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化进程与文化的架空透析

时间:2022-10-02 01:42:14

当代化进程与文化的架空透析

作者:刘馨 康永征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中国近三十多年来一直以加快经济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追求经济利益、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势必会在生活中形成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加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面前又没有很好地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以前人们所信奉的价值观、传统文化和道德体系被摧毁,却无法以新的信仰体系来充实,因而出现了现在较为严重的信仰危机。

信仰危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一)价值观模糊现代化发展的内容首先表现为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3]。我国近几十年的发展也主要是围绕着经济建设而展开的。人们在充分享受到物质利益带来的丰富成果的同时,价值观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过去为全社会所崇尚的“大公无私”、“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价值观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怀疑、嘲笑和攻击,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权力商品化、暗箱操作等大大抬头,社会价值观、做人的原则、行为标准、人生理想等出现不同程度的迷失和模糊,人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迷茫、困惑,不知道到底该信仰什么,整个社会就像是无根的浮萍,处于“拔根状态”[4]。(二)道德失范在当下,我们的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道德困惑。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道德情操、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责任感等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疏离化”倾向,其现实表现即是道德失范。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系统及其规范要求缺失或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行为的混乱[5]。道德失范所揭示的是精神层面的某种危机或剧烈冲突,在现实中形成社会规范的事实真空,缺乏一套完整的道德约束体系,逐渐失去对社会成员的影响力与约束力。具体表现为:责任感淡漠,社会规范形同虚设,,徇私枉法,任人唯亲,泯灭良心,在感情上对婚姻家庭缺乏忠诚与相互尊重,“性解放”观念日益走向开放化,包二奶、婚外恋和“”现象屡见不鲜。(三)信任崩塌福山认为:信任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特性,是人们从一个规矩、诚实、合作、互惠的行为所组成的社群中分享的规范和价值观中产生出来的一种合理期待。信任是人类生存的社会基础。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信任水平大幅度下降,陌生人之间缺乏一种最基本的普遍信任。太多的商业诈骗、信息诈骗、有毒食品也使人际间的信任感变得脆弱,社会出现“原子化”倾向,甚至政府的公信力也面临着极大挑战。信任的缺失造成了人情的冷漠,老人滑倒在路边没人敢搀扶,小女孩发生车祸奄奄一息路人却熟视无睹。整个社会缺乏诚信,尔虞我诈,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人们对个人的未来及社会的发展失去信心。

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改变了社会的同质状态当前出现的信仰危机,在个人的层面集中表现为个人人生信仰的危机;在社会的层面集中地表现为社会理想信仰的危机。这种危机的总根源,是中国社会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及社会结构的整体变革,即社会转型。因此,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还处于重塑阶段,特别是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伴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利益、文化观念日益多元化,人们的道德标准、行为模式也发生了转变。在纯粹的传统社会或完全的现代社会,同质性很强,文化也得到高度的整合,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相对单一和统一,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控功能。然而,在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中,由于新旧两种社会体制的并存,使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了反映新旧社会体制并存的两类价值标准,从而打破了过去传统社会呈现的价值标准相对单一、相对统一的状态,使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呈现出价值标准的多元化。价值标准多元化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对同一社会现象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或评价标准,因而看待事物的价值标准也会不同,社会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对社会的整合功能也随之减弱,继而出现许多行为。(二)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在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同时完全否定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核心的,儒家伦理在塑建、构造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信仰的历史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作用。儒学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其实现途径是贤人君子。于是,圣贤并举就成为传统的理想人生境界。这就是“内圣”而“外王”的个人人生信仰与社会理想信仰的统一的运作机制。从总体上看,传统信仰和它所对应的社会境况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的儒学信仰适应了当时封建中国大一统的社会格局,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凝聚和牵导作用。但是,这一切也只是在“中国把自己看作世界”这一特定的条件下才是有意义的。鸦片战争与殖民列强的侵入,彻底粉碎了封建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国被迫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上演了一幕幕破旧立新、寻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爱国救亡运动正剧。特别是“五四”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场由政治、经济层面拓深到思想文化层面的信仰革命。这场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其主旨。“民主”包含着政治革命的要求,“科学”包含着经济革命的要求。而作为这种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先导和基础的,则是一种新的信仰。这新的信仰意味着从灵魂深处改造我们的社会,改造我们的国民性。儒家文化、伦理道德被全盘否定,把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所一直尊崇的思想价值体系全部连根拔起,使得一些美好的东西受到了持续的批判。而后到了时期,再度的批孔反孔,把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推入了几乎是灾难性的信仰危机的深渊之中,而封建主义的糟粕却出来大行其道。(三)现代化进程的迟发展效应形成了对发达国家极强的文化依附我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下被迫开始的,属于晚近的外发现代化国家。这种晚近的现代化都带有不可避免的“迟发展效应”,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有两大负面的影响:第一,面对日益发达的工业文明,发展中国家试图以赶超的方式把西方国家一二百年经历的渐进发展压缩到几十年之间仓促进行,容易急功近利,造成种种失调和社会危机。正如陆学艺所指出的,我国现在的经济结构已经达到工业化社会的中期水平,但社会结构尚处在工业社会的初期阶段,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出现各种不协调、不平衡[6]。第二,在日益开放的形势下,发达工业社会在生活方式、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方面的示范效应传播得特别快,常常变成一种支配效应,造成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形成一定程度的文化依附现象[7]。因此,在既有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被普遍怀疑和否定,甚至是严重破坏,新的适应我国目前现代社会发展的思想文化体系又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面对西方国家的一整套文化观念的侵入和冲击,加之一定程度的赶超心理和文化依附,我们极容易失去原有的方向,发生存在意义危机、信仰危机,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出现极大的混乱。

总结与讨论

我国和日本、韩国同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在世界性的工业化发展浪潮下也逐渐以不同方式先后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尽管各国走向现代化的时间不同、方式不同、最后形成的经济政治制度体制也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遭到西方国家侵略后才开始的,属于晚近外源型现代化,无不打下西方国家的很多烙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和韩国比我们国家的现代性强,经济比我们发达,但在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却比我们好很多,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也显示出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而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信仰危机,其根源在于:一方面,我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完全割裂了传统,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进行全盘否定和摒弃;另一方面,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来自于现代工业文明价值观信仰体系的挤压使人无所适从。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特殊阶段,需要的是那种以人本精神和科学技术为内涵的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文化精神信仰的支撑。而目前的实际是,以前符合我国传统观念的信仰体系在日益开放的工业社会被敲打得支离破碎,新的符合社会发展的信仰体系又尚未完全建立,盲目地把西方的思想文化不经过滤地吸收过来,强行植根在我国传统的文化土壤之上,让中国人对自己信奉了几千年的东西产生极大的怀疑,形成认同危机,使华夏民族璀璨的文化陷入无根的境地。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根,没有信仰,就不会有民族凝聚力,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最终很难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伟大复兴。因此,拯救中华民族的信仰危机关键在于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继承,使之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相适应,构筑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以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重塑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上一篇:雕塑中的文化精神综述 下一篇:高校生对文化的认知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