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干预对高脂血症改善效果的观察

时间:2022-10-03 01:34:22

综合干预对高脂血症改善效果的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干预对部队干部群体高脂血症的改善效果。方法将某部官兵年度体检中血脂异常者67例,分为对照组34例和干预组33例,对照组照常生活饮食,干预组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健康教育、危险评估及个体化饮食、运动等综合干预,比较两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项指标的有效率。结果干预组TG、TC、LDL-c三项指标的有效率分别是66.7%、78.8%、90.9%,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是35.3%、52.9%、47.1%,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高脂血症;干预;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5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9-0017-02

高脂血症是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液中一种或几种脂质高于正常,可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两者兼有。脂代谢紊乱与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近年来高脂血症在部队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通过体检发现血脂异常者并予以早期干预,是广大基层医生在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中面临的重要任务。而目前的干预方法多样,在不同人群的干预效果不同。为此,作者为某部队年度体检中血脂异常人群确立“高脂血症综合干预方案”,对体检人群中筛选出的高脂血症患者进行为期2个月的宣传教育和综合干预治疗,以此来探讨部队高脂血症综合干预方式的可行性。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某部队年度体检中血脂超标人员67例,男性56例,女性11例,年龄40~67岁,平均49岁。以自愿参加为原则,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33例(男性28例,女性5例,年龄42~67岁,平均49岁);对照组34例(男性28例,女性6例,年龄40~64岁,平均50岁)。两组均衡性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两组在综合干预前、后均由同一检验机构测量空腹血脂水平,包括以下三项: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异常判断标准为TG>2.3 mmol/L、TC>5.17 mmol/L、LDL-C>3.1 mmol/L。(2)为期2个月对干预组实施相关干预:首先,请专家进行高脂血症健康教育,发放书籍,介绍干预措施,明确责任医生并强调患者配合;其次,进行饮食干预,由卫生部门与军需部门共同制定包含早、中、晚三餐的营养推荐食谱,工作日的午餐由军需食堂设置饮食专区,为患者提供降脂食品,早晚两餐及节假日期间要求患者在家里按营养食谱进食;再者,进行运动干预,在快走散步、慢跑、羽毛球、器械、登山等健身项目中选取2项运动方式,在医生指导下,坚持运动锻炼。

1.3统计学处理 对干预的有效性进行卡方检验,完成定性分析,然后进行两组间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以P

2 结果

本研究人群干预前血脂基线水平:TG异常者占40.2%,TC异常者占62.3%,LDL-c异常者占49.6%,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前血脂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卫生部1998年制定的《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3个指标的任意一个不升高即作为干预有效,干预组总计有效78例(78.8%)、无效2l例(21.2%),对照组总计有效4|6例(45.1%)、无效56例(54.9%),干预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13,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和患有高脂血症的人逐渐增多。高脂血症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它发病率高,在我国约有900万人患有高脂血症。已经证实,高脂血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控制血脂水平能明显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要做好高脂血症的预防工作,最简单、成本效益最为合理的方式就是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本研究结果发现,干预组与对照组在降脂有效率上有差异,说明通过规范的健康教育、改变不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的综合干预能有效地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对促进血脂异常人群健康能起到明显的作用,是可行的。研究发现,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后,病人的腹围、体重指数、血压、血脂水平均明显下降,吸烟、酗酒比例明显减少。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治疗的重点内容。合理膳食、控制体重、戒烟等均是预防心血管病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的结果也提示,集中进行的高脂血症综合干预,在部队系统的中高级干部和老干部保健工作中更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军营生活具有群居性、行动的一致性等特点,比其他人群对于此类干预活动的依从性更佳,从而保证了干预治疗的效果。同时充分利用军营的宣传教育优势,大力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增强官兵健康水平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疼痛健康教育与评估记录的临床应用 下一篇: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外伤性胰漏的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