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高中文言文注解几处新解

时间:2022-10-02 11:20:47

新课标人教高中文言文注解几处新解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新人教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基本是准确的,但也发现个别文言文注释存在以下问题:有的词语,编者给予新解,造成语义误解;有的费解处却又不做注释;有的注释不合语境。这都给古文教学和学习造成不便。现把商榷处例举几处,和大家一起探究。

一、教材编者另作新解,造成语义误解

《诗经·小雅·采薇》:“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语文课本翻译为:“我驻守的地方还不安定,没有人可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仔细思考,解释非常生硬。为什么说“没有人可委托”呢?其实是你愿不愿委托。前人已有较为明确的解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靡使,本又作靡所。”清人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中说:“此承上‘我戍未定’言之,言其家无所使人来问,非谓无所使人归问。”前文已重申“曰归曰归”,说明回家的消息已报告家人,至今未归,可推想:家人心急如焚,但我驻守的地方不确定,家人无法派人来问。“靡使归聘”的主语应是家人。

二、学生阅读费解处却没有注释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教材没有注解。新版《辞海》:“依依:轻柔貌。一说隐约可辨貌。”语义可通,但与下句的“霏霏(纷纷)”不能形成对仗,解释欠佳。清人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对此解释较为精确,考证也详明。马氏云:“《韩诗》薛君《章句》曰:‘依依,盛貌。’《车辖》诗:‘依彼平林’《传》:‘依,茂木貌。’则‘依依’亦当训盛,与《韩诗》同。依,殷古同声,依依犹殷殷,殷亦盛也。”

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句中,“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佛”字该怎么读呢?教材没注释。《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弃写台格以与之云:‘斩佛狸首,封万户侯,赐布绢各万匹。’” 元·胡三省注:“台格,宋台所立赏格也。佛读如弼。” 《诗·周颂·敬之》:“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毛传:“佛,大也。”郑玄笺:“佛,辅也。”陆德明《经典释文》:“郑音弼”(陆德明认为,“佛”读作“弼”是郑国的一种地方方言)。这里“佛”通“弼”。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古‘弼’字其音均与‘佛’近,故‘弼’可借作‘佛’也。”“焘”有覆盖之意,诸葛亮《请宣大行皇帝遗诏表》“迈仁树德,覆焘无疆。”“焘”又引申为庇荫。如:焘冒(荫庇)。“弼”有辅佐辅助之意。因此“弼”与“焘”有相近之处,古人的名与字,意义上一脉相承。因此“佛”字该读bì,作为中学语文教材应注出读音来。

三、注释不合语境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新版教材注释“濡缕” 为“沾湿衣缕”。联系语境会发现注释有误。这段文字是说明这把匕首非同一般,锋利无比。而用一把普通的匕首刺杀人,血流出来,也会沾湿衣缕。如果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普通匕首上,去刺杀人,人也会立刻死掉。难道燕太子丹用“百金”求得的匕首是一把普通匕首吗?可见教材对“血濡缕”的注释有误。由于匕首异常锋利,刺得很深,刀口又小,鲜血像一根丝线一样冒出来。“缕”不是衣缕,在这里应该是名词用作状语,“像一根丝线一样”,并且状语后置。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教材没有注释“斗”,注释“斗卮”为“大酒杯”。读者误以为“斗”有大意。考查文献典籍,“斗”则表“小”意:“斗帐”,小帐;“斗食”,古代俸禄微薄的小官;“斗室”,狭小的屋子;“斗筲”,《论语·子路》:“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斗筲”,喻人的才识短浅,气量狭窄。饶炯《说文解字部首订》:“斗当为枓之古文,本酌酒器而容十升者。”《说文解字》:“枓,勺也。从木,从斗。”《玉篇·斗部》:“枓,有柄,形如北斗星,用以斟酌。”饶说甚确。《史记·张仪列传》:“作为金斗。”司马贞索隐:“凡方者为斗;若安长柄,则名为枓,音主。”甲骨文“斗”字有柄,形如北斗星,像勺子的形状。“斗”的本义就是舀酒的勺子。后来借用为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说文解字》:“卮,圜器也。一名觛。”清代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应劭注〈汉书·高祖纪〉云:‘卮,乡饮酒礼器也。古以角作,受四升。’”由此“斗”为舀酒器,“卮”为饮酒器。故“斗”名词活用为动词,“舀酒”。 “则与斗卮酒”可译为“就给他舀了一杯酒”。

(李卫全 田力 安徽省阜阳市城郊中学 236061)

上一篇:《大学语文》教材辨正 下一篇:语文课程的性质与语文教学的再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