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探究

时间:2022-10-03 01:18:49

初中文言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探究

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

国家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后,初中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既关系着学生升向高一级学校后的语文学习,也影响着初中毕业后就走进社会的劳动者语文运用能力的高低,因此初中的语文教学在学生以后的成长历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在初中学生中却流行着语文的“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学生为什么怕读文言文?对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首先是学生主客上缺乏必要的学习动机。

文言文的作用之所以被广大中学生漠视,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的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学生因无法学以致用而缺乏必要的学习动机。学生在课本中接触文言文外,在生活中就无法接触文言文,更不会以文言为媒介进行交际和思维;适合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也是现代汉语,不学文言文也可满足阅读的需要。因此文言文无法学以致用,因此学生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无法产生认知上的联系,这样就缺乏一种为了生活和表达地需要而产生的学习动机。

(二)其次是文言文客观上存在的时代隔离感。

因为文言文的产生年代和运用现代汉语作为交际手段的现代生活相隔久远,文言文中的古代汉语知识与现代汉语差异太大,缺乏语感基础,不易感知,不经必要的语言训练,已经很难读懂和理解。而且学生没有古代汉语基础,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除了诗歌以外没有经过专门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学习(即使到了初中也未作重点要点要求),即使是诗歌也只限于背诵积累,理解其大致意思就行,对于文言文的字词句知识极少涉及,因此习惯依靠现代汉语的特点来遣词造句的初中学生,对于一下子在课本中出现文言文,自然感觉陌生,在理解和掌握上也得有一个缓慢适应的过程。

(三)文言文教学要求的单一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考察他们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不能用太多的时间对学习文言文的工具性知识(词法、句法等)进行系统指导训练。因此除了串讲、点评等方法外别无它法,使得学生无论是细部的了解还是总体感悟都只能靠识记为主,颇有囫囵吞枣的感觉。由于教学要求上的单一性导致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也使学生学久生厌,自觉不自觉地疏远了文言文。

由于以上原因,学生“学”文言文和教师“教”文言文的目的自然就殊途同归――“应付考试”。因此就有不少学生甚至教师也提出“学习文言文究竟有什么用”的质疑。难道小学到初中的语文课本中的120篇诗文的教学,就仅仅为了应付考试中的分数?否,之所以会产生这样误解,在于“学”者和“教”者的急功近利,没有认识语文的特点,更没有认识到文言文在人们终身学习、传承文明、提升人格方面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标,应给文言文怎样的地位和赋予怎样的意义呢?学生在初中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从开始接触文言文到背诵积累文言文,如果在这个阶段中没有掌握阅读文言文基本的古代汉语常识,没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和科学的阅读方法,就仅仅靠死记硬背的记住几十篇古代诗文,要想在高中阶段完成文言文的教学目标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我们就从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两个角度来分析,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必要性。

(一)从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来看

1、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汉语必备的基础和工具。学好文言文,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知识,了解汉语源远流长的历史,热爱我们丰富的汉语文化。白话文中文中存在着大量的文言文词句,我们在学习词语“唯你是问”“何罪之有”时就有必要运用言文言中的倒装句的特点向学生解释;“赴汤蹈火”“走马观花”中的“汤”和“走”则涉及了词义的变化知识;一个词语可能是一段难忘的历史或深刻的道理,如成语故事“破釜沉舟”“指鹿为马”“坐井观天”“拔苗助长”“塞翁失马”“讳疾忌医”等;一种修辞映射出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如避讳中的“正月”“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中的“人风”;一句名言反映出古代仁人志士的精神和品格,如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学习态度、孟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砺志治国之道、柳宗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忧民之情;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体现出政治抱负、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傲岸的品格……

2、文言文是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工具。

许多优秀的文言文是我们写作的范文,是我们创作的题材,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素材。由于文言文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各种时期的人文风俗、社会生活学习文言文,可以积累可供借鉴的名人史事等作为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古为今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作品题材、反映事物的角度、风格等借以提高现代语的写作能力。中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大量时间用于练题而忽视了语文的课外阅读,因而无法积累相应的素材,写起作文来难于上青天,因而出现了“学语文,怕作文”的怪现象。阅卷场上教师为求速度打印象分。因此有的语文教师在临考前指导学生背几篇不同题材的范文以“灵活”应对考场上的作文题目。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缺乏必要的写作训练,写起作文来空洞无物、矫揉造作、无中生有,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语言上的简练、传神、富有韵味;内容上的言之有物、真情实感、反映时代、关心时事;形式上的结构精当、构思巧妙。

(二)从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角度出发,初中文言文教学具有以下作用

1、文言文在拓宽中学生认识方面的作用:人能亲自去感知认识社会的方式和时间是相当有限的,但人的求知欲却是无止境的产生于不同时代古人之手的文言文作品,从本质上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生活的真实,而今人能通过这些文学作品,能尽可能地认识到历史的本来面目。从原始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遂肉”中了解到原始人们捕获禽兽的过程,从远古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中认识到了原始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崇拜以及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从《桃花源记》中认识到了东晋末年社会的动荡和黑暗,从《捕蛇者说》中认识到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从《儒林外史》中认识到封建科举对读书人的毒害……

2、文言文在提升中学生人格方面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具有的认识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求真”精神,而文言文具有的提升人格的作用则侧重于培养学生“向善”的品质。这方面的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来实现的。我们的传统文化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内涵,传统文化中诸如生命意识、宽容意识、责任意识、超越意识等等,都是当代中学生需拥有而缺少的。所以,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视,就是对语文素养的重视,就是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

总之,在初中阶段一定要重视文言文的教育,要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文言的学习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神养料,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2]李如密,唐爱民,祝令华.现化教育理论[M].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

[3]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Transient Days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 下一篇:浅谈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与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