又哭又闹,而你又不知道他为什么哭闹的时候,你肯定既苦恼又无奈。

当孩子缠着你讲故事,而你又腹中空空,无话可说的时候,你肯定还是既苦恼又无奈。

但是,只要你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不在困难前面低头,不是知难而退,而是努力知难而进,一定也能够达到他说的快乐的境界。

儿童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的许多事物,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是一个谜。但是,也正是儿童的丰富性、复杂性,充满着变化和不确定性,才是对我们的挑战。征服一个个困难,解开一个个谜团,才会让我们更加有成就感。你才会真正感觉到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这种快乐,是任何职业都无法给予的。

亲爱的父母们,做一个快乐的“孩子王”吧!跟着孩子重返童年,重新成长。

之二:希望是特有的奖品

不肯努力的人根本与希望无缘,也没有资格说什么乐观悲观。你生活过得好,环境处得好,就乐观了吗?这其间全没有你的因素在,你只是因人成事,往底里想,有什么可以乐观的?你生活过得不好,环境处得不好,就悲观了吗?你并没有绞一丝脑筋,花一分力气,企图改善你的生活和环境,试问除了对你自己之外,还有什么可以悲观的?

希望是努力不懈的人特有的奖品。在他努力的时候,希望奖励他的不停的前进。在他有了成就得了收获的时候,希望化而为事实,奖励他的切实的努力。为有这奖品在,努力不懈的人是无所谓悲观的。即使现状万分恶劣,他始终心胸宽广,精力饱满,照通常的说法,是乐观的――因为他努力不懈,把握确实在他自己手里。(《新年与希望》,载于《叶圣陶集》第12卷第246页至247页)

朱永新解读:

抗战胜利以后的第二个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叶圣陶先生为《中学生》杂志写了这篇文章。文章开头他就指出,虽然新年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这句话对于不努力的人来说没有意义,因为“希望又不是规定在年头上自己会飞来的鸽子,你说新年来了,希望也就来了,岂不是一句梦话?”

所以,希望只有对那些坚持不懈努力的人来说,才是有意义的。不肯努力的人,根本不配说希望,也根本与希望无缘。希望对于那些努力不懈的人来说,是特有的奖品。

这一点,与我们“新教育人”的理念完全一致。“新教育人”说,相信种子,相信岁月。这是希望。“新教育人”又说,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这是努力。所以,努力是实现希望的路径,希望是给予努力的奖品。

亲爱的父母们,不仅要把希望播种在孩子心中,更要让努力扎根于孩子身上。

之三:理想是人生的灯塔

人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只能糊糊涂涂地活下去,反省一下就会感到无聊,感到没意思。肚子吃饱了,身体穿暖了,活是活得成了,但是活下去做什么呢?回答不上来,一定索然,自觉与禽兽无异。有了理想就不然。咱们一天天生活下去好像黑夜航行在海里的船,理想就是招引咱们的灯塔,咱们要生活,要努力,就为要到达那座灯塔……

青年们如果怀着理想的话,如果热切期望实现理想的话,那么急于养成好习惯的愿望自然会像火一般的燃烧起来。青年们虽然不像将士一样在前线打仗,可是大家都知道,现代战争的决定因素不限于军事。军事有办法,其他却极糟糕,胜利还是没有把握的。一个人不守秩序,一个人办不好事,一个人技术低劣,看来好像关系很细微;但是多数人不守秩序,多数人办不好事,多数人技术低劣,关系就重大了,这将抵消军事的成绩还有欠额,结果将得不到“胜”而得到“败”。怀着理想的青年谁肯做这样的“一个人”呢?不肯做,就得整饬自己,训练自己,养成种种好习惯。别人如何且不管,总之先把自己做成一个问心无愧实际上确然无愧的人。每个青年都不肯做这样的“一个人”,也就不会有这样的“多数人”了,这才有实现那个“胜”字的指望。(《改善生活方式》,载于《叶圣陶集》第12卷第153页至155页)

朱永新解读:

理想是照亮人生的灯塔。前几天,《新京报》记者问我:给青少年传递“正能量”,哪一方面的能力最重要?(如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社会责任、国际视野、身心健康等)我的回答是:青少年需要的最大的正能量,是理想和自信。理想,对未来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个人前行的最大力量来源。自信,对自己、对社会、对人类的根本信任,是一个人不抛弃不放弃的重要精神支柱。

人来到这个世界,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匆匆忙忙走一遭,还是认认真真活一回?人为什么能够忍受各种苦难?如果没有明天的召唤,没有理想的支撑,没有美好蓝图的等候,可能我们会选择放弃。

所以,当我们拥有理想的时候,我们就会把自己的行为纳入理想的轨道,有所不为,不为所欲为,为理想而忍耐,而坚持,而奋斗。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当青年人有了理想的时候,他就会“唯恐不及地充实自己”,“急于养成好习惯的愿望自然会像火一般地燃烧起来”,“把自己做成一个问心无愧实际上确然无愧的人”。这就是理想的力量。

亲爱的父母们,把理想装进孩子的行囊吧!这是给他(她)最好的礼物。

之四:德不孤,必有邻

在群的方面恪守秩序,在群的方面办好事,在群的方面修炼技能,这可以概括合理的生活方式的全部了。不要说别人马马虎虎,我也不妨马马虎虎。要知道别人马虎是别人的事,我管不着。我的马虎不马虎是我自己的事,我管得着。既然管得着,为了我的理想就不应该马马虎虎。这样办法好像是冥心孤往,怪寂寞的。其实不然。所谓“德不孤,必有邻”,你取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必然有同样的人来做你的同志。同志的最确切的意义,该是互相督促互相激励的一群人中间的一个。有一群人在一起,理想相同,生活方式相同,各人自我教育,同时也就是彼此互相教育,这是多么有劲的情形,哪里会感到寂寞?这样的群扩大开来,直到包括我们青年的全部,一切情形该会大大的改观吧。(《改善生活方式》,载于《叶圣陶集》第12卷第156页)

朱永新解读:

自我教育与团队影响,是教育的两个重要途径。这两者本身也是密切联系的。

叶圣陶先生认为,自我教育好像是个人的事情,然而,凡是个人的事情绝不仅仅是个人的,个人的思想和行动都会反射、发生在群体中间,所以养成好习惯,对于个人和群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既然个人与群体互相影响,既然个人又是一个自觉的主体,所以,我们就应该努力发挥自己的积极影响,而努力抵制群体内部的各种消极影响。每个人都像一个发射器,如果群体中的每个人发射的都是正能量,每个人都成为“互相督促互相激励的一群人中间的一个”,那么这个群体就是彼此教育、共同发展的群体,就不会感到寂寞了。古人说的“德不孤,必有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做最好的自己,永远是最简单而正确的逻辑。

之五:道德的贯彻是行动

德目不该是挂在口头的语言,写在纸面的文字,而该是贯彻一切行为的态度和精神。能说德目的字眼,能懂德目的意义,这与“为人之道”都不甚相干。“为人之道”必须要“为”,“为”就是“做”,就是实践,要让行为的态度和精神合得上德目,他的人格也许十分完满;另一个人时时想着德目,说着德目,他的“为人之道”却未必到家。这由于一个能够实践,一个却把德目与实践看做两橛了。看做两橛的时候,种种德目都是外在的东西,虽然美好,对于自身并无受用之处。能够实践,自身便是德目的化身,才是真实的受用。所以,七分八分的想和说,不如一分二分的实践;当然,能做到七分八分乃至十分的实践尤其好……

所以,对于德目,抽象地去理解,去讨究,是没有用的;必须具体地去实践,就在种种平凡的方面去实践,使那些个都合得上那种态度和精神。譬如“礼”和“义”两个德目,抽象地去理解去讨究的时候,不过是两个概念罢了;没有这两个概念,人生未必缺少了什么,有了这两个概念,也未必充实了多少。若要等待遇到不平凡的行为,然后应用这两个抽象的概念,那更是“不可得之数”;结果自然我自我,礼义自礼义。另外一条路子,便是一点一滴地、无间无歇地实践。当升旗降旗的时候,你行礼,你唱歌,心中确然诚意,外貌确然恭敬。当运动游戏的时候,你努力,你竞争,做到胜而不骄,败而不馁,也决不用欺骗的办法取胜或讳败。当与人同在一起的时候,你谈笑行动,无拘无碍,决不说一句无聊的话引起别人的不快,决不作一个扰乱秩序的动作使别人感到或重或轻的不安。当与人交谈的时候,你发言运思,毫不勉强,内心绝对的真挚,容态绝对的诚恳。诸如此类,你就实践“礼”了。该做的事,如学校里的功课,职业方面的任务,你决不放松,定要把它做好。该帮助的人,如困苦的朋友,负伤的士兵,你绝不视若无睹,定要尽可能给他们一点帮助。对于没有道理的事情,如,如欺侮他人,你能够戒绝不做;非但以前不做,将来也决不做。(《德目与实践》,载于《叶圣陶集》第12卷第165页至167页)

朱永新解读: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德育工作都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德育工作最重要的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躬行实践。德性的养成与知性的形成规律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试图通过教科书为内容、德育课为载体的方式培养孩子的道德,无疑是行不通的。

叶圣陶先生提出道德不是挂在口头的语言、写在纸面的文字,而应该是贯彻一切行为的态度和精神。在日常生活之中,在游戏之中,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才能够真正取得实效。如在运动中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胜不骄败不馁的态度以及诚实的品质。

当然,道德品质的形成也需要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的滋润。所以,阅读,尤其是与那些伟大的著作对话,就显得很有必要。无论是那些伟大人物的传记,还是那些撼动心灵的小说,人类最伟大的智慧和情感,都蕴藏在那些最伟大的著作中。从中汲取道德的力量,会让我们的行为更加自觉。

亲爱的父母们,让孩子学会阅读,学会交往,学会运动,学会反思吧!道德的精神就在其中。

上一篇:为每个孩子创设独特的舞台 下一篇:气候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