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思品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时间:2022-10-01 10:09:49

在社会思品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摘 要: 课堂提问是师生为了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共同合作的教学行为。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 社会思品课教学 提问能力 有效性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促进学生课堂提问的意识和能力是中学教学基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社会思品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老师的有效提问,忽视了学生的提问能力,如何变老师主动教为学生主动学,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环节。我从让学生敢问、让学生愿问、让学生善问三方面着手,来介绍具体的做法。

一、让学生敢问

我们面对的每一位学生都是活生生的独立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知识、经验、思想参与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参与者。我们要让各类学生都有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因此,在课堂民主氛围中,平等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如在教《民族大家庭》这一内容时,由于我们店口镇外来民工较多,一个班中大多数同学都来自全国各地,于是采取讨论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来说说自己熟悉的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等风俗习惯。这样大家都能真实地把自己的所见展现给同学们,同时也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敢问敢说。

二、让学生愿问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卢梭的名言启示我们:激发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启发学生思考、自主提出问题的动力之一。因此在社会思品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力求做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构建学生不断提出真实问题的平台。

(一)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有时唯恐时间不够,还拖堂。现在,教师要精讲,不能只能讲重点、难点,剩下的时间由学生自学、讨论、辩论、做题等。一般说来,一节课的开始引入、结尾总结、中间的难点重点由教师讲,其他的由学生自学、思考。教师让出课堂,让学生参与进来,师生互动,这样的课堂才会有生机、有活力,也更符合新课程理念。

(二)把讲台让给学生

教师要让出讲台,让学生表演小品、做题、演讲。这等于让出了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也就解放了学生的手、口、脑。学生走上讲台,其主动性、积极性等内在能量就得以充分释放出来,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来。如我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一课中,让学生自导自演“景阳冈武松打虎”小品,把消费者的各项权益都渗透到这个小品中,提出了这小品中武松作为一个消费者有哪些权益受到侵犯,他如果没有被老虎吃掉会如何做等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真正让学生搞清楚有关的消费者权益和如何维权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既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又真正理解重难点。

(三)把发言权让给学生

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质疑、大胆讨论。这种大胆精神不仅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会使学生在发言过程中积极思考、认真准备。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又是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获得教学反馈信息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提问要做到有的放矢,不能随心所欲、漫无目的地提问。教师课堂上问什么?提出的问题与本节有什么联系?应在备课中准备好。对于学生的提问及回答,要以鼓励表扬为主,如果采取不恰当的言行,就必将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损害学生的自尊心。

和蔼可亲的态度是师生沟通心灵、交流信息的剂,对创设轻松、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非常重要。提问也是一种融语言、感情于一体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是否通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保持和蔼的态度。在提问过程中,措辞、神态、举止都要讲究。如果教师微笑地用热情、信任的目光期待学生提问和回答,学生就能从容自若,发挥良好。如果教师对学生表情冷峻,态度生硬,或显出不满或不耐烦的神态,就会造成学生心理的紧张和课堂气氛的紧张,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四)把黑板与多媒体让给学生

要让出一部分黑板,让学生到黑板上去做题,去写课本中的要点、难点、原理、概念等。学生每次上讲台,都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尤其是在使用《历史与社会》教学挂图时效果特别好,既能节省时间,又能让学生享受角色体验的愉悦感,明显提高教学有效性。如在复习中国的省级行政单位时,我让学生运用我制作的《中国疆域》课件开展了填图比赛,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把活动空间让给学生

过去的课堂一般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正襟危坐”地听。开展新课程教学,在社会课堂中应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空间。心理实验表明,呆板的课堂学生极易走神、疲倦,大多数学生精力只能集中在15分钟左右。为此,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要尽量在适当时间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是观察气象、走访历史纪念地及相关人物,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的社会调查,等等,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有关知识,提高自身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

三、让学生善问

新课程观下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承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不断地获得新知,发展智能,提高素质。爱因斯坦说得好:“最有用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得的方法,犹如架起了过河的桥和舟,为顺利到达彼岸创造了极其重要的条件。

(一)从教科书插图中发现问题

教科书中相当多的插图(图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内涵,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从插图中发现问题,激活思维。如《沿北纬32度的地形剖面图》能看出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如何变化的?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地势对我国有什么影响等问题(河流,降水等)。

(二)从“历史”本身中发现问题

历史教学能让学生从“历史”本身中发现问题是有其合理性的。因此我就采用同事金华贞老师提出的when(什么时候)、where(哪里)、who(谁)、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样做)这六“W”引导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把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让学生发现问题,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节课时,学生就从以下角度提出问题:会议什么时候召开?会议召开有什么历史意义?为什么要召开这次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次会议对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知识。

(三)从比较中发现问题

纵观历史,表面似循环往复,实则有本质区别。因此从历史事物的比较中容易发现问题,而且能直达历史的本质,历史比较的方法也是有效的学习方法。比较有横向比较、纵向比校、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等等。如横向比较,将经线和纬线进行比较,指出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提出,从理论上讲沿纬线一直向东或向西走能否绕地球一周?沿经线方向一直往北或往南走能否绕地球一周?这类问题可以使学生思考问题更仔细、更深刻,并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持续动力。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学生学会做学问,首先要学会“问”,增强自己的思考提问意识。

因此,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是学生对知识选择、积累和应用的过程,也是学生能力培养、提高和运用的过程。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发现问题的环境,启发引导学生在相对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得到自疑自解,让学生在学习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以疑促思,增强教学的开放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使课堂成为思维交汇的场所,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石小鸥.教学论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鲁志鲲.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2005.

[3]王雪梅.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2007.

[4]蒋莉.关于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现代语文,2008.

[5]付爱娟.课堂提问及其策略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

[6]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上一篇:地理教学中“现代意识”的培养 下一篇: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