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众体育中农民体育问题浅析

时间:2022-10-02 06:31:46

我国大众体育中农民体育问题浅析

摘要:与现阶段我国小康社会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和进程相比,农民体育的问题表现在4方面。1)农村体育教育和体育设施整体水平滞后;2)农民对体育的认识局限;3)农民体育的宣传和推动欠缺力度;4)农民体育问题的配套研究基础薄弱。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体育生态建设层面发展农民体育,全面推进我国大众体育进程的相关建议和对策,包括积极推进农村体育设施硬件建设,强调农民体育的教育和宣传,政府切实应对和解决农民体育发展的需求,培养与农民体育相关的组织、管理专业人才,从系统工程角度加强农民体育问题的研究和成果推广等。

关键词:农村与农民;大众体育;体育设施;文化教育;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81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4―0449―03

笔者在进行“中美农村(乡村)和农民(农场主)体育对比”的调查研究中,反思我国大众体育中的农民体育问题,认为面向农村、服务农民、振兴农业是新时期高等体育教育和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需要分析总结现阶段我国小康社会(well-off-society)进程中农民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推动大众体育快速发展。

1 关于大众体育和农民体育

1.1 大众体育代表公民的体育权利,发展迅速并备受关注1978年颁布的《体育运动国际》明确规定了体育是一种基本人权,对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等,将体育的权利赋予了大众。大众体育能够净化心灵、调整状态和规范行为,实现人的社会化塑造,培育团队精神,是反映公民体育权利的一种标尺,因此成为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十分重视体育人权和大众体育,建国之初同志就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小平同志又倡议“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更进一步强调了体育的大众性;同志指出“必须把12亿人口的体质搞上去”的要求,指明了大众体育的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

1.2 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推进大众体育难点是农民体育 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依据包括主体人群的生活质量,因此评价小康社会就不能回避9.3亿农民这个最大的群体。体育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古代农耕者是近代和现代体育的先祖;按照国民生活圈划分,我国农村体育与城市、校园和军营体育相比显得苍白。从体育的受体/载体角度界定的农民体育与大众体育构成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比从生活圈界定的“农村体育”更体现体育人权之特征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赋予了体育以生活和生命、孕育和发展的色彩;在分析我国农民人口的基础上,明确推动农民体育大众化是实现我国体育人口持续增长和大众体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2 我国大众体育中农民体育面临的问题

2.1 农村体育教育和体育设施整体水平滞后 我国目前的农村小康社会最具权威性的综合评价指标包括:1)收入分配(人均收入,基尼系数);2)物质生活(恩格尔系数、蛋白质摄入量、衣着消费支出、钢木结构住房比重);3)精神生活(电视普及率、文化服务支出比重);4)人口素质(人均预期寿命、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5)生活环境(已通公路行政村比重、安全饮水普及率、用电户比重、已通电话行政村比重);6)社会保障和社会安全(享受五保人口比重、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共计六大项目16项量化指标(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资料整理)。该评价体系虽然包含了文化服务支出比重在内的精神生活一项,但尚无农村和农民体育专项指标。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农村道路建设、电力和通讯、医疗卫生、教育投资与环境改善、治安保证与措施等迅速发展,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已经达到或超过现阶段小康社会标准。事实上,我国农村地域辽阔,经济发达水平各异,总体上表现为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依然存在很大差别,绝大部分农村在中小学文化教育方面虽然不断发展,但除少数体育活动先进县之外,面向农民的体育教育尚缺少先进的思想、成熟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稳定的队伍,农村的体育设施在投资资金投入、科学布局、管理使用等诸多方面几近空白,全民健身计划的组织落实在农民群体中整体处于初级起步阶段,依旧滞后于小康社会建设和发展进程。

2.2 农民对体育的认识局限 基于对体育与健康的正确认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城镇居民能够在工作之余利用社区的体育场地和设施进行体育锻炼,或者以投入少、简便易行和不易受场地和器材限制的散/跑步及快走、羽毛球、乒乓球、武术、太极、跳绳等形式实践大众体育;据统计,1996、200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总人数分别为31.4%和33.9%,在经营性场所进行体育消费的个人占8.6%和8.8%。在广大农村,绝大多数农民终日忙于农作或外出打工,丰产丰收或经济上的收益是他们追求的目标。绝大多数农民不知晓体育是基本人权,不懂得体育对个体、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和功能,错误地将体育理解为狭义的强健身体,认为农事劳作同样可以达到体育目的全部,这种局限的、错误的认识是制约农村农民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同时由于农村人口疏散且流动较少,经济活动简朴,其生活方式、风俗和道德等受传统惯性影响较大,除了民间传统体育娱乐形式以外,农闲时一般的娱乐多为看电视、打麻将、打牌;长期以来农民对体育的目的和作用、内涵和意义认识不充分,体育活动基本是由生产劳动所代替,致使我国农村体育运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发展相当缓慢。改革开放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劳动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可供自由支配的农闲时间明显增多;部分农民进城务工的经历调动了其追求现代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更为关注健康、医疗和精神生活,因此抓住机会普及提高农民对体育的认识成为现实问题。

2.3 农民体育的宣传和推动欠缺力度 调查显示,我国大约有3亿人经常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占总人口的30%以上,这一群体基本上是城市和城镇人口,农村人口所占份额极少。实际上,我国十分重视农村和农民体育,各级政府设置有分管农民体育的机构和行业组织,也有全国农民运动会和农民体育传统项目基地,但因为农民群体分布空间大,住所分散,信息交流和传播设施局限等,国家对农民体育的宣传和推动尚需要在体育法规和政策、体育消费和市场建设、组织和管理等诸多方面加大力度。借鉴国际上体育大众化先进经验,总结推广国内农民体育先进县的做法,组织农民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加速农民体育发展进程。农民体育是我国大众体育的重中之重,大力宣传和倡导农民体育,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尚需时日和加大力度。

2.4 农民体育问题配套研究急需加强 大众体育代表国民体育的全部和协同发展,理论上没有城市和农村之分、居民和农民之别;然而事实上我国大众体育主要反映在社区和居民体育、学校和学生体育、军营和军人体育,农民体育在绝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空白和刚刚起步,严重滞后于国家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因此必须加速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分析认为,以生活圈界定的农村体育研究报道较多,以体育的受体/载体界定的农民体育则鲜有立项和系统研究;农村体育不能等同于农民体育,前者与大众体育没有逻辑上的关系,而后者与大众体育则构成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农民体育突显体育人权之特征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富有生活和生命意义,隐含孕育、发展和壮大色彩。农民体育事关政府到国民的互动,是我国大众体育和体育大众化中一个深邃的命题,它包括人、财、物,政策法规、文化教育、组织管理等诸多关键因子和辅助因子,急需尽快开展配套研究,寻找关键问题和突破口。

3 推进我国农民体育进程的建议

3.1 积极推进农村体育设施硬件建设 体育场地和设施等硬件是农民体育的重要平台之一。关于硬件建设的资金,可以从中央和地方政府渠道以及包括公司在内的非政府组织渠道筹措。

3.2 加大农村体育的宣传力度 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广告、农民集会(赶集)、中小学生参与等方式,向农民宣传体育的意义和作用,体育在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国家对农村和农民体育的政策、法规等。

3.3 政府应切实解决农民体育发展的需求 在农民体育问题上,政府的作为表现在制定农村和农民体育发展的政策,预算和筹措相关建设资金,组织和管理农民体育事务等。

3.4 健全与农民体育组织和培养体育管理人才 笔者曾撰文就农村和农民体育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述,核心内容是建议现有体育和师范院校的体育系以及农业院校的相关专业结合新时期“三农”问题,倾心支持农村和农民体育的建设与发展,培养相关的组织管理人才。这方面的尝试同样是应对2008奥运会在我国举办的需要,这方面的长足发展,是体育强国、大众体育和体育大众化的本质意义所在。

3.5 加强对农村和农民体育的研究和成果推广 农民体育涉及政策和法规、地域经济、体育设施、文化教育、组织管理、人才培养等因素,因此必须从系统和可持续发展层面上研究这些因素与农民体育孕育和发展的关系,探讨农民体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

上一篇:我国U-19男子足球队队员间人际关系的调查与研... 下一篇:浙江省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