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加速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思考

时间:2022-10-17 09:13:18

安徽加速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思考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崛起,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面对这一态势,作为长三角近邻的安徽省,应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审时度势,加速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一、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安徽崛起的现实选择

在我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及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三大经济圈中,长江三角洲地区凭借特殊的区位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配套能力、雄厚的人力资源、高效的政府服务以及上海的国际地位等,在区域发展竞争中脱颖而出,迅速崛起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圈和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其作为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增长极的作用已经凸现。

一是成为我国经济接轨世界的平台。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吸引国际资本的“强磁场”。200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议外商投资的增量部分占全国的52.7%;实际到位外资增长49.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8.2个百分点。长江三角洲地区还是我国对外经贸的重要窗口,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进入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前沿。

二是成为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200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5.9%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0.4%的国内生产总值、23.4%的财政收入和32.2%的外贸出口。同时,在跨国投资的推动下,长江三角洲正在成为西太平洋地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的示范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市场化进程在全国领先,政府具有强烈的改革和服务意识,体制创新能力强,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强烈的示范和带动效应。

对安徽来说,加快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努力实现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是实现加快发展、迅速崛起的现实选择。

一是有利于打造加快发展的平台。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将不仅有利于安徽吸引更多的国内资本,而且还能够利用长江三角洲这个平台,更多地吸引境外跨国公司等在安徽设立生产基地、分支机构,引进相应的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信息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能力。

二是有利于拓展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长江三角洲以及与其联系的国内外市场空间巨大。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实现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经济交流与合作,将有助于安徽拓展在国内外市场的空间,保持促进经济加快发展的强大需求能力,增强经济发展能力。

三是有利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融入长江三角洲的过程,也将是安徽在经济运行机制、交通设施、市场体系、产业发展等方面与长江三角洲逐步对接的过程,这有助于安徽不断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内外环境。

四是避免经济发展边缘化风险。长江三角洲地区在一体化和协调发展模式下,各地与外部的经济合作、商品贸易等更容易在两省一市内部发生。同时,长江三角洲凭借优越的条件,对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形成了强大的“磁场”,优质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向这一地区。如果安徽不积极主动地融入长江三角洲,就有可能成为一体化区域之外的边缘地带,导致与发达省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二、安徽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驱动因素看,安徽融入长江三角洲有三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一是与长江三角洲同处于一个经济区域。安徽与苏浙两省紧邻,与长江三角洲同属于华东经济区,有着长期交往的传统,近年来双方的相互交往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二是与长江三角洲在经济发展上互补性很强。加工制造业、能源、优质原材料、农副产品、旅游等产业是安徽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前景的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互补性很强,具有联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基础。

三是长江三角洲已经步入向外扩张发展阶段。在自身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下,长江三角洲一部分产业资本已经开始向外转移扩张,安徽是承接转移的前沿。从长江三角洲的发展趋势看,必然会发展到将包括我省在内的更大地区纳入其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配置,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长江三角洲又处于一体化发展的起步阶段,内部基础设施网络、市场体系、产业布局等正在逐步磨合形成,这为安徽加快与长江三角洲进行对接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当前制约安徽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主要因素:

一是经济落差大。200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GDP已超过3800美元,安徽还不到1000美元,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差距大。

二是产业结构层次也有较大差距。目前长三角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而安徽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融入长三角主导产业有一定难度。

三是观念和机制上的差距。在思想观念、市场机制、对外开放等方面,安徽也与长三角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对融入长江三角洲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四是长江三角洲周边地区的竞争压力。江苏省制定了新一轮加快沿江开发战略,推动苏中地区更快融入长江三角洲;浙江省的一些地区也在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融入长江三角洲的进程,这些都给安徽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三、安徽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基本思路

根据上述分析,安徽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念、机制等方面的对接为前提,以产业关联和市场统一为核心,以政府推动和政策协调为保障,努力消除与长江三角洲在经济运行机制上的差异和地区壁垒,形成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概括起来就是,主动接轨、优势互补、突出重点、梯次推进。

(一)主动接轨

首要的就是安徽要在思想观念、体制环境、交通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等方面尽快与长三角地区接轨,努力创造良好的对接环境。

一是在观念上接轨。努力营造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进取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在思想观念上缩小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差异。

二是在机制上接轨。加快机制创新的步伐,在企业改革、招商引资、对外经贸、薪酬制度改革等方面试行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同的政策,并逐步推广,努力消除安徽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政策环境上的差距。

三是在交通上接轨。重点构筑面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铁路、公路、航空、航运和管道运输等多路快速通道,缩短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距离。

四是在市场体系上接轨。加强协调,努力减少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安徽在市场准入、货物流通等方面的设限,共同制定、执行区域性市场政策,如统一产品认证、各省市著名商标共享同等待遇以及企业监管信息共享等。

(二)产业互补

产业互补、互惠共赢是推动安徽融入长江三角洲的关键所在。

一是充分发挥重点产业的优势,加快形成与长江三角洲水平层面的产业关联。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组织实施“皖电东送”工程,建成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紧抓世界休闲博览会和世博会机遇,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企业合作、旅游市场对接,建成与长江三角洲统一的旅游网络。适应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市场需求,着力发展优质水产、畜禽、蔬菜、园艺、茶叶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建成长江三角洲地区稳定的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加强农村劳动力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有序流动,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劳务供应基地。

二是提高产业配套的水平和规模,加快形成与长江三角洲垂直层面的产业关联。加快招商引资和技术进步步伐,大力发展电子元器件、优质材料、汽车零部件等产业,主动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尽快深入到长江三角洲产业发展的链条中去。

三是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加工制造业。积极寻求国际国内合资合作,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层次,壮大非金属材料、机械装备、汽车、家电、煤化工、中药加工等产业,努力达到国内、国际领先水平,将安徽建成长江三角洲加工制造业基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突出重点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中,上海是中心。上海正在向世界级城市的目标迈进,产业结构层次高,金融、贸易、航运等服务业发达,市场容量巨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云集。目前已有18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中国大公司总部进驻上海,46家区域性、全球性研发中心,以及40%的驻华外商投资性公司设在上海。多家公司地区总部进驻上海,向周边地区辐射的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和物流等难以估量,它所释放的巨大能量对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安徽融入长江三角洲科技区必须高度重视与上海的合作,在产业、物流、外资、市场、贸易等方面加强与上海的全方位接轨,努力成为上海的生产基地、出口基地。与此同时,加强与浙江的合作。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省区内经济发展相对较为均衡,对外扩张能力强,是来安徽投资最多的省,应该作为吸引内资的一个重点省份。江苏吸引外资规模大,产业基础雄厚,安徽可以通过嫁接与“借船”,吸引外资并进行产业合作。

(四)梯次推进

安徽各地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融入长江三角洲,不可能齐头并进,必须从实际出发,分层次推进。沿江地区和合肥等市发展水平较高,产业基础较好,交通条件便捷,应当率先融入,努力形成安徽接受长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和幅射的桥头堡。宣城、滁州、黄山等紧邻长江三角洲的地区应发挥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快速通道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安徽全面融入长江三角洲的两个扇面。其他地区也要发挥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努力扩大招商引资,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高产品竞争力,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同类产品的首选供应地。

(作者为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上一篇:跟踪模仿和自主创新 下一篇:“十一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