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明责促改制

时间:2022-10-02 11:00:15

医疗服务投融资界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领域,同时传来重磅消息。8月25日,中信医疗健康产业集团(以下简称“中信医疗”)与汕尾市人民政府签署《汕尾市直公立医院改革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合作共建”三家市直医院――汕尾市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和第三人民医院。

协议明确,中信医疗投入的资金等资源将与这三家医院现有资产、医疗资源进行合作重组。涉及资产重组、业务整合和人员融合等事项,双方将联合成立一家投资公司,具体操作三家医院的同步改制。

“这是近年来尺度较大的一个公立医院改制案例。中信医疗实现了众多社会资本无法企及的目标,即以资产为纽带参与公立医院改革运营。”一位中信医疗下属子公司负责人向《中国医院院长》评价道。他肯定中信医疗“占有股权”,必将实现更好的效益;同时,他透露新医院的建设也在双方计划中。

“不改革,难发展”

考虑到汕尾的医疗资源配置情况,计划建设新医院在情理之中。“协议”签约后的新闻会上,汕尾市卫生计生局局长叶侑升介绍,汕尾市医疗资源配置存在着“少”和“弱”的问题。

他详细阐述,“少”体现在:一是上规模、上档次的医疗机构比较少,每个县只有一家公立综合医院,有点规模的也只有2家,另外民营医疗机构也偏少;二是病床位数比较少,每千人口病床数为2.37张;三是职业医生数少,全市每万人医生数仅为14.66人。“弱”则体现在:医学学科设置不齐全、配套建设不完善、医学学科优势不明显。

作为广东省的欠发达地区,汕尾去年的公共财政支出为110个亿左右。

“和其他省的同类地区相比,少了约30~50个亿。我们的公共服务水平‘欠账’很多。”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汕尾市市长吴紫骊说:“医疗服务领域,不改革就很难得到发展。我们想通过改革,尽快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得实惠。”

以存量换取增量。这是此次汕尾市政府引入中信医疗参与三家市直公立医院改制的初衷。“虽然这三家公立医院是汕尾最核心的医疗资源,但它的净资产只有几千万。”市长吴紫骊直言,“靠财政‘增量’的办法已经明确行不通,如果不走改制之路,3年可以做的事,可能将花10年甚至是更长时间。”

政府已经明确了公立医院改制的动力与目标,但也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做更多的探索性工作,“比如国有资产的厘清、职工待遇、群众就医实惠等方面。”

政府明责“不缺位”

“一些同志认为医院国有资产的价值会不会没被充分评估出来,一些对这方面情况不是很了解的群众担心医院改革以后服务水平会降低、收费水而上升等。”吴紫骊向媒体传递的这些问题,确实是政府应该给公众明确交代的重要内容,更是其应担起的责任。

“把好事办实”是市长吴紫骊给予公众的承诺。他强调说:“群众的质疑,将倒逼我们做好工作的动力。特别在下一步协议执行中,我们将按照有利于改制医院发展、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职工基本权益以及有利于为老百姓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四个有利于’)的原则来开展合作。”

面对改制中一些现实问题,中信医疗健康产业集团总经理张继胜说:“风险转化是双方协议的基本原则之一。”他介绍,对于老职工身份问题,将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样过渡性的安排。对现有的职工都遵照国家原有体制安排,保证他们的待遇、身份没有变化。同时合理安排好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对改制后的公立医院完善组织架构。

在对于医院改制之后,政府将承担的责任,吴紫骊明确汕尾市政府“在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上,一定责无旁贷。”他承诺,政府将切实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绝不“缺位”。同时,有关职能部门在脱离“运动员”身份后,将更加做好“裁判员”,“加强监管工作”。

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对社会资本而言,二、三线城市充满了机会。有财经媒体曾表示,随着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价去除“以药养医”弊病,亏损部分地方财政难以也不愿补偿到位,将迫使更多地方政府同意引入资本来发展当地医疗。《经济观察报》更明确表示,“政策鼓励各地在保证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的良性正常运转下,其余医院亏损难以负担时可实行改制。”

汕尾市副市长骆金堤在会上介绍,与中信医疗合作,“解决市级公立医院改革问题”,只是汕尾市公立医院改革的序曲。他说:“第二步是对各县(市、区)公立医院的改革,第三步将是镇一级的卫生院。我们将按照‘四个有利于’和保障医院职工权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动医院稳定发展‘三大原则’,分期分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政府改制决心之大,可见一斑。

上一篇:治疗环节“4S店”缺失谁之过 下一篇:3D打印颠覆医学传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