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问题式教学的实验研究

时间:2022-10-02 09:38:04

初中数学问题式教学的实验研究

一、问题提出

笔者对我校八年级学生作了一次抽样调查,经分析发现,89.3%的学生只会模仿教师的方法,而不善于反思。76.4%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质问、思考和探索的习惯。这反映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学生的思维品质不利于提出数学问题。

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创新源于问题,因而,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有效设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校八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这两个班学生各条件平均,属于平行班。实验前,对实验班与对比班进行数学试题的测试,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比班平均分相差1.2分,计算Z=-1.48

(二)统计工具

用SPSS1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实验过程

1. 实验自变量:数学问题的情境设计;数学问题的多层次分解;数学问题的媒体辅助讲解;数学问题的变式。

2. 实验因变量:学生成绩的变化。

3. 问题式教学的几个过程

(1)数学问题的多层次分解

依据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从学生具备的知识开始,设置一连串的问题,带领一连串的思考,达到对未知的认识。 “问题串”可以有“串联”和“并联”两种模式,如下图。

(2)数学问题的媒体辅助讲解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由于较难提供生动、丰富的真实情境,造成学生对知识意义建构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为情境创设提供了有效工具。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传输手段,利用生动的画面、声像、视听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不是简单的根据数学问题增添一个生活化的情境,而是“要建立能揭示知识的起源、形成的经历及其发展逻辑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时,要尽可能减少一些干扰元素,增加能突出数学本质的东西,以促进学生数学探究。

(3)数学问题的变式

在进行数学问题变式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数学问题进行弱化变式、结构变式、类比变式、逆向变式等,将数学知识串成一条线,使得杂乱无章的知识形成一个体系,整个过程是逐渐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的过程。不要为了追求新颖题型、难题的教学而忽视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和学生能力的递进性,不能只是让学生感受“眼花缭乱”的变化,应该要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和数学能力都能循序渐进,呈螺旋上升式的发展。

4.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评价

通过问题式教学,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所增长,但如何评价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事实上,研究者已从托伦斯创造性思维测验中得到启发,对提出问题能力有新的认识,即用以表征提出问题能力的三要素:(1)问题的数量,体现学生思维的流畅性;(2)问题的种类,体现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问题的新颖性,体现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一个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数量较多,表明他在收集和处理问题信息时能产生大量有价值和意义的联想。当然,关注学生能否从不同角度提出不问题,对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十分必要的。对问题的新颖性判断,要注重问题的原创性和合理性,作为检测学生的思维创造性的依据。

三、数据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进行中测和后测,并进行平均数显著性水平检验分析,结果如表2、表3所示。

由表2、表3可以看出:从总体上看,在实验中期,实验班学生的数学测试成绩高于对比班,且在?琢=0.05的水平上有显著性的差异。

四、结论

(一)多媒体辅助,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媒体的限制,教学内容只能静态地传授,缺乏运动变化思想的渗透,这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在问题式教学时,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教师应该结合信息技术,充分挖掘问题的动态元素,对学生进行问题式教学。

信息技术在图形变换、动画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解题教学中,让问题中某些变量动起来,将会使学生触及问题的实质,解决问题时,体会到数学蕴含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例如,探索点的运动规律,既是几何教学的重点,又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难于进行“动态处理”,“动点”只能用黑板上的一个静态的“定点”演示,导致学生难于形成运动观。而运用信息技术,能使动点真正运动起来。

(二)问题情境化,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的提出是人们基于一定的情境,通过对情境中已有数学信息的观察、分析,产生质问、困惑,进而发现和产生新的数学任务或数学问题的过程。国内有贵州师范大学吕传汉教授在问题情境设置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情境是问题的根,问题是情境的心。学生的探究学习中的情境与问题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因果联系的有机体。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提出问题,情境是手段,问题是目的。

情境创设要联系的是“生活现实”。创设日常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已经形成一种风气,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数学的来源,理解数学抽象模型,很有好处。但是,过度强调数学的生活化,以为一切数学都是从日常生活来的,则是一种片面认识,因为情境创设还包含一种纯数学情境创设。

(三)问题的变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变式教学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特色。“变式”是在保持一事物本质属性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变换它的非本质属性,来突出它的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问题变式教学的特征是:通过问题各种变式之间,或改条件,或改结论等方式,掌握问题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来认识问题的内涵与外延,实现对问题多角度的理解。在数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多层次的推进,使学生渐进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多层次的活动经验系统。

教学中常常运用反例或辨析题制造认识冲突,以帮助学生把握数学本质属性,利用反例、辨析题和变式题进行教学属于变式教学的范畴,反例的特点是改变对象的本质属性而保持非本质属性不变,辨析题的特点是改变对象的非本质属性而保持本质属性不变。

(四)问题的分解,注重启发教学

“串联模式”通常是将一个大的问题肢解成若干小问题,通过小问题引领学生步步深入而得出结论,其优势是针对性强,学生容易操作,缺点是不够开放,有时会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而“并联模式”优势在于学生的独立思考空间较大,更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但针对性不如前一种强。这两种模式各有特点,我们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合理运用。

富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动下处于兴奋状态。因此,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精心地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串,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上一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情景教学法 下一篇:立足常态教学,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