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移动学习行为研究

时间:2022-10-03 01:14:19

高校学生移动学习行为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移动学习行为的现状,分析了移动学习的起源、发展的情况及我国大学生进行移动学习的现状。尝试性地提出移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期建立起真正适应中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特点的移动学习模式。

【关键词】移动学习;网络

研究移动学习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理论层面讲,研究移动学习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制约因素,有利于深化人们对移动学习行为的认识,进而提升移动教学质量。在实践层面,关于移动学习行为的研究成果不但对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移动学习资源开发以及移动教学管理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有利于给教师提供动态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途径和手段,从而便于有效地组织学习活动、实施教学调控和进行工作反思等。

截止2016年1月,中国手机用户数已达13亿。手机媒体具有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随身、便携等优势,实现了实时接收、动态传播,是不受时空限制的移动学习的最佳工具,其广泛应用对大学生的学习形式、成效及教学策略将产生深刻影响。

一、移动学习为大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

当下大学生的学习形式,发生了从基于课堂教学的面授学习,发展到基于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络的电子化学习,再向以手机等移动设备为平台的移动学习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正如远程教育专家基更曾指出:“技术被广大受众所接受和拥有,从而促进了移动学习在教育领域内的广泛开展。”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手持移动终端的高度普及,为移动学习的广泛开展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移动学习因其移动性、便携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受到众多大学生的青睐,并成为学习形式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教学是一种“老师教,学生学”的“刺激―反应”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注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对象的知识传递,忽视学生对于自我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认为老师“教”这一外部刺激即可引发学生“学”这一内在行为,通过不断强化这种刺激,学生就可以形成自发的学习行为。但是“课堂中‘独白’与‘应答’追求了知识传递而忽视了意义的建构”。

电子化学习的概念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被提出以来,在个人电脑和互联网技术广泛运用的信息化背景下,把“现实中的学习延伸到了虚拟的网络世界之中。”这种学习方式拓展了“学校”固有的涵义和范围,初步解除了学习的时空约束,能够让学习者在教室之外的家里、办公室、网吧等固定场所,通过互联网与计算机进行互动以获取知识,搜集和分享浩瀚的学习资源,并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电子化学习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并能充分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

随着移动技术和无线网络的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移动学习快速兴起。移动学习是对电子化学习的延伸与发展。移动学习是以移动设备作为物质基础、依赖于无线网络、学习资源数字化呈现、能够实现情境化的互动,可随时随地随需进行学习。简而言之,移动学习是一种在无线网络环境下,通过移动设备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情境式互动的学习形式。“实际上是一种教学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的过程,学习者利用媒体在移动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完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学习者可利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进程进行自主学习,并能得到及时的反馈。

移动学习在移动中间件、上下文感知、无线射频识别以及智能终端等技术的支持下,将能实现和谐自然的情境互动,使学习者能够随心所欲的学习并沉浸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交织的信息环境之中。“就如同空气和水一样,自然而深刻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中。”从而实现理想的泛在学习:学习者能在自然状态下对周围的环境信息一目了然。移动学习的互动场域将从对移动设备的手动操作延展到日常生活的三维空间,学习者不必刻意的运用设备,普适技术对环境信息高度的可感知性将按照学习者的使用偏好和个性化需求帮助他们获得知识,并尽可能的“隐藏”起来,让学习者不会被技术的存在感所干扰。“知识将是个体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互动状态。”知识的习得将会和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活动融为一体。电子像框、电子显示屏、微控制器等设备终端将以其高嵌入性和可移动性日益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甚至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技术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在没有技术压迫感下随时随地学习,将是一种非常享受的理想学习方式。

二、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移动学习现状

目前,大部分学生对移动学习方式抱以积极的态度,在移动学习行为上没有大的技术障碍,正在形成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和交流的习惯,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解决学习问题、表达想法和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过,他们意志力不强,学习行为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提升意志力和坚持性,是当前大学生移动学习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此外,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整体上与性别、年级和家庭所在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大学生的移动学习行为能力在男女生之间并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主要不是由于网络操作能力造成的,而是来源于互动交流、行为坚持性、学习态度和在线偏好等方面,尤其是在互动交流方面。高年级的学生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的行为能力较低年级的学生要强,对刚入校的学生在移动学习行为方面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农村、城镇入学的学生可能由于上大学前使用网络比较少,在移动学习行为方面应该给予更多的帮助。大学生的移动学习行为与学校的性质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即大学生的移动学习行为能力在部属、省属和市属院校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移动学习活动设计、移动学习过程管理和移动学习行为调控等方面,针对不同人口特征的学生,分别给予不同指导和个性化支持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移动学习环境明显改善,数字化学习资源迅速丰富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移动学习行为对其日常学习效果已有一定的贡献,但贡献还不大,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值得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在借助移动设备进行学习时,很容易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为了消除其可能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应当立足于政府、学校、媒介内容开发商、以及大学生个人的多维角度尽快制定相应的引导对策,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合理的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学习。

首先,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应该正确认识到移动媒介的利弊所在,知识性、批判性的运用网络。对网络中海量且良莠不齐的信息,一方面要培养自己敏锐的信息意识,及时捕获最新的与自己专业相关或其他类信息,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增强媒介批判意识,坚决抵制不良信息,选择性的吸收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移动媒体的学习、娱乐功能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要过度沉迷以致花费太多的时间影响到课堂学习,要能够自觉的控制移动设备使用时间。对移动设备媒介的安全问题也要有一定的防范意识。

从学校与社会方面,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移动设备的素养教育,建立沉迷辅导机构,加强对大学生正确使用移动设备的教育和宣传,定期举办媒介素养专题讲座,让大学生认识到移动设备沉迷给学习生活带来的危害并帮助大学生形成合理的、科学的使用态度和习惯。

其次、移动设备已经成为大学生们必不可少的学习和通信工具,可是媒体所携带的各种垃圾信息猖獗泛滥,如果任其传播,不管不顾,将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造成极坏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之采取有效地管理。虽然我国已出台了一些网络规范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对于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针对性并不强。目前,我国还没有严格地实行手机实名制管理,这令一些不法分子在传播不良信息时肆无忌惮,给防治信息污染带来较大困难,我国应该尽快制定相对完善的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管理法律法规,努力推动手机实名制管理,为肃清手机媒体垃圾信息提供法律依据。

再次,大学生作为学生,应该以学业为主。网络内容提供商,可针对大学生群体提供丰富的移动学习资源,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移动学习需求。软件技术开发人员则应该正面利用“沉浸理论”中“挑战与技能的平衡会使人产生一种沉浸的体验”这一法则,提升学习软件中的趣味性和创新性,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目的。同时技术人员应该考虑到移动学习的片段性和不连续性,有针对性的开发适宜零散时间学习的学习资源并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度身定做相应的移动学习软件,让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需要学习。

最后,移动学习并不是万能的学习方式,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并不适合所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对于大学生学习成长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它不会取代书本和课堂学习,只是课堂学习、社会学习等学习方式的重要补充。因此学校和社会应该定期地举办读书月等回归传统阅读的活动,增加大学生纸质阅读的机会,培养阅读经典的耐心,让他们感受文化的沉淀而不是浮躁的片段化学习。同时可以举办专题讲座和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充实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加学生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学习沟通以及情感交流,这样有助于增强大学生与他人的互动交往能力以及获得适应社会的技能,以补充移动学习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德斯蒙德・基更.移动学习:下一代的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4,(6)

[2]杨刚,徐晓东.学习交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0,(2)

[3]孙默.移动学习数字出版资源平台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1,(7)

[4]陈松,方学梅,吴庆麟.未来指向动机与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及启示[J].教育探索,2010,(10)

[5]扈静静,魏忠.基于课程平台的网络学习绩效影响因素研究[J].黑河学刊,2014,(4)

上一篇: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 下一篇:如何做好小学思品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