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学生评教探析及启示

时间:2022-10-02 06:21:33

美国高校学生评教探析及启示

摘要:学生评教源于美国高校,传入我国后,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普遍采用,评教的方式也由最初的填涂学生评教卡逐渐发展成基于网络的网上评教系统。随着学生评教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学生评教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评教结果的使用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学生评教的结果不仅用于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以及作为教师晋升的依据之一,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美国高校;学生评教;学生测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223-02

美国高校学生评教的发展已经有80余年的历史。第一个公开出版的用于收集学生评价教学信息的等级量表是柏杜教学等级评定量表[1]。之后,学生评教活动在美国几所主要大学中慢慢开展起来。20世纪70年代,有关高校学生评教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了很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相继开始实行学生评教,并且在学生评教中逐渐形成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而这两种评价都是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量表来完成对教师的评价。现在,学生评教已经被确立为美国高校教学评价的一种基本的制度。20世纪80年代,在学生评教引入我国之后,我国高校对学生评教的理论研究越来越成熟,注重学生评教也成为我国高校的广泛共识。虽然我国对于高校学生评教的理论和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美国高校学生评教的方式、内容、特点和评教结果的使用,希望为我国高校学生评教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美国高校学生评教的方式及内容

(一)评教方式

美国高校学生评教的方式并不统一,即使是在同一所高校内,学生评教的方式由于班级规模、教学内容及学科性质的不同也是有所差异的。但总体来说,评教方式有两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所谓学生评教中的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而进行的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在学期内的不同时间都可以进行。通常学生评教可以是课程教授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与反馈,也可以是期中时较开放的面谈征询评价和意见[2]。例如:期中学生评教量表等。所谓学生评教中的终结性评价则是属于结果性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更清楚的认识自己的不足,提高教学能力和改进教学质量。终结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师学期结束之后才进行。如,期末学生评教量表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学生评教的整体。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校通常会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用,以此综合评价教师的整体素质。

当前,网上评教日益成为各大高校流行的评教方式,学生通过在网上注册后就可以方便地填写表格并发表意见和看法。然后经学校的统一汇总后,有区分的在网上公布,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选课时查阅的方便,也大大缩短了评教的时间,增强了评教的实效性。网上评教的手段先进、操作容易,数据统计也方便,是学生评教的主流发展趋势[3]。

(二)评教内容

在美国,高校教师教学的评价通常包括系主任、资历较深的教授和学生评教三个部分。但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基本上采用的是学生对任课教师评价的方法,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因此,每个学期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是美国大学教学管理最大的特点[4]。从学生评教的内容上来区分,学生评教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师生互动关系、教师工作量、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的知识储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教师的教学水平又涵盖教师的备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等。师生互动关系主要指课堂教学气氛是否和谐,学生课堂是否具有很强的学习主动性。教师的工作量包括教师的工作时间、工作难度和工作强度等。教师的教学态度指教师教学的热情和教学的积极性等。教师的知识储备包括教师的学历、培训经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等。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日渐成为考察的重要内容,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则是指教师是否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体验式教学、鼓励学生质疑并挑战权威。

但是,美国各大学学生评教的内容也并不是完全一样。例如华盛顿大学教学评价系统中的评价表,根据不同的教学组织分成11种形式,这种做法符合了不同课程的学科特点和性质,有利于更好地实行。而堪萨斯州立大学评价表中共有42项考查的指标,评价内容全面而详细,不仅贴近学生,而且便于操作,其着重考察学生学习的收获和能力的培养及教师的教学热情等。宾西法尼亚大学的评教系统也有40项指标之多,其将重点放在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互动及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美国高校学生评教结果的使用

学生测评得到的原始数据,经过学校的汇总和整理,按照一定的权重形成正式的评教结果。学生评教结果被印制成书后,其电子版会公布在学校网站上,而纸质的书则存放在学校的图书馆里以方便学生和教师的使用。通过互联网,学生能方便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有关教师评教结果的信息。学生通过查看教师的评价结果会更加清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以此来决定选择哪位教师的课程。

学生评价结果也会以评价报告的形式反馈给每一个被评价的教师,以此来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能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会根据学生评教的结果,有针对性地为教师提供全面的培训。

此外,学生评教的结果也被作为教师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学生评教成为高校考核教师水平及选拔优秀教师的重要方式。

但是,美国高校对学生评教结果的使用是非常慎重的,考虑得全面而周到,严格规定了评教结果的使用权限以保护教师的正当权益,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评教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3]。尤其是对新教师更是如此,这样就弱化了学生评教结果的考核作用而将重点放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方面。这也正切合了学生评教的目的,即更好地服务学生,使学生评教的结果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三、美国高校学生评教的特点

(一)多样性

1.内容的多样性

学生评教考查的内容涵盖的项目非常的多,这其中就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师生互动关系、教师工作量、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的知识储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因此,学生评教量表的设计通常都会包括以上内容,只是不同学校会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在侧重上会有所不同。有的学校注重教学能力,而有的学校则更看重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形式的多样性

学生评教的形式很多,大体上可以分成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大类。形成性评价中,包括师生见面会、学期中期评价教师的调查问卷等评教方式。而终结性评价则包括期末考试之前发放的教师评教填涂卡和基于网络的网上评教系统等。

3.目的的多样性

学生评教的目的并不是将其作为考评教师和决定教师晋升的唯一依据。其真正目的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第二,方便学生网上查阅,并为学生选课提供相应的参考。第三,作为教师晋升的依据之一。

(二)以人为本

1.一切以学生为本

注重学生的学、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美国教育的一大特点,这一点也清晰地反映在美国高校的学生评教中。一切教都是为了学,围绕学、支持学、促进学,这是美国大学学生评教最突出的特点之一[2]。因此,学生评教量表所设计的问题通俗易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作答。在评价项目的选择上,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突出强调学生的学习收获和能力的培养及对学习环境的营造方面,而弱化了教师的教的成分。这样就使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得到最大的发挥。

2.充分考虑教师的权益

美国大多数高校对年轻教师的评价结果的公布十分的慎重,这充分考虑到教师的权益,避免因为学生评教的结果而挫伤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并造成师生间的矛盾和对立,从而背离了学生评教的真实目的。

四、启示和借鉴

(一)弱化考核的功能和网上公布学生评教的结果

我国高校应当学习美国高校的评教经验,弱化学生评教结果对于教师的考核功能,而是将学生评教的结果作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进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参考美国高校的做法,将学生评教的结果有限制的在网上公布,以此方便学生的查阅,有利于学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课程。

(二)重视宣传学生评教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高校要重视学生评教作用和意义的宣传。在每次学生评教活动之前,以书面的形式非常清楚和明白地告知学生此次测评活动的目的、意义、过程、方式及注意事项等内容,这样就能使学生充分清楚测评的好坏与自己息息相关。这是校方的义务也是学生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否则学生就会敷衍了事,这样测评的结果就会出现偏差,就会影响学生评教结果的有效性。

(三)完善网上测评,综合运用多种评教方法

我国高校应尽快完善网上测评系统,提高测评的信度和效度。在评教的形式上,应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并综合运用同行评价、自我评价和专家评价等评价方式,注重从整体上来评价教师的综合素质。

(四)注重学生在学生评教中的主体地位

我国高校应摒弃传统的观念,不应将学生评教仅仅局限于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考察。而应更加重视学生的诉求,强调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在评价内容上多以学生的学习收获的多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程度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强弱为考察对象,使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陈晓端.美国大学学生评价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1,(2):29-32.

[2] 顾瑶韵.美国高校学生评教的实践与理论研究述评[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6):13-17.

[3] 孙超.美国研究型大学学生评教的政策、特点及启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8):39-40.

[4] 王丽萍.美国高校学生评教特点分析及启示[J].美中教育评论,2005,(10):52-55.

上一篇: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下一篇:挪威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现状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