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和制度创新

时间:2022-10-03 03:11:18

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和制度创新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农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测算和竞争力形成的多方面国际比较,中国主要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已经处于劣势。当然,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形成取决于多个因素,在中国关键是尽快制度创新,如同家庭承包责任制在中国的意义。毕竟,财富不仅是资源禀赋决定,更多是源自理性化的制度和创新。

一、农产品竞争力形成的国际比较

一国的农产品竞争力取决多个方面。为此,需对形成农产品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国际比较,找出我国农产品缺乏竞争力的原因所在。

(一)农业生产资源的国际比较

农业生产资源包括土地、林地等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及农业基础设施、资本等,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现实和潜在竞争力的体现。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虽日益下降,但土地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源往往决定着不同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在人多地少的国家,农业发展偏向选择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技术,采用以农户家庭为主的小规模经营方式,农产品的价格较高,如中国;反之,选择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采用以农扬为主的大规模经营方式,农产品价格较低,如美国。同时,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减少是以商品性农业发展作为推动力,而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会使农业分工专业化,会加强生产者竞争和科技的应用,表明农业所处的阶段越高,反之越低。如表1表明中国农业和这些国家的农业在发展阶段上的差距,这也导致中国传统耕作方式和发达国家大规模机械耕作的现实。

(二)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

在国际市场上,决定农产品竞争力的主要是价格,而这主要取决于生产成本。中国的主要农产品在生产成本上既有劣势,又有优势(见表2)。当然,还有一些政策成本,导致中国农产品交易成本很高。如地区垄断,为使屠宰税不外流,严禁生猪销往区外,或者重复征税;国内运费的垄断定价和收费,如铁路运费和铁路建设基金的征收;公路的频繁检查和高额收费使得许多农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的流通受到严重影响;垄断性货运航空运费高于其他国家,见表3,这对花卉等鲜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也是非常不利的;在粮食方面,主产区仍然实行计划性很强的流通政策,是影响粮食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三)农产品质量的国际比较

质量是农产品竞争力的另一重要因素。我国的稻谷生产成本低于美国近一倍,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我国的稻谷出口量不及产量的2%,其他的畜产品和水果也与此类似,如表4。首先,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重产量而不是质量,主要是初级产品的生产,没有系统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即使有,也达不到国际标准。其次,我国的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基本是一家一户,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几乎是空白,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过高,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如浙江一些地方的茶叶。同时我国农产品质量不高也有主观上不讲信誉的因素,假冒伪劣,严重影响国际形象,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是市场经济中致命的短期行为。

(四)政府对农业保护的国际比较

农业是弱质产业,这决定了农业是需政府保护的产业,各国对农业的保护程度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小。如表5所示,我国对农业的保护处于最低水平,反而农民每年须交纳数以千亿的税费,法国每年给农民补贴人均相当4万元人民币,作为发展中国家印度不仅不增加农业负担,而且还提供免费教育和医疗。我国农产品何以竞争?

同时,还承担一定的“政策性”职能,在我国更突出。这决定了政府应主要承担农业科技投资,以及政府对其投资强度(农业科技投资占农业GDP的比例)要高于总的科技投资强度。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政府科技投资强度平均为2.8%,而农业高达3.4%;同期英国分别为2.05%和2.29%,美国是3.34%和3.50%,而我国分别是0.60%和0.20%。可以说我国对农业的科技投入是世界最低的,而农业科技既是现实的农业生产力,又是潜在的农业竞争力。

(五)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国际比较

国际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经营主体与市场连接的有效形式,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竞争力与组织化程度正相关。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由集中变为分散,农业生产组织恢复到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限制了农业的市场化、集约化和社会化,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竞争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这种传统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此类似,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极低,没有一种组织把农户较好地组织起来。而发达国家的农户一般都参加了合作性的经济组织或行业协会,如日本的农协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农会。2002年美国新奇士柑桔协会来中国推销柑桔时,我国的桔农还在各自为战。

二、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创新

(一)加快农业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目前的农业管理体制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管理机构多,职能分散,部门分割,造成了生产、流通、加工和贸易的严重脱节。我国在精简和重组农业行政机构的同时,实现政府管理部门向宏观管理、信息服务的职能转变,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一个高效的、协调的、统一的“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业宏观管理体制。这是确保我国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同时,要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市场化建设,降低农产品的交易成本。根据地区贸易理论,大国国内的区际贸易可以提高该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防范风险能力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但目前在我国地区之间的各种体制非常突出。因此,必须形成一个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二)加快我国的农村城镇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取得较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首先,农业的规模化必须导致大批农民离开土地,没有城镇化无法容纳大量剩余劳动力。只有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得农村人口能够得到大幅度的降低,提高农业劳动力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从而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特别是活劳动的耗费降低,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也将大为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也将提高。

其次,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也需要农村城镇化建设。我国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较低与农业产业化的比较优势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样关系密切,大多以初级产品形态进入国际市场,农产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不能有效发挥。依托农村城镇化,建立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到运输及各类服务的产业链,既解决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同时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这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及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战略。

(三)构建符合WTO的农业支持体系

加大对“绿箱”政策的投入:(1)加强农业科研和推广投入。无论是土地生产率的提高,还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是以科技进步作为原动力的。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更需要科技做支撑。(2)加强对农民和涉农企业的培训。农业企业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对发挥农业生产者和加工者自身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这不仅包括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农业技术的培训,也还需要进行转业方面的培训,以促进农业劳动力的外流。对涉农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可能比给予企业各种补贴所带来的收益要大得多。(3)加大对动植物疫病防治方面的投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水平。(4)加强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标准体系、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和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所应当担负的重要职能,也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提高营销效率的重要途径。同时,改革和调整“黄箱”政策支出,提高财政使用效率,尽量减少中间环节的损失。

调整重点是:(1)将国有粮棉流通企业推向市场,逐步取消国家的巨额财政补贴。(2)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包括出口基地建设的投资补贴,这会促进主要产品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3)增加对农业投入品尤其是种子的补贴。对种子补贴的实际作用效果远远超出减少农民生产成本方面的意义。通过补贴种子,可以有效地实现区域化统一品种种植,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并有利于实现优质优价。(4)对一些特殊产品如新疆棉花提供运费补贴等,对所有农产品的铁路运输取消铁路建设基金的征收,建立全国的农产品绿色通道,对农产品的公路运输取消不合理的收费关卡。这些措施不仅会降低我国农产品在流通环节方面的成本,还会大大提高一些鲜活产品的质量保鲜程度。(5)增加对农产品营销设施建设的补贴,包括农产品加工、储藏和运输。尤其是对新发展起来的各种农业合作组织。

(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要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进行组织创新。我国现阶段主要是通过“公司+农户”、“市场+加工企业+基地(农户)”和“合作社”等农业经营模式,把习惯于各自为政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全过程的产业链。同时,要组建地区行业协会,这样,有利于农产品增强竞争力与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对于我国来说,土地资源和资本有限,劳动力资源丰富,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减少棉、粮、油等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增加优质水果、蔬菜、花卉、肉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提高我国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当然,必须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确保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五)积极推进农村税费的减免

加大财政对农村支持力度,把农民一切不合理负担减下来。我国农业GDP仅占15%,养活了70%的人口,还要承担广大农村教育、道路等公共品安排,承担千亿元的税费。从一定意义讲,土地对农民来说,其主要功能是“安身立命”之本。世界上没有哪种经济学认为社保资金应该纳税。在我国农村,收税成本极高,下发扶贫资金同样付出极高成本,这是一个悖论。在我国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最直接方法应是减免农业税费。具体方法可以有两种:

一是在已经进行了税费改革的地区,按比例减免税费。即将税费改革的计算基础(常年产量和规定价格)作为直接补贴的基础,然后根据国家财力确定直接补贴率。在具体操作上,不是向农民发放补贴,而是直接表现为税收的削减。国家的补贴不是发放给农民,而是转移支付给地方政府,弥补地方政府由于农业税费减少而发生的财政收入减少。随着国家财政支出能力的增强,可逐步增加补贴强度,相应减少农业税率,直到减少到零。这种方法极为便利和有效,操作上不增加任何成本,补贴效率为100%。二是在没有进行税费改革的地方,按税费项目减免。可按先后步骤,分别取消现行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再取消村提留。为此,国家要建立规范的对地方政府实行转移支付制度。其实,在中国,人均GDP达1000美元,依据国际经验,是“以工补农”的阶段,每年增加2000亿元的财政收入为此奠定了基础,关键是给农民补贴待遇。

(六)培育农业资本市场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一个有机资本不断提高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国际经验看,没有资本市场是很难获得农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比如,世界上最大的18家涉农企业都是世界500强企业,同时也是活跃于国际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从我国的情况看,国内许多地区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已具备进入资本市场的条件和能力。因此,要尽快扩大农业上市公司规模、发行农业建设债券和专项债券等培育和建立农业资本市场。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上一篇:着力发展带动作用大的高新技术产业 下一篇:江西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