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学习权研究

时间:2022-10-24 12:39:07

高校学生学习权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学生权利从传统的“受教育权”到现代的“学习权”理论转型,学习权逐渐成为当代高校学生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和法律上的普通权利。从法律角度分析,大学生学习权是一“权利集”,由一系列具体权利构成。制定统一的学生法并修改完善现行高等教育法律体系,是保障学生学习权、促进学生能动学习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学习权 高等教育 教育法

注:本文为浙江工业大学第十二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重点培育项目《高等学校学生权利研究》的成果之一;2011年度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高等学校学生权利研究》的成果之一。

随着教育法制伴随依法治国进程逐步完善和社会法律意识的进化,高校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权利意识也日益增强。教育学和法学对学生权利的研究已实现了从“受教育权”到“学习权”的理论飞跃。1985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第四次国际成人教育会议宣言特别强调学习权的概念,并对学习权的内容做了具体的界定,认为学习权不仅是阅读和写字而且是提出问题与思考问题、想象和创造、了解人的环境和编写历史、接受教育信息、发展个人和团体技能的权利。在此背景下,必须加紧对学习权在理论上的深入研究,以便我国能够在立法和实践层次上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强化学生权利保障机制。

一、高校学生学习权的性质与内容

学习权利是教育法律关系的重要内容,高校学生学习权是作为高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学生的重要权利。学生的受教育权或学习权是近代以来才形成的权利。

近代大学产生以来,学生从教育对象或者教育关系的客体跃升为教育关系的主体之一。牛津法律大辞典将大学定义为大学是由学者和学生构成的、负责发展、推动和传播知识的学术性机构。

从学习权一词的构造上看,它由学习和权利两个词构成。教育学意义上的学习是指通过阅读、交流、研究、实践等获得知识、技能进而提高素质的活动,学习的目的是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获取经验和知识,使身心获得发展,其本质是人类个体和整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所谓权利是指“直接规定或间接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内、主体以相对自由的方式享受利益的法律之力”。根据权利在权利体系中的地位、功能与所承载的社会价值,权利可区分为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基本权利又称宪法权利或者基本人权,而普通权利则是宪法权利之下的普通法律权利。学习权既是公民享有的宪法上的基本权利,又被法律落实为一种具体的法律权利。我国宪法第46条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高等教育法第9条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作为基本权利,国家和政府对公民的学习权负有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加以保障的义务;作为普通权利,一切社会主体都负有不得侵犯的义务。

涉及高校学生权利的法律散见于各种位阶的法律规范性文件之中,它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根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法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章)等。法律文本载明的学生学习权利包括平等权、知情权、结社权(狭义)、学习权、公正评价权、获得奖励权、获得学业学位证书权、勤工助学权、民主管理权和陈述、申辩、申诉及等程序性权利等十类权利。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明文规定或者推定的权利。比如,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40条规定:“学校应当维护校园正常秩序,保障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由此可以推出,高校学生应当享有“安宁权”。其他法律确认的公民或自然人的权利,高校学生当然享有,如生命健康权、姓名权、名誉(隐私)权、人身自由权及财产权等。

二、大学的使命与学习权的意义

正确认识高校学生学习权的意义,须先正确认识大学的使命。关于大学的使命是什么,人们的观念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纽曼《大学的理念》强调在科学领域对知识的传授功能(即教学),在人文领域对理智和自由精神的教育(即人格的养成),而教育家洪堡关于教学与科研统一的理念,改变了以往人们认为大学只是一个教育机构的观念,赋予大学以“科研机构”的属性。从此,大学除了知识传授外,更重要的是还负有知识创新(即科研)的使命。其观点被研究大学教育的人所经常引用。到了美国,除了知识的传授、创新之外,还加上了知识的应用即对社会的服务。迄今为止,在知识领域,一般对大学的使命通常理解为科研(创新知识)、教学(传授知识)和服务(应用知识)三部分。

高校学生的学习权是实现大学使命的必要途径。大学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需通过学生的学习权实现;社会要在延续其文化、道德传统并实现与时共时的创新,需学生通过学习将这些传统内化为其自觉认同的价值体系的内容,并推动其不断进步。作为高校主体的学生,只有真正享有学习权,才有可能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把大学教育推展至一个更好更高的学术水平。高校学生也只有真正享有学习权,才能养成现代公民人格,进而成为文化延续并创新的有生力量。基于此,正确认识并切实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利,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高校学生学习权的保障

如前所述,我国的法律对高校学生学习权的规定不可谓不详细,在理论上对学生学习权已渐渐获得认同。但学生学习权散见于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中,缺乏统一确认、保障学习权的法典。现有的法律规定存在位阶偏低和救济机制缺乏等问题,有些重要的权利(如学生的民主管理权),其法律依据仅仅是教育部的行政规章,学生学习权的实体规定往往缺乏相应的救济机制。

1.建议制定专门的高校学生法,统一保障高校学生的学习权。

在普通法系国家,尽管在诸多领域并不存在统一的法典。但是,由于独特的法律文化传统,在英美诸国,判例作为正式法源不但替代了成文法的不足,也有效克服了成文法机构僵化的弊端。这种法律传统和美国人寻求司法救济的习惯结合起来,形成了法律制度的良好循环,即成文法没有相关具体权利的规定,则人民可能通过诉讼,寻求司法确认其要求的合法性。若司法根据现有成文法和其他法源推导和确认了该权利要求的合理及合法性,就成了判例,这些判例就成为今后处理类似纠纷的依据因而形成判例法。这种良好的法律循环使得美国学校日常运作对法律依赖极大,在学生权利保障上面有充分细化的法律依据,操作性强。而具有成文法传统的中国,不存在判例制度,无论是法官还是公众,都习惯从正式的法源中寻求确认权利、救济权利的依据。基于上述比较,尽快出台一部更具针对性的《学生法》,规范学校运作并保障学生权利,已成为我国教育法制建设一项较为迫切的任务。

2.修改完善现行高等教育法律制度,为落实学生学习权提供保障机制。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依照章程依法自主办学。据新华网2011年5月11日消息,2011年我国共有2359所高等学校(不含军事院校和港澳台高校)具有招生资格。经查询高等学校的官方网站,具有自己章程的高校仍然相当罕见。作为界定高校与举办者(政府或其他社会主体)关系、校长与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大学章程都不存在,可想而知,高校的内外关系多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因此,一旦高校与政府的关系出现争议,将缺乏定纷止争的机制。近来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选任事件即为一典型事例。如果这一关系都无法可依,则高校内部学生与教师、师生与校长的关系更是只能延续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行政化机制进行处理。而在传统的行政化机制中,学生处于管理与服从格局中的服从者地位,其主体地位进而其学习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最高人民法院试图通过司法解释为审理教育纠纷提供依据,但是,如果不存在可资解释的法律,最高审判机关在立法法上并不具有创制规则的权力,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在专门的学生法制定之前,有必要修改完善现行高等教育法律,为保障学生学习权提供可能。

参考文献:

[1]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146

[2]李永红.法理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255

[3]彭志忠,向蓉.中美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比较及其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5:29

上一篇:如何有效开展高校学生会工作 下一篇:科学换位 共建和谐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