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犯罪成因及其对策

时间:2022-10-02 07:47:28

当代大学生犯罪成因及其对策

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相继涉足犯罪,并呈现出犯罪手段残忍化;犯罪体多样化;犯罪形式智能化;犯罪社会化;犯罪种类多样化的特点,而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为此,笔者结合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实际,对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

一、大学生犯罪的成因

1.社会原因。首先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新旧体制的交替,东西文化的碰撞,使得传统文化中长期积淀下来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这种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明显的自我化、个人化倾向,从而使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当这种张扬超越极限后,将会导致大学生误入歧途,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有些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不能正确对人们收入差距拉大现象和城市生活高消费现象。错误地以金钱的多少作为惟一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人生价值。对物质占有欲的过分追求,诱发一部分大学生进行盗窃、诈骗、抢劫等犯罪活动;其次,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在有些图书杂志、音像制品和互联网中都包含一些暴力、的内容。这些不健康的内容,使一些意志力差的学生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对产生犯罪意念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高校教育收费方式的重大变化,给有的学生家庭加重了经济负担,为了“弥补”经济上的困难,个别学生就以犯罪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2.家庭原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影响极大。一些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与他们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从家庭结构看,不少犯罪学生家庭结构不稳定,存在父亡、母死、离婚、再婚等问题。这类不稳定的家庭缺少父爱的威严和母爱的细腻,常常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情感创伤,容易形成孤僻、冷漠、暴戾的个性。当他们自尊和尊严受到伤害时,便会报复他人和社会,诱发暴力犯罪。从家庭教育看,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子女,放纵和袒护不良行为,造成了子女任性、自私的不良习性。有的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没有时间和精力教育孩子,只重视经济支持,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容易使子女形成好逸恶劳,挥霍无度的不良习气。也有的父母因文化水平较低原因,对子女的教育方法粗暴、简单,缺乏情感交流和说服引导,容易使子女形成叛逆的性格,这些有人格缺陷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在相对自由的生活环境中很容易放任自流,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3.学校原因。首先,高校的人文教育不够。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科学,重书本轻实践的现象,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水平低下,人文精神匮乏,法制和纪律观念淡漠,从而走向犯罪道路;其次,学校管理不善,制度不健全。由于部分高校纪律不严密,管理紊乱,各部门不履行职能,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不认真,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和了解,以至于学生的夜不归宿,迟到旷课等不良行为任其发展,未能有效地控制。对个别学生的严重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也未能及时地给予处罚,最终使校规校纪丧失威严,从而使少数学生有恃无恐,逐渐滑向犯罪边缘;再次,校园文化建设落后。部分高校文化生活单一、枯燥,不能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需要,导致个别学生走向社会寻求精神满足。受到社会不良影响后,逐步走向犯罪道路。

4.心理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群体中心理障碍和精神病患者呈现增多的趋势。据全国各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数据显示,大学生中有15%-2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有学习、生活上的不适应引起的焦虑惶惑,人际关系不良引起的苦闷忧郁,消费攀比导致的心理失衡,性和恋爱产生的心理困扰,竞争压力带来的紧张压抑等不健康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必然要通过其他形式发泄出来,以求心理平衡和欲望的满足。所以,在特定的外部条件作用下,这些不健康心理会恶性膨胀,容易导致各种犯罪行为的发生。马加爵杀人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5.法律素质原因。在校大学生虽然都学过法律基础知识,但学生学习法律的态度并不认真,逃课、缺课、课上看课外书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导致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并缺乏相应的法律理性思维能力。一方面,由于他们对法律基本知识缺乏了解,往往在无知当中走向犯罪。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缺乏法律理性思维能力,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侵犯时,不能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是采取一些过激的,甚至是愚昧的方式来解决,最终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二、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

1.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根本途径

大学生犯罪问题,究其原因大都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深层次的思想道德因素所致的。绝大多数大学生在犯罪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思想道德的缺陷,包括道德规范的无知、藐视、沦丧和对社会变革中暂时出现的不合理现象的迷惑、急躁、冲动、怨恨的思想情绪。因此,高校应从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学校要充分发挥“两课”在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想道德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新形势下学生思想复杂性的需要,增强大学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形成使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班主任、辅导员应结合大学生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把各项学生管理工作抓实、抓细。对他们思想道德状况要全面了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寻找对策,力求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2.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关键因素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道德品质和情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身体、轻心理的错误倾向。孩子在这种倾向的影响下,容易放松品德修养而走上犯罪道路。所以家长在孩子步入大学后,仍然要高度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首先,家长要及时与班主任和辅导员加强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大学里的表现和思想动态,对孩子的违法违纪行为,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督促他们改正错误,促进健康成长;其次,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起科学的、适度的消费观念。家长不要迁就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更不能不顾自身的经济条件与人攀比,要坚决反对孩子的铺张浪费行为,要学会拒绝一切不正当要求。再次,家长要创造一个团结健康的家庭氛围。父母一定要努力协调家庭中的各种关系,维护家庭结构的完整。同时父母也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使自己成为孩子效仿的榜样。

3.加强学校的管理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学校的管理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首先,学校要健全制度,改进作风,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随着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形式多样化,招生规模扩大化,学校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为宗旨,切实加强学生的管理。一方面,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对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要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给予严肃处理。促使学生及时悬崖勒马、防止其走向犯罪,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要改正作风,注意深入学生实际,切实解决学生的各种困难,及时处理各种矛盾,防止问题多杂化和矛盾激化;其次,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报、期刊、校广播电台等校园媒体,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和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减少因社会诱惑而发生的犯罪行为。

4.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基础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益剧烈的时代,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因此,高校要重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制止部分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诱发犯罪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大学生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提高心理调整能力。通过心理卫生课或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指导学生对焦虑、抑郁、易怒、冷漠等不良情绪学会用理智来控制,懂得用不同的方法来疏导不良情绪,增强挫折承受力,提高心理障碍防御能力;其次,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化的形势下,高校应当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针对不同性质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对于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应及时采取相应层次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另外,学校还要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以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动态的,全面的了解和跟踪服务。总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普遍教育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不健康心理,防止个别学生走向犯罪道路。

5.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根本保证

我们从许多大学生的犯罪事例可以看出,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最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大学生失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应把法制教育摆在重要的地位。我们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必须重视如下二个环节。首先,学校应更加重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其在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对现行法律基础课教材的不足,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和补充,让其内容更加贴近大学生生活,及时澄清大学生头脑中对一些法律问题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学校应通过各种法律实践活动逐步端正大学生对法律的态度,如学校与公、检、法等部门建立共建关系,举办法律知识讲座、辩论赛、摸拟法庭、参观监狱、看守所等执法机构,组织参加公判大会等法律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法律的自觉性,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减少大学生犯罪行为的发生。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上一篇:浅论群众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结合与发展 下一篇:改革和创新农村养老保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