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思维理念

时间:2022-10-02 12:15:55

语文教学的思维理念

摘 要:鉴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混沌性",使学生对学习语文畏难情绪,失去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怠于思考,提不起兴趣,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培养学生语文思维,树立清晰、明确、完整的语文思维理念作为工作的重点。教师要首先具有良好的思维素养,重视思维培育的典范激励作用,才能使思维教学产生实效。注重思维的质疑性、深入性、整体性和敏捷性都是具有清晰、明确、完整的语文思维理念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思维理念 质疑性 深入性 整体性 敏捷性

随着西学热的退化,东学开始热化,人们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对汉语、国学研究上来。曾经被束之高阁或者仅仅为少数学者谈经论道的国学精粹也开始大众化,普及化。如何让孩子从小就热爱中国的语言文字,理解和发扬中华文化,这个是长期的任务。

据调查,学生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一些错误的思想已经根植于脑海,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文、理偏科非常严重;语文在考试中提分不高,忽视平时对语文的学习;还有,语文本身具有的“混沌性”,大量的相异或相似、形象或抽象、确定或不定、多义或少义的文字,造成我们在词汇使用上的混沌,一篇文章会给读者留下不少疑问,回答起来也不一定有某个明确的答案,疑问时隐时现,答案或左或右,交织出一幅无边无际的混沌画面,这就使学生依赖老师的答案,失去了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提不起兴趣,怠于思考,语文在很多学生心中已然成了一门“副课”。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呢?事实上,许多教师已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对思维训练作了一些积极的有益的探索,如开发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点燃灵感的火花,开启学生积极思维的大门,进而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等,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思维训练的方法。思维能力是一种燃料,蕴含了大量的热能,一旦被点燃,就会爆发出灼人的热浪。

语文思维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而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具有清晰、明确、完整的语文思维理念,使语文教学活动过程能够在清晰的思路中进行,能够在明确的目标中进行,也能够在完整的理论指导下进行。

那么,什么样的理念才是清晰、明确、完整的语文思维理念?

首先,清晰、明确、完整的语文思维理念应体现于质疑性上。语文思维质疑性品质是建立在问题意识基础之上的,语文学习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不一样,它不是由一个个非常明确的具体问题构成,语文问题大多蕴涵于现成的、已有的文本中,不易发现,加之学习语文过程中比较容易形成接受的思维定势,因此如果没有问题意识,不去主动提出问题,是很难把握语文的精髓的,也很难体会到语言的博大精深,只能是皮毛地了解语文罢了。“思维起源于问题情景”(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也就是说思维反应离不开客观事物,离不开“问题情景”,有了问题情景,思维才可能进行间接和概括的反映。那些对语文学习一点也提不起兴趣的人,实践上就是对语文内容提不出问题、怠于思考的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在积累中筛选问题,进而在重组中解决问题。问题是开启思维的钥匙,每名语文教师手里都要握住一把

清晰、明确、完整的语文思维理念还体现于深入性上。正如一个人拿着一把铁锹去挖掘深埋于土层下的黄金,要想使坑挖掘得有一定的深度,深到黄金所处的位置,首先要把坑口挖得够宽、够大,如果坑口过窄,或仅容一人之身,这个坑恐怕是掘不深的。语文思维要深入就得要求具有广博的文史知识,拥有在这个知识领域深入探究的资本。广泛涉猎,储存了大量的可供思维的材料,学家治学的方法,才能够旁征博引说明遇到的问题,才能多角度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做到对课文内容理解准确、妥帖,使自己的思维具有深刻性。深入性还表现在能够灵活的改变研究的角度,不死钻牛角尖,就如挖掘黄金的过程中遇到了坚硬的隔层,如果一味地挖下去,可能一寸也难进去,如果换个角度,避开障碍物,可能就容易深入下去了。

思维的整体性也是清晰、明确、完整的语文思维理念所必备的。整体性思维是一种从整体出发系统而全面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带有明显的思维倾向,即引导人们将事物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充分考虑到所有因素之间的连带关系。整体性思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表征。孟子曾说过:“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尽心上》)庄子也曾说过:“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把“上下与天地同流”跟“万物与我为一”联系起来看,可以知道先秦儒家和道家都是把人与天地万物看成一个整体,而先秦典籍中大量出现的“一”,也表明了整体性思维的存在。语文整体性思维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全面;二是系统。思考任何问题都要考虑到在一定的秩序下去解决问题,以一定的步骤、层次、角度或手段去把握问题。三是高远。高远是指“站得高,看得远”的意思,要想获得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就一定要站在一个高度上,把握全局。语文思维整体性特征带动了我们思维活动的有效开展:一是使我们的思维活动客观全面。;二是使我们的思维活动前后统一;三是使我们的思维活动表里如一

思维的敏捷性对培养清晰、明确、完整的语文思维理念也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所谓的“敏捷性”是指能及时从一些新的观念中得到启发,重视语文的“灵感”和“感悟”, 启示自己,完善自我,走出一条全新的路子。形成自己的思维品质和风格。 “灵感”和“感悟”是与“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阅历”分不开的,是建立在情感和阅历基础之上的一种感性思维。从思维学的角度看,情感型的人是比较感性的,他们的感知能力比较强,对稍纵即逝的现象和事物的细节变化有着比较敏感的捕捉能力,他们相信自己的直观感受,善于用心去触摸世界,直觉判断能力比较强。以文学为主要内容之一的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视人本感受的特殊学科,学生通过语文得到的不仅仅是认识几个字和会说几句话,更重要的是得到情感和审美的双重熏染,学会用心灵去感受这个世界。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帕斯卡尔(1623-1662)曾断言,真正的智慧既是科学的,又是诗性的。真正的智慧除了雄辩、逻辑与修辞而外,还要靠感情或心灵。语文承载着众多的情感体验,一味地对这些体验做理性的分析与说明是不能原汁原味地吸收语言和文化的精髓的,必须有感性思维的全方位介入。那些通过繁琐的分析路径频繁地对语文课文进行解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接受人文性教育、情感教育是不利的。因此,语文教育也呼唤感性思维素质,呼唤通过情感式的感性思维去接触语言,接受文化滋养,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和美好的情感,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化的认同感。语文教师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架特殊的传感器,在语文与学生之间顺畅地传递情感和美感,作为“传感器”,语文教师一定要敏感,感受能力也一定要强,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世界的主体感受。

语文教育本身就是要把语文知识“思维化”,即成为直接滋养人们思维的要素,溶解于思维的土壤。总之。语文教师,就是要凭借语文这个特殊的知识载体,去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

上一篇:信息化的美术课堂 下一篇:《二手车鉴定与评估》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