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漏洞是科研项目“注水”之源

时间:2022-10-01 11:44:29

制度漏洞是科研项目“注水”之源

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上月指出北京大学引进的大部分特聘教授是“假引进”,目的是骗取国家数以亿计的科研经费。而北京大学的辩解似乎显得有些无力。

“汉芯”事件余波未息,“引进假人才”的新闻则层出不穷,南有上海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杨杰一案、北有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刘辉一事……在道德批判之余,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这一系列“造假”事件暴露出我国在资助科研项目方面相关监管制度的缺失,而正是制度的漏洞为造假提供了空间。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以来,国家通过各部委投入了巨额资金,组织实施了诸如“863计划”、“973计划”、“火炬计划”等一系列科技项目,分别对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项目在不同阶段给予资金支持,为我国科技产业发展起到了“酵母”和“火种”的作用,功绩有目共睹。

但是,目前在国家资助科研项目的管理上也存在明显的漏洞:一是资助项目的遴选,一是项目的监管和验收。通常,一个获资助金额达几百万、上千万的项目只要半天的时间就验收完毕了,这能保证验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吗?

如果来真的,恐怕造假者就会很难受――有些项目在申报时就是“注水”的。而一些主管部门当然也不希望看到众多获得资助的科研项目无法验收,因此睁一眼闭一眼;验收专家呢,撕破脸皮说难听话容易惹人,还是算了……

为使国家科研经费真正用到刀刃上,笔者认为,我国需要在项目遴选、监管和验收各个环节制定并落实严格的审核制度: 一方面,对于经费使用要进行严格的审计――是真正的审计而不是出份报告应付验收的;对于项目成果水平要给予客观的评价;对于弄虚作假的单位要追回资金,给予严厉惩罚,以儆效尤。此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增加透明度,接受公众的监督,让更多的丘成桐教授来监督。

北京大学其实不用辩解,只需要将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和聘用人员情况公开,或者聘请知名的审计师事务所给予审计,真相自然大白,公众就无需质疑了。为国家科研长久计,北大有必要也有责任这样做,丘成桐教授们也有必要多多发表监督意见。

上一篇:ThinkPad走上“圈子”营销等 下一篇:黑客何时能回归“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