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幸福感研究概述

时间:2022-10-01 11:10:26

心理幸福感研究概述

摘 要:基于实现论的心理幸福感认为幸福并不只是快乐的体验,而是关注个体潜能的实现。从心理幸福感的内涵界定、理论模型、量化评估、研究现状及展望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心理幸福感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为心理幸福感的深入研究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心理幸福感;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046-02

自1879年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学者们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大都集中于对人的病态消极心理的探索,如焦虑、抑郁、自卑等课题。直到20世纪末,由塞利格曼教授发起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思潮,才正式开启了对人的积极心理的关注。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以人的积极力量、优秀品德为研究对象,并致力于帮助人们发挥其潜能并获得幸福的科学。在这样的思潮下,对幸福感的研究无疑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因为追求幸福生活是每一个人的愿望。

幸福是人类从古至今追求的终极目标,幸福感指的是人们对于有关幸福的问题的总体看法以及基本点观点,对幸福感的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从哲学渊源来看,对幸福感的概念解释与理论构建大体分为两种基本取向:快乐论与实现论。以快乐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将个人的主观判断作为界定幸福的标准,认为幸福即是拥有快乐的主观心理体验,幸福在于拥有较多的积极情感和较少的消极情感。而基于实现论的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简称PWB)则认为幸福不应该仅仅指获得快乐的心理体验,更应该关注个体通过不懈努力而获得的潜能的充分展现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自我发展及成长。

另外,随着学术界对幸福感研究的推进,基于不同的哲学角度,幸福感研究如今也呈现出了日益多样化的趋势,出现了如社会幸福感、职业幸福感以及幸福指数等新的概念。如Seligaman教授将其以主观幸福感作为幸福衡量指标的“幸福1.0理论”发展到了由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有机结合构成的“幸福感2.0理论”,对幸福的构成元素的描述也从积极的情感、投入和意义三元素发展到了积极情绪、意义、成就、投入和良好人际等五个元素,同时,对幸福外延的解释也从“真正幸福”(幸福感受和幸福实现)扩展到了“持续幸福”(Flourish个体和人类繁荣或蓬勃发展)。而Dinner则从促进幸福感实际社会应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幸福指数的概念,对其界定和测量也引发了现代研究的核心及难点。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基于实现论哲学基础的心理幸福感,通过对其内涵界定、理论模型、量化评估,以及国内外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述评,以期为心理幸福感的深入研究提供有效借鉴。

一、心理幸福感的界定

国内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比较早也比较成熟,而对心理幸福感的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渐渐出现。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建立在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我实现论的基础上,其主要目的是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法则及存在的生存挑战。心理幸福感强调幸福感所具有的心理意义,并认为幸福感来自于个体内心深处的心理需要所获得的满足,它从自我发展与个人实现的角度对幸福感的定义做出了全新的阐释。然而,在实现论的取向下,不同的学者也从其各自的理论角度出发,对心理幸福感的内涵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Waterman认为,心理幸福感即是与个体的真实自我保持协调一致,发生于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与自己的深层价值观最匹配的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个体的技能得到发展,进而潜能得以实现,个体因此获得自我实现的体验。Ryff将心理幸福感描述为个体通过努力发挥自身的潜力达到完美的体验,并与Keyes共同提出了心理幸福感的六维度模型。Ryan与Deci对心理幸福感的定义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出心理幸福感即是一种自我实现,另一方面,他们试图指明自我实现所具有的意义及其获得的方法。

二、心理幸福感的理论

1.Waterman的个人展现理论

在Waterman看来,当人们能够从事与自己的深层价值观最匹配的活动,并达到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境界,就会拥有幸福的体验。此外,个人遵循其“真实自我”来生活,并通过不懈的努力达到自身潜能的实现,个体因此而感受到展现真实自我的喜悦,Waterman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为“个人展现”。据此,他认为有两种不同的幸福感:其一是尽情享乐的幸福,即指个体在从事某种活动时感受到生存需要、生活需要以及心理需要均得到满足的状态。另一种是个人展现的幸福,指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某种能够给其带来强烈活跃感与适合感的活动中,在这个活动中其个人技能得到锻炼与发展,并进而达到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与真实自我的完美展现,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自我实现的愉悦感。

2.Ryff的六维度模型

Ryff也从亚里士多德的实现论角度出发对幸福感进行研究,他也认为,幸福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保持愉悦的心情,而是对通过不懈努力,充分发挥自身内在潜能以达到完美的一种心理体验。他将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及个人潜能的实现称为心理幸福感。随后,Ryff与Keyes总结分析了发展心理学、心理卫生学以及临床心理学中有关健康人的心理理论,归纳出了六种共同具有的成分,并以之为衡量指标,构建了心理幸福感的六维度结构模型。这六个维度分别为自我接纳、积极关系、生活目标感、环境控制感、独立自主、个人成长。

3.Ryan和Deci的自我决定理论

Ryan与Deci提出的自我决定论对心理幸福感定义的描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出心理幸福感即是一种自我实现,另一方面,他们试图指明自我实现所具有的意义及其获得的方法。随后,他们总结归纳出三种基本需要,自主需要、关系需要和能力需要,认为这三种需要的满足决定着个体的幸福水平,同时他们指出,这些需要的满足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对推动整个社会的建构和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他们认为这三种需要是获得幸福感的基本因素,其满足与否以及满足的水平将决定着个体能否体验到一种持续的整合感和幸福感。

三、心理幸福感的量化评估

国内外对心理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其理论与内涵的探究也始终伴随着实证研究的发展,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理论出发编制最能体现其理论构想的心理幸福感问卷,这些问卷的产生也进一步繁荣了心理幸福感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影响最大的心理幸福感测评工具为Ryff与Keyes在1995年基于其六维度模型编制的《Ryff多维心理幸福感量表》,该量表由84个项目组成,涉及自我接纳、个人成长、生活目标、积极关系、环境掌控和独立自主等六个维度,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推广。另外,Waterman在提出其“个人展现理论”时,为进行实证研究验证其理论,也编制了一套《人格展现问卷》来对个体的幸福感水平进行测评,对应其理论上对幸福感的两种分类,问卷也包括了对个人展现的幸福的测评与对尽情享乐的幸福的测评两个部分。

国内方面独立发展的心理幸福感测评量表主要有著名积极心理学研究学者苗元江教授编制的《综合幸福感问卷》,该量表是在整合了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两种幸福感的理论模型与衡量指标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一个多方位、多功能、多测度且本土化的幸福感测评工具。该量表的心理幸福感分问卷主要是针对我国的大学生,且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应用价值较高。

四、心理幸福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建立在实现论哲学基础上的心理幸福感出现得比较晚,国内外对其研究也不如主观幸福感成熟,但随着对幸福感研究的深入,该领域的研究也呈现越来越明朗的发展趋势。早在Ryff提出心理幸福感的六维度模型,并编制出相应的测评量表后,学者们便开始利用该模型来评价不同群体的心理幸福感现状同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该研究方向至今仍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最大热点。对心理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多集中在人口学变量及人格等因素上,如我国学者高淑燕等人以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实证研究也证明了人格对心理幸福感强有力的预测作用。

心理幸福感毕竟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在对心理幸福感的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者们也一直没有停止努力。近年来对幸福感结构与内涵的研究呈现出整合的趋势,如Keyes根据SWB与PWB的分数高低将被试分为四种类型,并对二者的关系结构进行拟合,最终得出PWB与SWB是个体积极心理机能中的不同但又彼此联系的两个方面。国内方面严标宾等人对SWB与PWB两种幸福感取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认为二者的结合与各种不同的人口学变量及人格变量具有密切的关系,且二者呈现出彼此整合的趋势。苑燕等人则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两种幸福感之间的具有的内在联系。高良等人则在当前关于幸福感结构的基础上引入了价值实现成分,构建了一个包括需要满足感、生活满意感及价值实现感三个成分相互作用的幸福感三因素模型。

最后,在对心理幸福感的测定上,除了以自评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外,庞颖尝试利用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对个体的心理幸福感进行测评,并认为心理幸福感应该由内隐的和外显的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共同组成。这一尝试对心理幸福感理论结构及研究手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学术界对心理幸福感的研究现状看来,仍然是以发展其理论为主,实证研究还做得不够丰富。尤其是在国内方面,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上,都还较依赖于国外的理论和测评工具,因此未来国内方面应更多地结合国内实情及历史背景,探寻属于国人的心理幸福感机制,同时开发和编制适合现阶段国内不同群体被试的测评问卷。

参考文献:

[1]马丁・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M].赵昱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3]高淑燕,孙继民.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心理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S4).

[4]严标宾,郑雪,邱林.SWB和PWB:两种幸福感研究取向的分野与整合[J].心理科学,2004(4).

[5]苑燕,郑雪,余欣欣.SWB和PWB:两种幸福感取向的整合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3).

[6]高良,郑雪,严标宾.当代幸福感研究的反思与整合――幸福感三因素模型初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7]庞颖.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上一篇:关于构建新时期本土化企业文化的探讨 下一篇:浅谈现代企业政治思想工作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