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时间:2022-10-01 11:44:09

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关键词:获得成功感;喜欢数学;积极向上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许多年前,教育家赞可夫说:“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那么什么是情感呢?情感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是人的心理过程。所谓数学积极情感,就是指学生喜欢数学,相信数学可以为自己的生活服务,也愿意努力学好数学。数学积极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神丹妙方。教学实践也表明,孩子刚进入学校时,对数学学习充满了热情和进取心,但渐渐的他们变得不喜欢学习数学了,失去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是什么使孩子发生如此大的改变呢?我认为孩子们学习数学的情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情感不仅影响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而且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影响甚远。要培养学生数学积极情感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健康快乐的心理能使人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可以对一切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充满创造力。学生是否乐学数学,关键在教师的教育、引导状态,首先教师要具有激情,每天面带微笑的与学生在一起。要经常在课前问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可以开始了吗?在课将结束的时候问学生:这节课,你学得快乐吗?下课后问状态不佳的学生:你为什么不开心呀?怎样让自己快乐呢?随时随地指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快乐的参与数学活动。

二、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

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的运用了数学时,才能真正的发展。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一门学科能经久不衰,足以说明它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其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从历史的角度看,一位科学家只有对这么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深入钻研,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如:伽俐略原始学医的,由于对物理实验发生兴趣,专心研究终于发现摆钟原理,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也因为中学老师的一次生动的启示让他对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才生了浓厚的兴趣,发奋研究,终于在世界数学领域创立了“陈氏定理”。可以说只有喜欢数学,才有可能学好数学。

以学生兴趣为切入口,激发学生乐学愿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直观教具、朗朗上口的儿歌、故事、谜语、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发展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激发学生产生愉悦的积极向上的乐学数学的情感体验。

三、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感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也就是说已经把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作为情感态度领域的重要目标。我在教育教学中一直注重情感教育,寓教于乐。除了对于普通学生的及时正面的肯定和鼓励之外,更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能适时和有效地进行鼓励、帮助和引导,使其能自主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既而不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渐渐消除学习的压力感,自觉自愿地学习,快乐地掌握知识,很多时候,我还创设条件,让学困生能在课堂上解答一些难度不大的问题,当众“摘到苹果”,得到老师满意的微笑和同学热烈的掌声。例如,学新课时,可以在复习阶段提问他们相关衔接的问题;可以在巩固阶段让他们说一些简单的解题过程,也可以在复习阶段提问他们有兴趣、通过思考能解答出的题目。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会觉得自己通过努力真有办法,成功感、喜悦感就会不自主的表现出来,再加上这时教师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和鼓励,及时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会使他们觉得数学学习真有趣,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自然上升。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能学会并解决问题,同时也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情感教育在我们数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的目的也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乐知者”,都有积极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犹如嚼蜡,而是成为充满乐趣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陈玉生.《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福建教育》.

[2] 谢彬.《赞可夫的教学发展理论》《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上一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 下一篇: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有效使用《新概念英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