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时间:2022-10-02 11:28:32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一、 基本脉络

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的变迁,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在量的积累上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突破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的革命性变化。从世界范围看,人类脱离野蛮时代至今,经历了两次重要的社会转型:第一次大约发生在五六千年前,是从史前时代进入农耕文明时代;第二次开始于16世纪前后,是从农耕文明时代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就中国而言,以春秋战国和明清两个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别值得关注。

1. 春秋战国时期

在诸侯争战、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新兴地主阶级发起了一场持续一百多年的变革,完成了中国社会的一次重要转型。经济上,以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运用为标志,井田制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政治上,传统的贵族分封制逐步被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所代替,“封邦建国”的方式被统一的帝国所取代,社会成员结构从以贵族和平民为主体转变为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体。这次转型的重要结果之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的建立。

2. 明清时期

从全球角度看,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处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阶段: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从专制体制向民主体制过渡,从封闭型一元文化形态向开放型多元文化形态过渡。

就中国而言,在承袭数千年文明成果、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萌生着促使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新生力量。但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保守政策,如君主专权、文化专制、抑商、锁国等做法,加之当时的社会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制度缺陷,因此社会转型难以启动。鸦片战争爆发后,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走上探索现代化的艰难路途。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以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全力推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二、 基本规律

人类历史的进程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社会转型,能否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历史机遇,事关兴衰之大事。当代世界有影响的大国,几乎都是在历史进程中率先完成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国家。历史上,由于较早地完成了向农耕文明的转型,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代史上,由于未能及时完成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中国一度灾难深重,虽经一百多年的艰辛摸索与奋力追赶,仍是当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社会转型既包括旧社会体制的逐步破除,也包括新社会体制的全面确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因此,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互动和制衡。促成社会转型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人才和制度等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此外,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领导集团是否具有远见卓识,能否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历史机遇,对其能否及时完成社会转型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探讨社会转型问题,理性地认识蕴藏在这一历史表象背后的真谛,有助于看清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方向。

三、 基本内容和主要考点

夏、商、西周的制度;春秋战国的纷争和民族的融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进步的思想家;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四、 训练题

历史上,中国早期的国家是以宗法制为代表的制度所构建起来的,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后,秦汉时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回答1~3题。

1. 西周时建立的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扩大控制范围的政治制度是

A. 井田制 B. 分封制

C. 王位世袭制 D. 禅让制

2. 主张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传统主张的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3. 秦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革除东周以来割据称雄弊端的重大决策是

A.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B.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C. 修筑万里长城

D.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样一个大变动的时代。回答4~6题。

4.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使用范围的逐步扩大和牛耕的运用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不包括

A. 促使井田制瓦解

B. 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C. 强化周王室的统治

D. 引发社会变革的时代风潮

5. 下列观点中,体现出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期这一历史特征的是

①公作则迟,分地则速②分室则卑,大夫皆富③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④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6. 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对当时社会变革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阶层是

A. 士族地主 B. 雇佣工人

C. 自耕农 D. 知识分子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新现象。回答7~9题。

7. 下列明清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中,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A. 大顺政权的建立

B. 棉花种植由南及北地推广

C. 江南地区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工场

D. 采用八股取士方法选拔人才

8. 明末清初产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A. “西学东渐”的影响

B. “文字狱”的禁锢

C. 理学与心学的发展

D.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9. 明清时期,我国科技文化没有走向现代化的原因有

①专制主义空前强化②政府实行闭关政策③没有出现伟大的科学家④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高统治集团的决策事关国家的兴衰存亡。一个国家,只有依据国情和时代潮流作出正确决策,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材料二: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指出:“当战国开场的前后,秦在‘七雄’中算是最不雄的一国……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可以名之为‘革命’……”

材料三:康乾年间,清王朝曾出现了盛世局面,赢得不少欧洲人的羡慕。但在此后仅一百多年,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就被彻底改变。同一时段,英国在政治、经济、科学、思想和对外关系领域均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共同促成了这个岛国的神奇崛起。

(1)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战国开场”时秦的“国情”和所面临的“时代潮流”分别是什么。

(2) 从社会转型角度看,秦所取得的“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的“成就”主要指什么?请以孝公时期商鞅变法中的若干具体措施为例,简要分析这些决策与“成就”之间的关系。

(3) 在西方工业强国崛起时,乾隆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等方面采取了怎样的国策?请结合这些国策概括指出导致清王朝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

(4)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秦兴清衰的历史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 B2. D3. A4. C5. A6. D 7. C8. D9. B

10. (1) 国情:秦是七国之中最落后的国家,文明程度较低。时代潮流:农耕文明时代的到来,使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使统一趋势逐步形成。

(2) 成就:实现了从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完成了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转变。分析: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有利于调整生产关系;废除了贵族世袭特权,奖励军功与按功授爵,使秦人勇于战斗;废除分封制和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总之,这些措施顺应了时代潮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国家的统一,为秦取得上述成就奠定了基础。

(3) 国策:高度强化专制皇权;坚持抑制工商政策;屡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国际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上述国策导致中国社会内部出现的进步因素如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等难以成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的发展潮流而走向衰落。

(4) 最高统治集团的决策事关国家的兴衰存亡,必须依据国情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决策。

上一篇:“高峡出平湖” 下一篇: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创建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