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时间:2022-10-02 07:43:59

静脉输液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摘要] 目的:探讨如何减少静脉输液反应的发生。方法:对42例住院患者发生的静脉输液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与归纳。结果:输液反应的发生与药品、输液器具、环境因素、个体差异、药物配伍、无菌操作等因素有关。经过及时对症治疗和护理,42例发生静脉输液反应的患者症状、体征均逐渐缓解、好转,患者很快恢复。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把好药品和输液器具质量关,合理配伍用药、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加强临床观察是可以避免或减少输液反应发生的。

[关键词] 输液反应;原因分析;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c)-150-02

输液反应是输液不良反应的简称,是在进行静脉输液治疗临床疾病的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属于医源性反应。临床上最常见的输液反应是热原反应、类热原样反应,表现为发热、寒战、呕吐等。常因输入致热物质(如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输液瓶清洁消毒不完善或再次被污染;输入液体消毒、保管不善变质;输液管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为了系统地分析静脉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寻找预防措施,现将我院一段时期内所发生的静脉输液反应进行归纳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选自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各科室,共42静脉输液反应,发生率占总输液例次的0.1‰。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2.5~71岁;轻度反应者30例,中度反应者11例,重度反应1例。42例静脉输液反应中,16例因输入抗生素发生,3例因输入白蛋白发生,13例因输入中药制剂发生,2例因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发生,其他8例。本组病例均使用一次性输液器,使用的大液体多数是5%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经及时对症处理均很快好转,无并发症发生。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一般在静脉输入液体100~200 ml、输液20~30 min后,出现发冷、寒战、口唇发绀、继而发热,多数患者体温38.5℃左右,部分患者体温高达40℃或以上。本组病例轻度反应10例,约占24%,出现寒战、全身不适,体温在38.5℃以下;中度反应31例,约占73%,出现寒战、高热、气促、心率快、头痛、恶心呕吐,体温为38~40℃;重度反应1例,约占3%,出现高热、气促、头痛、恶心、皮肤苍白、烦躁不安、呼吸困难。

1.4 治疗方法

1.4.1 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液体及输液器,多数患者用5%葡萄糖维持输液,并保留剩余液体及输液器具以备药检。

1.4.2 立即肌内注射非那根25 mg,严重者可间隔20~30 min后再注射一次或用10%葡萄糖液20 ml加入地塞米松l0 mg静脉推注。

1.4.3 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1.4.4 安痛定肌内注射,缓解头痛和冷感,使体温恢复正常。并注意保暖。

1.4.5 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头部置冰袋以防脑水肿发生。

1.4.6 发生虚脱时针刺人中,严重时可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1.0 ml。

1.4.7 注射山莨菪碱或阿托品,解除平滑肌痉挛,改善微循环障碍。

2 结果

2.1 发生输液反应的原因

2.1.1 药物因素

本组输液反应中,5例是在同一段时间内输入同一种药物所致,这说明此药品在生产过程中可能被微生物污染、药品不纯或包装简陋在装卸、运输过程中发生碰撞致破损、漏气而造成热源污染。许多中草药的成分复杂,其间的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树脂等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当中药注射液与其他药物配伍后发生氧化、聚合使生物碱、有机酸、皂苷等析出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1]。

2.1.2 输液器具因素

现有输液器具监测热源呈阳性的报道[2]。现在所用的输液器及注射器均为一次性塑料制品,可能在生产过程中粗制滥造,灭菌未达标、包装简陋、密闭不严漏气、超过使用期限等。

2.1.3 联合用药时配伍不当

加药后发生物理、化学反应使配制后的溶液产生结晶、混浊或pH值发生改变。如维生素B6与穿琥宁混合后药液会浑浊。20%甘露醇注射液加入地塞米松,会发生结晶。药物的溶解度、酸碱度、放置时间及温度条件均是影响配伍后药液质量的重要因素。

2.1.4 输液环境因素

本组输液反应多发生在5~9月份。夏季气温高,药液易被微生物污染而引起输液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季节[3]。另外环境空气消毒不严,人员走动频繁也是发生输液反应的原因之一。

2.1.5 对输液反应预防意识和相关知识欠缺[4]

护士在进行输液操作时,未戴口罩、帽子,不注意洗手,未执行一人一针配药;安瓿的切割、消毒方法不当,造成玻璃微粒污染;加药时使用过大针头或针头呈垂直方向刺入而将胶塞微粒带入,或多次穿刺瓶盖加药;穿刺部位碘伏未干时进行穿刺;手部多次触及注射器活塞;碘伏、酒精浓度过低或消毒剂本身被细菌污染;穿刺部位消毒不严,反复穿刺;使用开启或稀释时间过长的输液用具或药液。本文中有6例患者输液瓶内的剩余液体检验出有细菌污染,2例患者的输液液体中检验出超标的碘制。

2.1.6 患者个体因素

本组患者年老、体弱、儿童的发生率高于青壮年。说明体质和机能状态对热源的反应有明显差别。在抵抗力低下或有炎症、发热性疾病时易引起输液反应。有过敏体质的患者也易发生输液反应。

2.1.7 输液速度

如果静脉滴注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量液体,可加重心脏负担,还可导致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过快,单位时间内进入机体的内毒素超出机体可承受的阈值,在体质弱或机体敏感时易发生输液反应。输液时间过长,输液终端滤器和进针空气过滤装置被微生物污染的几率增加[5],也易发生输液反应。

2.2 输液反应的预防

2.2.1 严把药品、输液器具的质量关

用药前要仔细检查药物是否过期,瓶口有无松动,瓶身有无裂缝,药液是否混浊。如发现上述情况,一律不能使用。输液器具使用前认真查看有效期,包装袋有无破损,用手轻轻挤压塑料袋看有无漏气现象。

2.2.2 合理用药

药剂部门要做好药品的储存和监管;药师要控制处方质量,杜绝不合理配伍[6]。要求护士熟悉各种药物的配伍禁忌,药品配制后要注意观察药液是否混浊、变色、沉淀;配制粉剂药品要充分摇匀,使药物完全溶解并注意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

2.2.3 输液环境应清洁卫生

治疗室台面、地面、门窗等每日用消毒液擦拭1次,每日空气消毒2次,治疗室每月做一次空气细菌监测。病室在操作前半小时不得扫地、扫床,以减少空气污染的机会。

2.2.4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静脉输液做到现用现配;瓶塞、皮肤穿刺部位彻底消毒;配药时针头插入瓶塞的角度以60~80℃为宜、减少针头插入瓶塞的次数;尽量做到静脉穿刺一次成功,重复穿刺时要更换针头;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输液器具应以少量液体冲洗,排出5~10 ml冲洗输液管道可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

2.2.5 输液时注意事项

输液时,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身体情况,询问有无过敏。输液过程中,多巡视,注意输液速度,防止过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纠正患者或家属的错误行为,尽早发现输液反应并及时处理。

2.2.6 建立完善的输液反应报告登记制度一旦发生输液反应,除了立即对症处理患者外,还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做好记录。保留所有撤换下来与输液有关的物品,送有关部门进行鉴定检测,以防止医患纠纷的发生。

3 结论

上述调查资料说明导致静脉输液反应发生主要是由于药物和输液器具质量问题、药液配伍不当、操作过程中微粒污染、环境空气不洁等因素引起。输液反应发生的早晚,与致热原进入机体的量、致热原的性质、患者的耐受能力有关。多数输液以反应发生在输入液体100~200 ml,输液20~30 min后。只要及时发现,对症治疗和护理,患者很快恢复,极少有并发症发生。所以,我们应强调以预防为主,在临床工作中把好药品关、输液器具关、技术操作关、环境空气关,可以使输液反应减少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赵晓凤.显色基质法检测输液细菌内毒素的跟踪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12):789.

[2]刘小平,王德,江婵娣,等.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细菌学和热源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4,12(1):81.

[3]谢炜坚.输液反应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5,19(6):1047.

[4]梁玲,李慧铭,陈利萍.护士掌握输液反应相关知识状况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06,6(6):57-59.

[5]刘顺良.临床输液反应原因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l0(2):158-160.

[6]吴永佩.集中同一调配与供应模式是临床静脉输液混合调配的发展方向[J].中国护理管理,2007,15(2):5-7.

(收稿日期:2010-11-22)

上一篇:重型颅脑损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肢体离断\开放骨折伴大血管损伤40例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