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叶圣陶(十)

时间:2022-08-28 11:42:36

之一:尽信书不如无书

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的时候也应该明白,写在书上的东西并不是完全可以信赖的。阅读固然要认真,但是尤其重要的是要抱着批判的态度,要区别哪些是应该接受的,哪些是不该接受的,不能“照单全收”。不加区别地“照单全收”绝对不是妥当的读书方法,也不能提高自己的识别力。那末批判用什么作为标准呢?我想,用“此时”“此地”来作标准,大致不会出什么错。凡是跟“此时”“此地”相适应的,大概是可取的,当然还得经过实践的检验;凡是跟“此时”“此地”不相适应的,一定是不可取的,至多只可以供谈助而已,决不能作为自己的行动方针和生活目标。(《中学生课外读物的商讨》,载于《叶圣陶集》第11卷第112页)

朱永新解读: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古人对于阅读的一种态度。

读书需要带着怀疑的眼睛、批评的态度,那种人云亦云、照单全收的态度,只能培养储存知识的“两脚书橱”,而不能够灵活地加以运用。

所以,“读书贵疑”,学问学问,贵在发问。问,就是怀疑、质疑,去除疑问的过程,就是学问长进的过程。那么,用什么作为批评的标准呢?叶圣陶先生提出了“此时”与“此地”的时空观。也就是说,要把书本上写的东西,放到现在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重新审视。过去对的,不一定现在对;人家那里对的,不一定适合我们这里。

父母们在引导孩子读书时,不妨也注意培养他们提问的习惯、批评的态度,鼓励孩子挑战书籍。

之二:读书的时间从哪里来

阅读课外读物,首先不能不谈到时间问题。中学里科目繁多,各科的教科书和讲义都得在课外温习,还有笔记和练习等作业得在课外做,要划出充裕的时间来阅读课外读物,事实上是办不到的。上一次我说过了,阅读课外读物可以养成随时读书的习惯,这就要每天阅读,持之以恒,时间少一点儿倒不妨事。有的书读起来并无困难,一个钟头可以阅读一万字,即使要费点儿心思的,一个钟头也可以读五千字。就以五千字算吧,一本十万字的书,每天读一个钟头,二十天就可以读完,一年不就可以读完十八本吗?从初一到高三这六年里年年如此,不就可以读完一百零八本书吗?这就很可观了。一年里头还有两个不短的假期,暑假和寒假,都是阅读课外读物的好时机,假如每天读三个钟头,这不算太多吧,两个假期合起来作为八个星期计算,就有一百六十八个钟头,至少可读完八本书,六年又是四十八本。所以时间并不是不充裕,只要坚持不懈,成绩是很可观的。(《中学生课外读物的商讨》,载于《叶圣陶集》第11卷第112页至113页)

朱永新解读:

经常有父母说,孩子们学习负担已经够重了,哪有时间读书?那么,看看叶圣陶先生的这段文字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还是有的。许多埋怨没有时间读书的人,如果把自己每天的时间统计分析一下,就会知道,浪费的时间是非常之多的。看电视,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会飞逝;上网络,稀里糊涂半天就过去。更不要说与朋友侃大山、打麻将了。

关键是,你把什么事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如果你认为读书是最重要的事情,那么你一定会为自己找到阅读的时间。每天挤出半小时、一小时,休息日挤出两三个小时,对于一般的学生还是能够做到的。在我们许多“新教育”实验学校,小学生至毕业时阅读量超过1000万字的也大有人在。

所以,亲爱的父母们,和你的孩子一起阅读吧,每天哪怕挤出10分钟,也非常有意义!孩子一旦喜欢上阅读,他就会主动寻找阅读的时间,他将因此拥有一个新的世界!

之三: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无论读哪一类书,都必须使用工具书,如字典、辞典、图表等。要知道一个字的精密的解释,一个词语的正确的涵义,就得翻查字典和各科辞典。要知道一个地方的正确位置,就得翻查地图。要知道各种东西的实相,就得翻查各种图谱。要知道一个人物的经历,一件事情的概要,就得翻查年谱和大事表。工具书是不开口的顾问,会回答你的各种疑难;工具书又是包罗万象的博物馆,能让你查考各种想知道的事物。个人要置备所有的工具书是办不到的,你得尽量利用学校图书馆和公立图书馆里的工具书。在阅读各种课外读物的同时,你得熟悉各种工具书,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中学生课外读物的商讨》,载于《叶圣陶集》第11卷第114页)

朱永新解读:

在叶圣陶的时代,还没有网络,没有百度、谷歌等现代搜索方式,所以必须利用各种各样的工具书。字典和词典、年谱和大事年表、图谱和百科全书,等等。

现在,各种各样的工具书越来越电子化了,甚至诸如《大英百科全书》这样传统权威的工具书,也已经只出版电子版了,但是,学会搜索查证,仍然是读书的重要方法。

读书的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原有知识体系与现在学习的知识之间建立有效联系的过程,及时弄清楚新的知识,无论是一个生字、一个词,还是一个典故、一段历史,对于正在学习的学生都有着重要意义。这些疑惑,就像拦在前行道路上的一个个障碍物,搬掉它,就能一步一个脚印,能走得更稳更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父母们应该帮助孩子学会使用各种工具书,掌握运用网络查询知识的基本技能。

之四:如何读书才有效果

有的书比较容易读,读起来用不着花多大的力气,有的书比较艰深,读起来并不怎样松快。但是无论什么书,都不能让眼光像跑马似的溜过就算,一定要集中心思,把注意力放在书上。这是第一。第二,一口气直往下读,不如每读一段,稍稍停一停,回过头去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说了些什么。一口气往下读往往不能消化,好像囫囵吞枣一个样;停下来想一想就像咀嚼一个样,才能辨出真的滋味来。对于第二类和第三类的课外读物,尤其需要下这个功夫。第三,想到了什么,不妨随时提起笔把它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想的时候往往比较杂乱,比较浮泛;写下来就非有条有理不可了,非切切实实不可了;所以写读书笔记是督促自己认真阅读的一个好办法。读书笔记或者采用列表的形式,或者采用杂记的形式,可以根据所读的书的性质而定。(《中学生课外读物的商讨》,载于《叶圣陶集》第11卷第114页至115页)

朱永新解读:

读书如何才更加有效?中国古代学者有许多精彩的论述,如朱熹的《朱子读书法》就曾经提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记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等方法。

叶圣陶先生在这里主要讲了三种方法,一是集中心思,细读慢品,不能够浮光掠影、一目十行;二是边读边思,停停想想,不能够囫囵吞枣、放马平川;三是读读写写,及时做笔记,笔记是思考的真正开始。“新教育实验”提倡对名著应该“啃读”,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当然,一般的书籍,快速地浏览也不是不可以,简单掌握书中的内容也是一种方法。但是,对于那些解决根本问题的根本性书籍,则需要细嚼慢咽,需要与它进行深度的交流、对话、批评、质疑,所以,读书笔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叶圣陶先生还提出,好的读书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提高阅读的成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注意阅读书的序言、后记等,对于快速了解书的内容就十分有益。

所以,父母们不仅要重视孩子的阅读,而且要教给孩子正确的读书方法,帮助他们提高读书的效率。

之五: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

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有两种习惯是必须养成的。哪两种习惯呢?一是自己学习的习惯,一是随时阅读的习惯。无论什么事物,必得待教师讲授过了才去关心,教师没有讲授过的,即使摆在眼前也给它个不理睬,这种纯粹被动的学习态度是万万要不得的。你们大概听说过“举一反三”的话吧,教师的讲授无论如何详尽,总之只是“举一”;学校教育所以能使学生终身受用,全在乎让学生受到锻炼,养成“反三”的能力。教师决不能把学生所需要的事事物物一股脑儿教给学生,学生在一生中需要的事事物物却多到不可以数计,如果没有“反三”的能力,只有随时碰壁而已。所以,纯粹被动的学习态度必须彻底打破。学生不应该把教师的讲授看作学习的终极目的;教师的讲解只是发动学习的端绪,学生必须自己再加研求,才可以得到能运用于实际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即使教师不曾讲到的,不曾给过端绪的,学生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也必须自找门径加以研求,这才是自动的学习态度,也就是自己学习的态度。(《中学生课外读物的商讨》,载于《叶圣陶集》第11卷第106页至107页)

朱永新解读:

学习是一种自我探索的过程。任何学习活动,如果离开了学习主体的主动积极的努力,都将一事无成。

叶圣陶对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十分关心。他认为,如果学生只是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老师讲授以后才去关心,而老师没有讲的东西不予理睬,一定是一事无成的。老师的讲授最多是“举一”,如果学生没有“反三”的能力,就不会有真正的收获。一个优秀的学生,应该在老师规定的内容之外,在老师不曾给过端绪的地方,自找门径加以研求,这才是自动学习的态度,也就是自我学习的态度。而且,仅仅有态度是不够的,只有把态度化为习惯,才能够真正地巩固下来。

叶圣陶的这段论述,对于父母们也很有启迪意义。应该鼓励孩子自我学习自己探索,学老师所未教,才能够有真正的成就感,才能够把学习视为快乐的事情,才能够从主动学习变为积极创造。

上一篇:教育现代化我们能做些什么 下一篇:引领方法积累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