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特色融入小镇街景空间的探索

时间:2022-10-02 07:39:59

地域特色融入小镇街景空间的探索

摘要:在城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街景规划作为城市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要体现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要体现不同地域特有的文化特征和不同的社会生活场景。本文以新源县那拉提镇镇区(G218段)街景整治规划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将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特点引入街景空间中,以此表达本地的传统气质和独有个性。

关键词:街景规划设计;地域特色;那拉提镇;哈萨克建筑风貌探索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街景特色是城镇内在素质的外部表象和城镇个性的总额和体现,不同的街景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在特定条件下的不同社会生活场景,体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物质追求和精神需求。但如今城镇的街景空间随着不同时期的建设,正在逐渐失去多样性、地域性、记忆性的特色,有学者曾用“零识别”一词来形容如今的城镇雷同现象。

本文将介绍那拉提镇街景整治过程中在现代建筑轮廓上探索哈萨克建筑风貌的附加表现手法,以及如何将地域特色融入街景空间中,通过街道现有建筑的巧妙改造,营造出能让人重新找回归属感、定向感的空间环境,形成融洽的社会关系,增强环境魅力和提升城镇品位,营造独特的旅游城镇街道空间。

一、背景介绍

那拉提镇是伊犁河谷东部的旅游胜地,特别是与瑞士山地齐名的那拉提草原,是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河谷草原之一,也是国家5A级风景旅游区。那拉提镇区作为景区的配套服务基地,其旅游服务功能越来越明显,那拉提大街(即国道218线镇区段)作为主要的一条东西出入性街道,汇集了形式各异的商业店面,广告牌匾林立,人流量大,商业气氛浓厚,但建筑质量较低,商业业态分布凌乱,道路交通功能混杂,占道设摊和停车现象严重。给外来游客留下的印象是一座普通的镇区、繁华而又杂乱,随着那拉提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完成,高速公路、铁路线路选线,外部环境的改善促使镇区旅游窗口形象亟待提升。

因此,为了使那拉提镇主街道有一个全新的面貌,为了更好的凸显旅游及服务功能,在新源县人民政府、党委领导下,那拉提镇人民政府决定对那拉提镇主街道(G218镇区段)进行街景整治,同时将该街道改建成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旅游服务品质优良的街区。规划整治路段总长2.8公里,重点研究了建筑密集度较高、改造难度大的核心段约475米的街道更新。

二、那拉提镇街景的地域特色研究

(一)街面构成

镇区沿街建筑平面形式为“前店后院”,前店以两层至四层为主,立面造型多为挑出封闭阳台,形成了典型的马路经济建筑风貌。各家建筑紧贴排列,以商店、餐饮、宾馆三类使用功能为主,期间穿插着药店、建材、通信、邮政等与居民生活相关的配套设施建筑。两侧共有大小建筑200余栋,改造立面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其中超过50%以上的建筑带有半地下室。绝大多数建筑均按照权属所有人的想法而建,墙体基本为瓷砖贴面(白色、米黄色),窗户基本为大通窗,屋顶大多数为平屋顶,个别建筑为装饰性的一侧坡屋面;总体建筑退界控制较好。

(二)地域建筑文化渊源探索

那拉提镇居住着以哈萨克族为主的数10个民族,占总人口的60%以上,那拉提草原哈萨克族占我国哈萨克族总人口的1.13%,是我国哈萨克族较集中、人口数量较多的地区。那拉提镇哈萨克族人口除游牧文化造就的毡房作为哈萨克族的建筑风格符号外,没有现代建筑的表现风格。在街道建筑中没有,体现任何地域文化的街景景观。因此,该项目就必须从地域文化源头进行探索和创新。

1、地域主体民族――哈萨克族

哈萨克的文化属于突厥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和斯拉夫文化混合体。由于其游牧的生活方式,哈萨克保持口述历史的史诗传统 。“哈萨克”一词之意,学者们有多种解释:①避难者、脱离者;②美丽的姑娘; ③骑士;④白天鹅;⑤草原上自由勇敢的人们。其中第四、五种解释比较符合哈萨克族的历史。第四种解释则是哈萨克族起源的一个流传最广的美丽传说。

2、地域主体建筑特征――毡房、“雪夏拉”

毡房:这是哈萨克族主要的民间建筑,易于搭卸、便于携带,是一种简易住房。毡房由围墙、房杆、顶圈、房毡、门组合而成,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圆柱形,上部为穹形。下部圆柱形四周是用横竖交错相连而成的红柳木栅栏构成的围墙。顶部有天窗,覆以活动的毡子,用以通风。有的房顶毡上饰有红色或其他色彩图案。毡房门较小,是雕刻着花纹的双扇木板门,哈萨克语称“斯克尔菜乌克”,一般高1.5米,宽0.8米,离地面较高,以防积雪和严寒,门多开向东南,以避北风,毡房门外挂有用芨芨草草编织的夹有一层花毡的门帘,冬春天放下门帘挡风雪,夏天卷起,通风凉爽。毡房内都备有长木杆,用来预木圈顶的顶毡。毡房一般分为四种:简易小毡房,4块、6块、8块房墙的毡房。

冬房:哈萨克牧民一般从11月至来年4月住在冬牧场。冬牧场的房屋一般建在避风雪的河谷或山谷中。冬天则在冬季牧场(俗称“冬窝子”)修建平顶土房,哈萨克语称之为“雪夏拉”,多用木料或石料制成。房屋外形是四方平顶,围墙是用石块或土坯砌成,高约2.5米,上面有许多撑杆式的细木椽,椽子下端固定在围墙顶上,上端则连接在房子的顶圈,然后放上编织好的苇席或树枝条,屋内顶上4根或6根顶柱,上面再抹上一层草泥。

这些建筑材料几乎全部都来自于大自然。

3、地域建筑文化符号特征与建筑色彩特征

哈萨克族对颜色和图案的视觉感情十分丰富。云头形、公羊角形、流水形、三叶草式、太阳花式等的图案设计,以及被赋予不同含义的红、白、蓝、黑、黄、绿色彩都被哈萨克族的能工巧匠们巧妙而慎重地运用到了建筑当中。哈萨克人自认为自己是白天鹅的后裔,故白色在哈萨克人心目当中代表着“纯洁、真理、幸福和快乐”,有着特殊的含义,并在其民居建筑中大量使用。建筑色彩主要以白色为基调,天蓝、褐红、绿色为辅助装饰色。

4、建筑环境特征

那拉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建筑风貌。我们从当地的民间建筑风貌中还能够隐约找到一些关于这个地域的形象识别、历史记忆的东西,尤其在镇域内建设年代较早的乡村民居中大多都保持了卵石墙基、简朴的柱廊、坡屋顶、防风窗白墙等与环境协调的特征。

因此,挖掘城镇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展示民族不曾知晓的一面,成为这里新的主题,街景整治规划就成了连接者与继承者的纽带。

三、那拉提大街的现状与思考

(一)现状

1、沿街建筑形象混杂,超过一半的建筑带有半地下室;半地下空间影响人行和视觉景观。

2、商业与生活环境差,建筑界面过于连续,平面布局缺乏进退关系,比较单调;商业建筑首层细节较少,影响商业展示面;建筑风貌特征不明;

3、交通系统混乱,沿街出入口较多;建筑前场狭窄,设施不完善,人行、车行、停车混杂,且缺少停车空间;车行道不能满通要求;

4、广告牌及店招颜色、规格形式各异,凌乱且与小镇形象不符。

5、街道设施水平低下,缺少有层次的绿化与小镇街道环境内涵,环境风貌急需改善。

(二)思考

1、那拉提大街要体现什么样的风貌和特色?为小镇带来什么样的景观?

2、街道应定位于何种城镇功能,如何提高街道空间利用率及发挥综合效益?

3、街道的交通如何组织?

4、那拉提大街应体现何种景观风貌和环境?

四、那拉提大街规划整治的策略

(一)街道尺度的营建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外部交通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以及国际旅游小镇形建设的不断深入,那拉提镇的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因此显现。基于现状分析,根据该小镇的地理位置和总体规划定位,我们将那拉提小镇风貌整治定位为:融那拉提景致特色、山地草原文化、哈萨克民风为一体的特色街区。在现代旅游小镇风格的基础上,适当体现哈萨克民族特征。设计中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强化街道尺度和以人为本的概念。

具体包括:为游客和居民提供连贯的活动场所,提升街道的商业氛围。丰富街道绿化景观环境;控制商业建筑前场环境,过境交通与商业环境相对隔离;将道路断面、交叉口和铺装形成完整系统,解决车辆停放的功能性问题,完善步行、车行系统等。

(二)地域特色的塑造

在规划中,要把握一些传统的生活状态,着力营造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并具有亲和力的街道空间,使当地的居民还留存记忆中的那拉提,游客在不同时刻都能感受到不同的场景和画面。

我们在规划中筛选了那拉提镇这类自然环境下旅游小镇建筑的多种风格,并结合当地建筑特色进行了分析,在与环境融合的典型实例中,就地取材、借鉴探索、综合考虑,以环境元素为主线,配以民族元素的相对混合建筑风貌:即对那拉提地域民族――伊犁哈萨克族建筑文化进行提炼和创新,融合国际上山地城镇建筑特点,体现环境与文化的协调,不讲究突出现有的任何一类风格,创新那拉提山地风格建筑风貌。

五、实施措施

(一)总体规划导向

挖掘文化:以“哈萨克的天堂”为指引,在建筑的改造、整治表现上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整治后的街景不应该是面目全非,而应该是改善原有的环境,提升居民的归属感。

立足现实:考虑到经济因素,大部分建筑或者市政设施已非常破旧并且不具有保留价值,但是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不可能拆除重建或者进行较大的整治,只能对建筑的立面进行整治。尽量做到不破坏原有建筑主体特征和结构。

经济可行、便于实施:整治方案应该注意其经济性和可实施性。

(二)建筑色彩与符号导向

1、挖掘这座小城镇现有的周边不可更改的环境色:蓝天白云,优美的自然环境是我们选择城市色彩的前提。

2、在这座小城镇独有的一种人文文化:哈萨克民族图案的着色富有象征性:蓝色表示蓝天,红色象征太阳和太阳的光辉,白色象征真理、快乐和幸福,黄色象征智慧和苦闷,绿色象征春天和青春。为形成稳定、整体的色彩环境,主色调考虑占有75%的比例才能起到主导色的作用,辅调色可占20%,点缀色只占5%。

3、为与旅游小镇的整体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同时又突出鲜明的地域、人文特色,综合考虑那拉提漫长的冬季,本次规划建筑定下了“外立面主要采用以明亮的砖红色、灰白色调为主的的色调,在局部又以淡蓝、黄色、红色、青灰色加以修饰,既映衬着哈萨克的独有气质,又体现着旅游中心清新、动感的活力气势。

4、哈萨克民间图案中的对称既表现为整体图案的对称,又表现为每个单独纹样的对称。装饰的第一原理是重复,一系列等距的图案重复如同音乐中主旋律的重复一样,本身就具有一种韵律和节奏。在房屋的房檐上或大门的门头上是连续的花形纹或连续的三角纹。

(三)建筑风貌改造导向

建筑风貌整治通过建筑屋顶和建筑首层(廊柱)两个重点部位进行设计,使整条街道在统一的主题下呈现丰富的变化。在建筑构造细节、表面纹理和颜色上体现哈萨克文化及自然环境特征。主要运用以下改造手法:

1、连――运用文化元素构建景墙、景观,在建筑之间的空间节点上加以连接,使立面具有地域特色、整体感和连续性。

2、添――在建筑立面外侧,特别是台阶和半地下空间部分添加外廊、门廊等空间,在建筑顶部和外墙增加装饰元素。

3、补――补充建筑立面细节元素,突出文化氛围。

4、调――调整建筑比例关系。

5、色――与整体城镇色彩关系相协调,统一外墙色彩。

6、换――更换破损、破旧的门窗。

(四)街道景观构想

街道改造重点是对建筑前场及两侧的绿化带、停车位、公共空间作出改造设计。一是保持17米车行道宽度,大型过境货车建议绕行,疏解一部分交通干扰;二是将现状宽度为2米的人行道改造为绿化带。停车位设置在两棵行道树的中间,并将该部分渠系改造为暗渠,同时减少街道开口,车辆进出设置明显标识。三是在较宽的建筑前场中结合绿化带、渠系设置公共绿化空间,更大可能的为游客或者当地居民提供社交活动的可能,形成收放自如的步行系统。四是丰富街道小品,包括书报亭(兼顾旅游引导功能)、灯箱、路灯、栏杆、建筑小品、废物箱(桶)、路牌、路标、座椅等,通过街道小品设计,将地域文化艺术、民间传统的记忆融入其中,通过一个花纹,一个图案,来再现地域文化特征及民族内涵。五是广告牌匾设置做“减法”,区别大多数城镇广告过度使用,控制广告牌匾的使用量、规格和色彩数量,尽量使用简约的表现手法,避免街道空间的杂乱。

六、结束语

街景规划作为城市设计中的一部分,更多地呈现的是一种多场景组合的综合景观。那拉提大街的街景改造规划将地域文化和地理自然特征引入街景空间设计中,将地域的特质、历史的记忆和民间生活片段共同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以此表达属于那拉提山地小镇风貌的独有个性。通过建筑与景观符号的加工,提高游客对那拉提――这一印象的识别度。通过本项目,我们只是提出了地域文化传承与继承的一个探索路径,为地域城镇风貌的创新之路还需要更多的设计者去发掘、去改变。

上一篇:地下PE燃气管施工质量探讨 下一篇:地铁线路长大坡设计及运营安全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