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EB5

时间:2022-10-01 09:50:02

打电话到一个熟识的移民律师的办公室,原本想采访美国劳工签证政策的事儿,对方直言相告:“我现在不关注这个。半年前我们就在上海开了办公室,专帮中国人做EB5。我明天又要飞上海了。”

几天后,为做一篇地产价格走势的报道,致电一个熟识的地产中介,该中介回道:“我们基本上已经不做地产了,我们现在专门向中国人推介EB5。”

EB5,作为美国投资移民绿卡类别的代码,一下子成了像“芝麻开门”那样打开财富之门的咒语。对美国人来说,经济滞缓,信贷紧缩,用绿卡当筹码从外国人手里集资,就像提着空口袋等着钱财滚滚而来。而对中国的数以百万计的百万富翁来说,花50万美元投资美国的开发项目,两年以后给全家换来人手一张美国绿卡似乎也是个相当划算的交易。2009年起,中国就成为美国投资绿卡第一来源国,去年批出的此类绿卡差不多一半给了中国人。

这本是周瑜打黄盖,唯一让人担心的是两厢情愿皆大欢喜之后。“移民”这个词里浸透的颠波和落寞,可能会让很多人伤不起。

无论你请了多么有经验的律师或中介,看了多少遍《北京人在纽约》或《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对好莱坞电影、NBA、卡卡女神、可乐麦当劳多么由衷的热爱,一个真实的美国和想象之间的巨大差别,总会让人措不及防。你可能跌得鼻青脸肿甚至粉身碎骨,即使你可以收拾起青一块紫一块的自己,舔舔伤口闯过了第一关,从落地生根到重新枝繁叶茂需要的也不只是几年、几十年,而是几代人的时间。即使你家财万贯、富可敌国,也得长期忍耐做边缘人的尴尬和无奈。这些,瞄准了美国绿卡的中国中产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要是你这样问陈泓,她一定会笑着摇摇头。陈泓是纽约一家医院的义工,每个周一她带着一支业余文艺演出队,在病房给病人演出,分文不取。其实她不急用钱,只是想给自己找个事干。她也做过几年住家护理、在衣厂剪过一天线头,还应征过餐馆打杂工但没有被录取,这都是2005年她移民来美之后的事。在这之前,她是一家私人投资公司驻上海的高管,拥有两处房产,六位月薪,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陈泓说,和她一起移民来的朋友几乎没人能在美国住满一年。“生活质量差太多了,很多人都不会英语,别说找不到好工作,连到超市里买洗发水都不会。”她说。

或者你可以问问唐教授。他曾经是南方一所大学中文系的学术骨干,在美国却没有用武之地,只能卖卖体力,在各种各样的公司里做勤杂工。他觉得自己没希望找到更好的工作因为不会英语,没希望学会英语因为他已经年过五旬,没希望回国因为抹不开面子。也没希望接受自己现在的生活,因为他觉得自己始终还是个教授。每次看到他我都会想,如果当初没来美国,他的生活里会不会多点希望。

当然,有了绿卡并不是说你一定要住在美国,你可以像别的有钱人一样飞来飞去,一面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接着如鱼得水,一面有空了来美国看看孩子。孩子,谁搞绿卡不是为了孩子?但你未必知道纽约市公立高中的毕业率最近几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才刚刚上了50%,就算进了学费堪比哈佛的优质私立高中,接着再进了哈佛、耶鲁,孩子也未必能如你所愿得到幸福。这个可以问问南希。

南希出自名门,父母在中国银行界算得上知名人士,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父母就有了绿卡和纽约郊区一处豪宅。从高二开始,南希就来美国读寄宿学校,按照父母为她做出的选择,两年前她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直接进了华尔街的大公司。在别人眼里她拥有了美国能给予的一切,但南希知道她令人艳羡的生活里独缺一样:朋友。

来了美国,跟中国的旧同学断了联系。跟美国人毕竟有文化差异很难推心置腹,跟在美国的华人也不能来往太密――父母早就警告她身为富二代更是要防人之心不可无。南希现在一个人住在那幢有五间卧室的大宅子里,却觉得没地方放得下心里的孤独。

不是说移民故事的结局注定都是进退维谷悔不当初,但这些却注定是其中一页。彼岸永远都有更好的风景,生活从来都是在别处,但当彼岸成了此岸,别处成了此处,没几个人能不在回望时怅然若失甚至捶胸顿足。就算走得比远方更远,我们也永远赶不上自己的影子,这也许并不关语言障碍、文化隔阂的事。想不明白这点,最好先别忙上飞机。

就算走得比远方更远,我们也永远赶不上自己的影子,这也许并不关语言障碍、文化隔阂的事。想不明白这点,最好先别忙上飞机

上一篇:国债的历史“药方” 下一篇:香港有家银杏馆