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时间:2022-10-02 09:18:48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深,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关键环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更突出了人文修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同时有效强化了自我历史思辨能力。基于此,笔者在文中主要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对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展开分析。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素养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时,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理念为基础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进而不断推动学生健全发展。

一、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概述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高中生v史素养的缺乏问题已经引起教育部门及教师群体的广泛关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一再强调:“教师需要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将高中生的历史素养培养作为教学重点。”在实际培养高中生历史素养时,教师需要站在高考的视角,解析历史课程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及时予以解决,选择新颖的教学视角命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突破传统表达形式,进而结合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有益成分,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高中教育阶段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集成性的文科课程,在强调人文性的基础上,不断寻求历史性与实用性价值。简单说就是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切入点,有效整合历史、政治、文化、地理等知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不断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不仅重视高中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更加关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史实,以辩证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借助此种学习方法,深度剖析历史问题。将历史事件涉及的社会背景、文化、政治思想等内容有效总结,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背景的深度解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更突出了人文修养。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同时有效强化了自我历史思辨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一)创新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在实际开展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创新改革教学理念,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历史探究,侧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有效利用唯物史观客观分析历史事件及人物, 深入挖掘史实,结合相应方法有效对历史问题分析,进而自主构建自我独特的价值观念[4]。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背景分析法”与“过程解析法”。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教师需要事先将班级中学生划分学习小组,深入剖析导致这一场战争的社会、政治、历史、经济、文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从中找到最直接的导火索与间接因素结合时代背景展开分析,进而有效加深学生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印象。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开启了近代中国列强的侵华史,也开启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潮流。在讲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这一内容时,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史料,引导学生质疑,以此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提出、分析问题的能力。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先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不仅引起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领域根本性变化,而且也引起了爱国人士的思想观念的转化。借助鸦片战争后中国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帮助学生有效架构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知识框架,使高中生更加明确战争的发生原因、参与侵略的国家、战争影响、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等,有效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进而从整体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 不断丰富教学方法

借助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进行重现,使学生更加明确历史发展规律,全面获悉历史知识,认清事件的发展方向有效规划未来。在形成独特历史价值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自我历史文明观念,主要包括相关历史、文明、国家、阶级等内容,有效树立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历史观,坚持辩证思考历史问题,进而不断强化自我历史学习能力[5]。

如: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随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进入政治实践阶段。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异想天开地想要依靠光绪皇帝的支持来进行一场旨在改变中国危局的维新变法运动。教师在介绍变法爆发背景后,利用多媒体播放康有为针对德占胶州后的险恶局面,写出了《上清帝第五书》,书中侧重强调“图保自存之策,舍变法外别无他图”,并让学生观看唯变法图强才可以救亡图存的视频,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变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体会到中国当时的危机,了解产生的历史根源。

再如:教师在教《抗日战争》这一课时,教师需要在正式教学前播放一段Flas及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以此渲染气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多媒体展示毛、蒋的合照说:“同学们,70多年前,两党曾精诚合作,共同对抗外敌,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让我们随着这两张照片、一起回到70多年前,回到那国共两党并肩作战,共同抗日的光辉岁月。”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侵华史实一览表,提出问题:“日本为什么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有哪些侵华行动?抗日战争中日军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让历史说话,以史为凭,以历史事实回击日本右翼势力。同时,引导学生反思历史,以史为鉴:不但要努力提高综合国力,还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复活。抗日战争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战后中国和日本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何正确看待这一历史,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分析抗日战争这一段历史。

总而言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史实时间链条有效整合信息,避免机械性记忆,引导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真实有效地感受历史事件,不断强化学生的历史文化观念。

(三)侧重展开历史文化教育

高中教育阶段历史课程,作为一种集成性的人文科目,为学生提供感知与解析过去文化的机会与空间,无形之中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将人文精神内化成为历史涵养,有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加历史文化知识的教学,创新优化课堂教学手法,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教师在教《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采访身边的一位老人,了解新旧中国物质生活变化的情况。借用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23件花团锦簇的旗袍,有效折射出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通过有效归纳,对比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有效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有效树立学生的人文观念,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教师必须予以重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渗透理念,注重日常学习积累,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进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帅文.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探索[D].广西师范大学,2015.

[2]朱可.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兼评2013年浙江省文科综合试卷历史试题[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3,08:3-8.

[3]马继军.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4]李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15.

[5]刘燕.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反思[D].河南大学,2014.

上一篇:县域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下一篇:透明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