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会学生阅读

时间:2022-10-02 07:18:54

怎样教会学生阅读

阅读是学生打开心灵,领悟文章主旨和精神内涵的一把钥匙,是提升文化素养,提高思想境界,积累文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的必备条件,那么,如何教会学生阅读?

一、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精讲,应合理安排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尝试到读书的乐趣。要变以往的“要我读”为“我要读”,只有产生了阅读的兴趣,才能自觉地读,方能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学生能否对语文感兴趣关键在于阅读。阅读也是构成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能够从阅读中领悟哲理、拓宽视野、加深印象,找到焕发真善美的心理契合点。首先是养成泛读的习惯——产生兴趣追求。泛读,就是广泛阅读,有人戏称为“随手翻翻”,这样的阅读有助于拓视野。多读一些富有时代性、文学性、人文性的美文,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也能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学会做人。其次是养成精读的习惯——咀嚼书中精华。鼓励学生阅读时多读几遍,就能咀嚼出更多的东西。对一篇文章、一本书的精华部分,一定要细读,反复读,字斟句酌,才能读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最后是教会学生养成背诵的习惯——打下文学功底。背诵,应当自然成诵,像流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流泻出来。只有自然成诵,才能把书上的营养真正化为自己的血肉,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自然成诵的过程就是不断体验名家名篇思想感情的过程,不断领悟名家名篇语言魅力的过程。自然成诵的名家名篇多了,学生的思想境界、语言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二、课堂教学注重抓阅读的导入环节

课堂教学中,教师留给学生一部分阅读时间,在这个时候,要提前设置一些问题,制造一些悬念,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如:《倾斜的伞》一文,课前我在黑板上画了简笔画:倾斜的小伞。上课开始我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把奇怪的雨伞。下雨天,小朋友和他的外公一起走在伞下,小朋友一点儿也没淋湿,可外公却总是被淋湿。这可真是一把奇怪的雨伞啊!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习了今天这篇课文,你一定能找到答案。不过,大家先带着这个问题仔细阅读一遍课文。又如:《火烧云》一文,文章开篇就说“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作者并没有些火烧云,而是描绘霞光。文中用了五个“……变……”得排比句,以及“……照的……”和“……是……”的句子,着力渲染霞光照得人和动物改变了了本色,大地万物红彤彤、金灿灿的。这霞光从何而来?原来“火烧云上来了”。这就从侧面为火烧云的露面做了铺垫、强烈渲染,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教学这一段时,我要求学生带着几个问题阅读课文:1.课文中是写什么时候的火烧云?2.文章开篇就点题写道“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写的是什么?3.为什么不直接写火烧云,而要“节外生枝”地去写霞光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当这些悬念一被提出,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学生在阅读时格外专心,用心对所阅读的文字进行思考和体会,用心对所诵读的知识进行品味和检验。在此期间,学生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会贯通到遣词造句中,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三、勤于思考,提高阅读能力

除过课堂教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就是说,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要做到这些,就要勤于思考。首先在阅读时要力求理解读书,阅读时,应当每看一段就想一想,把道理弄懂;在全文读完之后,再串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间的联系,以便从整体理解一篇文章,一节课文或一章内容。其次是理清思路,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的思路,遵循这一思路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实质。可见理清思路对阅读多么重要。接下来要能提出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再深入阅读有关书籍,并且深入思考,收获会更大,还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新的见解。还要学会独立回忆,学会准确表达阅读后,通过回忆再检查一下阅读的效果。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在读书笔记上,以备日后查用。最后是要记好阅读笔记,做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过程。就是做最简单的摘录,也需要动动脑筋,以摘录最精彩的地方,至于写体会,更要动脑筋了。因此,有了“要做笔记”的愿望,必然会促使你专心阅读。再加上与书籍相比,笔记自然要简明、深刻和概括得多,不仅利于理解,也利于记忆。经过长期阅读之后,就可以通过笔记积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资料,弥补头脑记忆的不足。

上一篇:浅谈“参与式”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下一篇:论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