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栏跑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时间:2022-10-26 08:27:11

跨栏跑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跨栏跑是在跑进中以不同的方式通过障碍物栏架的运动,是一项高强度的跑与跨相结合的径赛项目。因技术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和对身体素质特殊的要求,在客观上给跨栏跑教学增加了不少难度,不但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而且对心理素质要求较高。为此, 调节和控制学生在学习跨栏跑时的心理活动,克服其心理障碍,实施心理训练已成为体育教师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在跨栏跑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 跨栏跑技术动作比较复杂,因此,学生在初学时会对此引起外抑制的强烈刺激。这种刺激在大脑皮层的某个区域中达到一定强度时,即引起恐惧的有关神经中枢相对抑制,从而导致大脑工作紊乱,出现过高的焦虑水平,而过高的焦虑水平会引起反射活动的抑制,成为一种情绪障碍,使人感到恐惧不安,影响正常的心理活动和主观体验。

2. 跨栏跑项目对练习者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如果身体素质差、身体矮小、过于肥胖或体单力薄,那么学习技术动作就会非常困难,在学习时极易产生恐惧心理,在心理上造成了压力。同时会引大脑皮层发生保护性抑制,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从而影响正确动作的完成。

二、练习跨栏跑时进行心理训练的作用

1. 提高控制心理活动的水平。优异运动成绩的创造有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保证承受大运动量的生理物质基础,然而心理素质是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发挥的内部动力,是内因。实践证明,跨栏跑练习者在心理活动水平太低时,很难对生理活动和技术动作进行有效的调节、控制,尽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高的技术,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心理活动水平过度时,易出现心理紧张、肌肉收缩失调、动作变形,造成失误。为此,教师应该重视心理训练,提高、控制练习者适宜的心理活动水平,保持身心力量的平衡,减少每次练习时的失误。

2.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尤其是过度紧张,对练习十分有害。由于心理过度紧张,练习者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极度的兴奋状态,无效地消耗神经能量,当刺激强度超过大脑皮层工作能力的范围时,就导致了神经活动失调,产生机能性紊乱,内脏器官、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的机能都会相应地发生失调。例如,会引起肌肉的多余紧张,破坏正常的技术结构,影响自身实际水平的发挥。因此,就有必要运用心理训练来调节和控制练习者的心理活动,克服心理障碍。

三、克服学生胆怯、恐惧心理的方法

恐惧心理在跨栏教学中普遍存在,不少初学者,特别是胆小的学生对栏架望而却步,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给教学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通过一些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

1. 讲解生动,示范正确。讲解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动作名称、要领做法及其要求,以指导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讲解的内容要目的明确、突出重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教师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从心理上消除胆怯心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通过看、听、练三者结合,使学生在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记忆表象的参与下,迅速学会单个过栏动作。

2. 降低练习难度,增强学生信心。由于跨栏技术较复杂,学生没有熟练掌握技术动作前对栏架有胆怯、恐惧的心理,这是十分正常的。因此,有目的地降低练习难度,如降低跨栏架高度、用橡皮筋代替栏架横板、缩短栏间距离等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培养学生勇敢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完成练习任务的信心是非常有必要的。

3. 要培养学生的“跨栏意识”。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跨栏意识”,正如球类运动员要有“球感”,游泳运动员要有“水感”一样,跨栏练习者应有良好的“跨栏意识”。这种适应专项特点的专门感觉,就是一种增力情绪,它能使学生感到得心应手,充分发挥技术水平,可以减少对于栏高、栏远和碰栏的精神恐惧。

4. 正确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掌握正确的过栏动作,能提高学生在练习中的过栏信心。在一般性的柔韧练习和确定“摆动腿”后,加强做“跨栏步”并结合摆臂练习和上体前倾的动作,来体会上体与“跨栏步”协调配合。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专项柔韧素质,又可通过本体感受器官使受到刺激后的反射活动建立正确的过栏的“动作表象”,有利于动作技能的形成。

上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策略分析 下一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情景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