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政策研究

时间:2022-10-01 09:52:31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政策研究

摘要:借鉴曹妃甸工业园区循环经济模式的成功经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需进行科学的战略规划,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构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和园区融资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战略规划;运行机制;技术支撑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2-0049-04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设计而成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生态工业园区遵从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其目标是尽量减少区域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物“零排放”。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生态工业的重要实现途径,用以解决工业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制约之间的矛盾,是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和高级形式,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大势所趋。

一、目前我国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存在的障碍

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丹麦卡伦堡工业园是目前世界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1999年,我国国家环保总局开始启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但至今进展缓慢。究其原因包括:

1.政策环境差异形成的障碍。尽管我国的环保政策法规是统一的,但在生态工业园区内外的实际执行力度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企业大都存在污染处理设施开工不足,污染超标排放,私自偷排等情况。由于环境资源产权不明晰,企业可以随意排放污染而不必考虑外部费用问题,即企业利用外部不经济性可以获得更大利润。而生态工业园区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对外排放,严格限制污染性项目的引进;企业加入生态工业园区,就意味着限制了排污的随意性,企业必须将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自行承担污染治理费用,这就削弱了企业加入生态上业园区的积极性。

2.经济障碍。生态园区企业的资产专用性投入效益不确定,即一项投资做出之后,若再改作其他用途可能丧失全部或部分原有价值,这部分价值的丧失是不可弥补的。生态工业园区各企业的设施建设具有较强的资产专用性。园区产业链的各环节之间物料循环的主体确定下来后,产业链内各企业在物料使用上的局限性凸显。各个企业在利用具有特殊来源和性质的物料资源进行生产时,必须在特殊的地点利用性能特殊的工艺与设备,并由经过特殊培训的专业人员操作,这种资产专用性的投入是多方面的。但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上下游物料供求不稳定性以及企业原料供应方选择的多样性,致使企业资产专用性投入效益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风险。

3.技术障碍。生态设计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生态工业关键链接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是支撑生态工业园建设的重要基础。就河北省而言,各个区域各类技术的开发各有侧重,总体不平衡,生态设计技术、生态工业关键链接技术较为落后;省内各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现有的清洁生产技术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目前技术不能很好地解决企业需要的原料性质与上游不断变化的废品性质差异所存在的矛盾,使企业间废物的循环利用受到很大限制;二是由于企业间竞争加剧以及行业分割,使很多优秀的清洁生产技术局限在企业个体内部,无法共享,技术通用性不足。

4.工业生态网构建障碍。生态工业园区内部应确定成员间的上下游关系,调整原料、资源等物质流动的方向、数量和质量,建设工业生态网。工业生态网内要求多个层次的物质集成:一是在企业内部,要实施清洁生产;二是在企业之间,将废物作为潜在的原料或副产品相互利用,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优化园区内所有物质的使用和减少有毒物质的排放;三是在园区之外,充分利用物质需求信息,形成辐射区域,使园区在整个经济循环中发挥链接作用,拓展物质和能量循环空间。但目前我国的工业企业大多规模小、结构不尽合理,再加上区域布局的限制,产业链条短,产业集中度低,各种资源要素等物质难以集成,这大大阻碍了工业生态网的建设。

二、河北省曹妃甸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运作模式及经验借鉴

河北省曹妃甸作为中国第三代开发区,建立了生态工业园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其建设思路不仅推动了各级开发区生态产业的发展,同时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曹妃甸工业园区建设中,一直体现污染“零排放”设计思想,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每个建设项目中,打造数条循环经济链,并将这些循环链相连,将工业园区整体建成符合“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的循环经济区。

1.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规划园区总体布局。曹妃甸工业园区建设的战略目标是通过改变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不断推动园区内的经济发展速度,改善园区的环境质量,实现区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层面实施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在区域层面建立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在社会层面建立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使曹妃甸建成以钢铁、石化、电力和装备制造等为特色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群,形成完整的废旧物资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各项资源环境指标达到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标准。

2.建立循环经济型主导产业示范体系。曹妃甸工业园区利用新工艺新技术建立生态产业链。钢铁、石化、电力是典型的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如果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必将进一步加剧资源紧缺和环境压力。曹妃甸工业园区通过对其输入端、过程、输出端的控制,减少了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延长了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同时加强了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1)建立以1500万吨精品钢项目为龙头的循环经济产业示范链。建设具有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精品钢铁基地,远期最终将形成3000万吨的能力。将钢铁企业过去单一的生产功能,拓展到钢铁生产、能源转换、城市固体废弃物消纳和为相关行业提供资源等多种功能。(2)建立以10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项目为龙头的一体化循环产业示范链。以大型炼化一体化装置为依托,向下游延伸产业链,配套发展煤化工和盐化工,形成石化企业之间、石化企业与其他关联企业之间、石化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化工原料、中间体、产品、副产品及废弃物的互供共享关系,实现上中下游企业间无缝连接、一体化清洁生产。(3)建立以海水冷却火电项目为龙头的清洁能源产业示范链。利用海水循环直接冷却技术和海水淡化工艺,进行热电生产和海水淡化,减少淡水资源消耗,给工业区补充淡水资源。淡化后的浓缩海水用于盐化工生产,开发溴素、钾肥、镁盐等化工产品。电厂产生的灰渣用于新型建材生产、填海造地。(4)实施以修造船业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工业产业链。曹妃甸港生态工

业园吸引投资发展造船业、港口运输机械、发电设备、矿山机械等重型机械企业,大力发展印刷机械、汽车零部件和电工电气机械等行业。规划期内重点发展造修船、港口运输机械等装备工业。逐渐形成我国北方沿海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5)现代港口物流产业链。重点建设码头、铁路、公路、管道、仓储等综合运储设施,发展以陆海联运为特点的物流服务业,建立服务“三北”地区的能源原材料物流中心,煤炭陆海联运转枢纽,形成开放式、互通型运输系统、仓储系统和服务系统,逐步发展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现代港口物流基地。

3.发展生态园区静脉产业。曹妃甸工业区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即园区内工业生产的废物由专门的企业进行回收和再利用,实现了固体废物、废水、废气等“三废”的资源化。如在钢铁生产中,将余热及焦炉、高炉、转炉煤气充分回收,采用先进处理技术和工艺实现煤焦油、粉煤灰和尾矿的再资源化,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废弃物的回收。精品钢循环经济产业链建成后,吨钢综合能耗、耗新水将达到国际先进标准:吨钢综合能耗671.3公斤标准煤,耗新水3.95立方米,水循环率达97.63%;污水及固体废弃物基本实现零排放。在化工生产中,围绕着煤化、石化、盐化以及海水化学工业而延展,有效地综合利用钢铁生产中的一系列废弃物。

4.完善园区生态管理体系。曹妃甸工业区从多层次建立生态管理体系:一是产品层次,要求园区尽可能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生态设计和环境标志产品要求,开发和生产低能耗、低污染、低(或无)污染、经久耐用、可维修、可循环和能够进行安全处置的产品;二是园区的企业层次,尽可能在企业内部实现清洁生产,同时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三是建立园区水平上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废物交换系统。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资源综合利用及管理控制体系,重点是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及管理控制体系,实现工业区循环经济运行的科学管理和及时监控。

三、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政策性建议

(一)发挥科学理念的引导作用,进行战略规划

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实现工业区开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针对突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在加大建设力度的同时,建立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和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控制体系。一方面对已有较好生态工业雏形的工业园区,要形成一个稳固的生态工业网,采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另一方面对新建工业园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在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布局、产业布局和工业区的生产工艺环节等各方面进行规划建设,从政府、企业、公众和市场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二)建立良好的生态工业园区运行机制

1.推广企业内部清洁生产,做好小循环。清洁生产强调的是生产的全过程控制污染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控制污染。其核心是从源头抓起,预防为主。要求企业从产品设计到选择材料、工艺设备、废物利用以及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不断地加强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乃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的体现。

2.建立企业之间生态工业产业链条,完善中循环。生态工业园就是把具有产业关联度的不同企业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的产业共生组织。它是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生产者一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建立工业系统,采用废物交换手段使得上游生产环节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环节的原料和能源。这种以核心企业为主体,在企业之间建立“工业代谢”和“共生共存”的关系,使企业之间不仅具有竞争关系,也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惠互利、共生共存的产业生态链,能够使物质流和能量流在企业间实现高效配置和充分循环,把工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排放量降低到最小程度,实现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多级开发利用,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

3.发展园区之间生态工业走廊,作强大循环。在园区内应有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和多类别产业结构,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的资源与核心的产业,成为生态工业产业链中的主导链条,以此为基础将其他类别的产业与之链接,组成生态工业系统。如:装备制造工业园区产生的金属废弃物可以为冶金工业园区提供生产原材料;冶金工业园区产生的焦炉煤气、高炉废渣等,可以作为建材园区新型建材产品的原材料。

(三)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要以技术作为支撑。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多数企业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同时也缺乏了解相关技术信息的渠道。因此,一要大力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和开发。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力量,组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中心,研发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循环型技术。二要以企业为主体开展科技创新。鼓励骨干企业建立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企业自身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三要建立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并加大科技投入。加大政府对科技信息网络、科技、中介服务、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等平台建设的投入,增强科技创新持续发展能力。

(四)构建生态工业园区融资服务体系,提供金融支持

首先,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1)建立专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为生态工业园区企业提供政策性资金援助。(2)建立生态园区“绿色基金”。政府进行部分投资,并通过募集私人资本、社会闲散资金的方式向处于生态工业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投资。(3)提供政策性融资担保。政府应制定生态园区企业的贷款担保计划以及出口信用担保。

其次,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商业性金融支持。对于生态工业园区的企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给予信贷资金的大力支持,并实行优惠贷款利率。

最后,鼓励生态园区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取资金。我国二板市场的建立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应鼓励企业进行股权融资或发行债券筹集资金。

(五)出台配套激励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必须建立配套的经济政策体系,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制定税收、信贷、进出口等优惠政策。扶持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包括:

1.税收优惠政策。引入生态税,对于生态工业园区内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企业、预防和控制污染效果好的企业,以及使用清洁能源和废弃物等综合利用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使生态型企业变得更具市场竞争力。

2.财政补贴政策。对开展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特别提高对企业技术改造的补贴。

3.行业倾斜政策。对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新兴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要在征地、审批和投资环境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企业经营过程中使用无污染和可能减少污染的机器设备等实行加速折旧制度。

4.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当前我国已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节能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但从实际来看,却无法满足地方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需要。生态工业园区的运转需地方性规定和实施细则。一要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补偿机制。逐步提高各项排污费用,使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单位达到保本或者赢利水平,这样既可以吸引国内外资金和技术,保证其良性发展,也可以促使全社会加快实行清洁生产,减少排污。二要建立新的经济核算制度。设计一套直接以社会基本需要为依据并有助于对自然环境有效利用与保护的经济指标体系。将传统的GDP改变为绿色GDP,从传统的GDP中扣除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费用和计人不直接在生产中被使用的资源。三要制定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的专项法规。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

参考文献:

[1]李红卫,陈晓红,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J].才智,2010(21)

[2]张磊,张志辉,耿巍娜,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城市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探究[J].商业时代,2010(15)

[3]沈小立,我国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4]刘永清,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5)

[5]杨沽,陈小敏,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模式及机制[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6]茶娜,生态工业园的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上一篇:商业银行营转型的动因与国际验 下一篇: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