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训练研究

时间:2022-10-02 04:27:51

新课程下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训练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必备的数学素养之一,所以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新课程改革同样也强调了计算教学的重要性,教材不仅删除了一些繁难的计算内容,在计算速度要求上,比过去有所降低,同时加强了口算及估算的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常常听到老师反映,现在学生计算能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数学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相应发展。具体表现在计算的正确率下降,计算的速度尤其是口算速度减慢等等。而且在平时的考试练习中,计算反而成了失分的重点。因此,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归因分析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笔者对大量数学计算教学过程的实践和分析,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追求情境创设忽略基本训练,双基训练时间严重不足。在课改之前,一般数学课的课始均安排有口算、竖式计算之类的约5分钟左右的基本训练,因而学生对百以内加减法和简单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及相应除法相当熟悉,基本上达到了脱口而出的程度。而课改后,现在的计算课,都是将解决问题作为计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计算内容的引入与展开,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但在教学中,当教师呈现主题图,让学生提出问题时,往往由于问题情境的开放,学生常常游离在情境之中,要探讨的计算题迟迟无法引入,影响计算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常常为无效信息所干扰,使得教学进程受阻,课堂训练的密度大打折扣,教学效率不高。

2. 从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安排来看,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目标作了具体的阐述,不仅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但在具体教学内容,尤其是计算内容的安排中却出现了不足。新课改后计算教学课后的针对性练习减少,专门的计算的练习课、复习课和原来相比也大为减少,学生缺少必要的巩固练习,从而导致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

3.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深。面对新教材,部分教师理解不深,学习不够,关注表面热闹,忽略深层思考。课堂教学中情境使用失控、小组合作泛滥、片面追求算法多样,致使教学效率低下,双基难以落实到位。

4.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和熟练地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有的学生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学生计算时书写马虎,字迹潦草,“1”和“7”,“5”和“3”很难区分;有的学生递等式的等号之间间隔太少,数字挤在一块,或是涂涂改改,就连自己都看不清楚;有的没有验算的习惯,题目算完便了事等等。

三、具体解决策略

1.加强双基训练,确保计算技能的形成。形成计算能力需要练习,“熟能生巧”曾经是我们的经验。实施新课程这几年,一些学校、班级的计算练习不够充分,表现为新授课拘泥于形式上的“算法多样化”,把“算法多样化”当作课堂教学的目标,抓不住新算法的生长点,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不到位,用于构建新算法的时间过长,挤占了练习时间;计算练习课在某些习题的枝节上纠缠过多,本末倒置,节奏过松,一堂课算不了几道题;教学其他数学知识的时候,很少顾及计算练习,缺乏经常性的练习计划和常规,学生计算水平不能稳固,更不能提升。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增加练习的量,确保计算技能的形成。像基本的口算、计算应该天天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对于一些计算课,练习内容比较少,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进行补充和提升。

2.根据计算要求,注重练习设计和编组。对于新课改后教材中计算教学课后的针对性练习减少,专门的计算的练习课、复习课和原来相比也大为减少的情况。教师要根据内容的要求,自主编排设计练习题,增加练习的数量和质量,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巩固练习。

针对新教材的特点,教师应充分注重对练习的设计,通过练习的逐步递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基本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借助于练习的多形式、多角度,使大家都能体验到成功解题的快乐,进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把握好课标要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直是课程与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几乎所有的教师也都知道: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只关注表面热闹,忽略深层思考。例如课堂教学中情境使用失控、小组合作泛滥、片面追求算法多样等等,从而致使教学效率低下,双基难以落实到位。

通过学习课标,本人认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在对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上要注意以下三方面:①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②合理利用小组合作;③努力走出算法多样化的误区。在新课程实践中,由于许多教师对“算法多样化”的理解存在偏差,对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没有认识清楚,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导致在把算法多样化具体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时,出现了许多困惑,走入了算法多样化的误区。

4.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认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拥有一种好习惯,将受益终生。从我校近三年四年级期末测试的情况看,漏做题目,审题不严,读题不完整,不会验算导致的无谓失分很多。

在计算教学中,我一直要求学生养成四个良好的习惯:①养成良好审题习惯;②养成良好书写习惯;③ 养成良好检验习惯;④养成建立病题卡的习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付诸努力。这是有益学生终身的好事情,我们必须切实抓好。

四、结束语

总之,数学离不开计算,计算可以说贯穿整个数学教学的始终。面对目前计算教学的现状,我们必须加以重视,认真总结,找出原因,对症下药,从而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3、《小学数学教师》

上一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下一篇:如何让概念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